农村现代化经济领域研究的演化路径及未来展望
作者: 董新奇
摘要 农村现代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基于1992—2023年CNKI和WOS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利用知识图谱从演化路径角度剖析了农村现代化经济领域的研究动态。研究发现,中央尚无文件对“农村现代化”的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国内外学者在探索过程中对其内涵进行主观理解并开展相关研究。农村现代化经济领域研究的热点关键词从“以工建农”“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逐步动态聚焦到“农民教育”“数字乡村”“智慧农业”“绿色发展”“农业投资”“农业保险”。为农村发展切实提供保障的同时深入渗透数字化转型及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 农村现代化;演化路径;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 S-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8-0222-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8.051
The Evolution Path and Future Prospect of Rural Modernization Economic Field Research
DONG Xin-qi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henyang,Liaoning 110442)
Abstract Rural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Based on the literatures collected in CNKI and WOS databases from 1992 to 2023, we used knowledge graph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trends in the field of rural modernization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olutionary path.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d not yet clearly defined the concept of rural modernization, and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d carried out subjective understanding and related research on its conno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ation.The hot keywords in the field of rural modernization economy had gradually and dynamically focused from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e by industry, urban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farmer education, digital countryside, smart agriculture, green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and agricultural insurance.The focus of future research should be effectively providing guarantees for rural development while deeply penetrating the concep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and achieving high-quality r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Rural modernization;Evolutionary path;CiteSpace
世界的现代化最早以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以实现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为主要标志。目前现代化逐渐发展成为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多层次严整体系。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各国的要素资源逐渐向城市倾斜,农村作为国家发展的“蓄水池”和“稳定器”却面临衰落的困境。因此,如何切实搞好乡村建设、推动城乡协同发展成为政府机关战略部署的重点关注领域。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对如何实现城乡关系重塑、促进城乡融合、多方位提高农村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战略部署。2022年1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着重强调农业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而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中国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概念,强调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应统筹规划、一并推进,从农村发展的各个角度拓展深化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内涵属性,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效借鉴。如何高质量推进实现农村现代化正逐渐成为目前极具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的热点话题。
经济是促进农业发展、建设新型乡村、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保障,该研究对学术界现有关于农村现代化经济领域的研究进行观察与梳理。总体而言,相关研究集中在概念与内涵、问题及实现路径等方面,缺乏运用文献计量工具对这一主题的演化过程进行系统性、客观性梳理。对农村现代化经济层面的研究目前涵盖方面、演变过程、未来研究方向进行系统的文献综述。鉴于此,笔者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从CNKI及WOS数据库提取的1992—2023年农村现代化经济领域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
1 研究设计与研究进展
1.1 数据来源
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及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进行高级检索,对学术界关于农村现代化经济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收集和筛选。首先,在CNKI数据库中将主题词设置为“农村现代化”且含“经济”“金融”;在WOS数据库中将主题词设置为“Rural modernization”且含“economy”“finance”,为确保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与权威性,仅选择其中发表在SCI、CSSCI、CSCD、北大核心、AMI、EI期刊中的高质量文章进行可视化分析。其次,在设置检索年份时,初步采取不设置年份限制的方式进行相关文献查询,按时间升序的排列方式进行观察。结果显示,CNKI数据库及WOS数据库所收录的有效结果中对1992年之前缺乏可利用数据,因此将选取文献的时间区间设定在1992—2023年。最终将所得结果进行关联度分析,共提取关联度较高的有效国内文献926篇,国外文献368篇。
1.2 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目前学术界针对前沿性研究进行追踪和分析的可靠性文献计量软件,不仅可以定量测量研究之间的关系和丛集,还可以客观描述和预测特定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采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方法,在CiteSpace软件工具中,将时间节点设定为1992—2023年,节点类型设置为“Keyword”。由于满足阈值条件的文献才可以进行可视化处理,为使结果更加便于观测,将筛选标准G-index参数的规模因子k设定为20。分别绘制发文量图及时区图谱,据此来梳理研究脉络,实现农村现代化经济领域研究的时间分布分析以及演化路径分析,预测其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1.3 时间分布分析
观察文献的时间分布有利于探索农村现代化经济领域研究的知识积累量[1]。农村现代化经济领域研究的文献年度发文量变化趋势见图1。
由图1可知,国内学者持续关注农村现代化经济领域的发展动态,而国外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存在一定的“空窗期”。总体来看,1992—2023年间发文呈现出“前期数量较少且变动较为平稳,后期数量突增”的总体态势,2017年是重要转折点,此前平均每年发表文献数量约为25篇,2017年后平均每年发表文献数量上升到108篇,发文数量从2017年的32篇增加到2022年的204篇,增加了6.38倍,表明农村现代化经济领域的研究在高水平期刊中关注热度持续加强。主要原因可能在于2017年中共十九大会议中首次作出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并于同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就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原则、路径及任务进行总体规划,指明了农村改革的重点和方向,为新时代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提供借鉴与指引,也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下一步的研究导向[2]。
2 概念界定
目前中央尚无文件对农村现代化的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姚远声[3]认为,农村现代化是包含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现代化、农民政治权利平等化、教育权利平等化以及农村社会城市化在内的有机整体。刘光辉[4]认为,农村现代化是衡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的主要指标,具备广泛的经济社会内涵。Michon等[5]开创性提出农村生态文明现代化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资产。赵艳琼[6]认为,农村现代化应涵盖农村制度现代化。袁金辉[7]认为,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全面、全方位的进步过程,应将农业、农民、农村结合成一个系统进行考察,将其内涵划分为农村经济现代化、农村政治现代化、农村文化教育现代化以及农民现代化4个部分。Burghelea[8]引入农村政策现代化作为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孙广义[9]认为,推进农村现代化应涵盖农村流通服务网络体系现代化,对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生产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村容村貌整洁有序以及农村民主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涵义。刘海启[10]在数字普惠金融迅猛发展背景下,将农村数字技术产业化和农业产业数字化纳入农村现代化应有之义。KaZ′mierczak-Piwko L等[11]认为农村现代化应包含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
农村现代化是人与物合一的现代化,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有机融合的现代化,其内涵的演进促使学术界研究不断深化[12]。1992年至今,各学者针对内涵界定的侧重点虽有所差异,但均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为最终目标。
3 演化路径
绘制时区演化图谱能够更为清晰细致地展现特定主题的时空分布情况和热点动态演化路径,便于捋顺研究领域的演进脉络,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判断[13]。因此,为了分析农村现代化经济领域研究主题的演化趋势,该研究在关键词共现分析基础上,得到1992—2023年的共现时区图谱(图2、3)。由图2、3可知,农村现代化经济领域研究大致可划分为2个阶段:
3.1 第1阶段(1992—2017年)
这一阶段是农村现代化经济领域研究的初始阶段,主要关键词包括农产品(agricultural production)、以工建农(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城镇化(urbanization)、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al)、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等,基本围绕农业现代化(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这一主题展开,主要提倡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农村现代化。
农村现代化应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但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城乡分割、工农业发展极度失衡状态,致使其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农业现代化步履维艰,农村现代化面临严重困境[14]。这时,部分学者意识到工与农、城与乡不应是相互脱离的个体,推动农村工业化及城市化建设或许可以成为带动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渠道,掀起了一股发展农村现代化的新思潮,学术界总体形成了“支持派”和“质疑派”两大阵营。“支持派”认为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于协调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如曹新[15]认为,农村工业化是沟通传统农业与现代城市工业的纽带和桥梁,是打破传统二元结构经济僵局的重要力量;陆际恩[16]认为,农村城市化是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机械化、商品化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素质、创建现代农村文明的摇篮,是实现农村工业化的根本途径,是解决农村现代化问题的关键环节。而还有部分学者对农村工业化及城市化建设的目的及是否具有正向影响存在诸多质疑与争议,如Weisdorf[17]认为,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本质并非为农村现代化发展蓄力,而是为了更好顺应城市发展,为城市建设铺设道路;刘新芬[18]认为,农村向工业化城市化转变使旧伦理范式崩塌,而新范式还未确立,导致农村道德生态失序;King[19]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的农村地区谋杀率较高,社会环境较为不平稳;Guzmn等[20-21]认为,农村环境是农村现代化最直接的体现,而从农村环境污染本质上看,现代化农业必须依托工业发展的现状是导致农村生态问题最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