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潜力挖掘及其对接乡村产业振兴的途径
作者: 赵天 刘松摘要 脱贫攻坚期间建设的扶贫车间很大程度上占用了贫困地区最佳的产业要素资源,充分发挥其潜力对支撑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振兴至关重要。基于对湖北省某贫困市现场调查的扶贫车间运营现状、扶贫车间负责人和乡村群体访谈信息,回溯了该市调查扶贫车间建设模式和实际成效,分析了扶贫车间建设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结合持续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要求,提出贫困地区扶贫车间后续发展对策及其与乡村产业振兴对接的5种主要途径。
关键词 扶贫车间;转型升级;乡村产业振兴;产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8-0233-07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8.054
The Potential Mining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shop and the Way to Revitalize Rural Industry
ZHAO Tian,LIU S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Hubei 434023)
Abstract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shops built during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period largely occupy the best industrial factor resources in poor areas,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ir potential is crucial to suppor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reas.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from an on-site survey of the operation statu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shops, interviews with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shop leaders and village groups in a poor city in Hubei Province, the city’s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mode and actual effectivenes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shops is retraced,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shops are revealed and reflected upon, and then, combin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continuously promoting rural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shops in poor areas and their connection with rural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are proposed.
Key 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shop;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Rural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Industri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扶贫车间”(包括扶贫工厂、扶贫车间以及扶贫作坊等)有利于吸纳贫困户“家门口就业”,在各地精准扶贫过程中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形式,得到各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广和支持。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要求,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扶志扶智,聚焦产业就业,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1]。“十四五”期间,我国需要进一步构建完善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的就业扶贫体系[2]。脱贫攻坚期间,为了解决贫困地区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我国建设了许多依靠产业扶贫资金来支撑的扶贫车间。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和探索实践,我国扶贫车间已经历从局部试点到大规模推广的“数量布局”阶段。
现有研究文献基本对其进行正面评价或持肯定态度,肯定了很多贫困地区扶贫车间对解决贫困人口出不去、难就业等问题的积极作用。但是也有少数文献指出扶贫车间建设及运营过程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扶贫车间在运营过程中易出现不符合实际需求和市场规律的盲目建设、重建轻管等现象[3-4];另一方面,贫困农户深受小农思想的禁锢,思想落后,扶贫车间生产过程往往比传统小农生产过程复杂,贫困农户在参与过程中出现一定困难。最终导致扶贫车间长期闲置、停摆,难以带动贫困户脱贫,降低了扶贫的精准性和持续性,造成财政资金浪费,甚至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总体要求存在差距。我国农村全面脱贫后,虽然扶贫车间的建设已经成为历史,但有必要对其建设和运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对有关经验进行总结,避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类似问题出现反复。由于建设扶贫车间事实上已占用了脱贫地区最有优势的产业要素,因此,在继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其潜力,促进其成为区域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空间载体和产业实体。
笔者结合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大背景,以湖北省某贫困市(2019年脱贫)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和现场访谈等形式,深入调查扶贫车间建设的历史建设情况、建设成效和主要问题,进而按照持续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要求,从统筹发展、立足长远的角度,提出扶贫车间与乡村产业振兴相衔接的途径。
1 扶贫车间建设的主要模式
为真实地反映扶贫车间建设的实际情况,以湖北省某贫困市为主要调研对象。该市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车家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市。全市总面积3 121 km2,辖20个镇(办、处、区),194个村,总人口46万。2018年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实施办法(试行)》和《湖北省2018年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工作方案》有关规定,该市于2019年上半年申请退出贫困县,并获批成为湖北省第一批脱贫的国家级贫困县(市)。全市脱贫攻坚进程中,有关部门将扶贫车间(作坊)建设作为头等大事,积极推动和加强对扶贫车间的建设和监督,给贫困人口就近就业提供了良好机遇和优先便利性。全市组织开展并积极响应了“百名干部进百企、服务产业促发展”活动,深入各扶贫车间调查走访,及时解决扶贫车间发展难题,并通过采取各种激励措施,激发其效率和激情,对乡镇扶贫车间(作坊)的建设产生了正向影响。截至2019年申请脱贫前,该市已建扶贫车间(作坊)共450个,其中,2019新建154个,含扶贫工厂7个,扶贫车间52个,扶贫作坊95个。
在该市扶贫车间的建设过程中,各贫困乡镇紧密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和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和实行产业脱贫的高效模式,力求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承载能力的显著提高,为此不断引导企业在乡镇和村组中建设扶贫车间,主要采用如下模式。
1.1 “企业+中心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扶贫车间”模式
易地搬迁是破解深度贫困的重要之策,如何能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是现在及未来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扶贫车间通过引进服装、鞋袜、洁具等生产企业或者与当地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新建、改建、租赁等方式来建设车间,并在中心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等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吸引贫困劳动力参与订单加工或来料加工,达到定向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目的。为倡导公平公正原则,车间实施按件计酬制度,车间劳动参与者多劳多得。这种扶贫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出现“搬而难富”的问题,使得贫困地区的群众可以在家门口就业,改变了以往单向“输血”式的扶贫模式,让搬迁群众在劳动中更好地适应城镇化的生活节奏[5],从而减轻易地搬迁的后续成本。
1.2 “企业+作坊+贫困户”模式
“企业+作坊+贫困户”模式是建设居家式的扶贫车间,服装加工、电子小零部件组装、手工艺品、农产品等行业的驻村企业采取分散加工的方式将订单或者来料分发到户,按照“企业培训、订单到户、居家生产、按件记薪”的大体流程,在订单需求分解、发放、派送的同时,提供贫困户必需的原材料和设备,委托其在自家小作坊加工产品,企业专业人员定期到户回收,并由企业进行市场销售。这种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发展模式对贫困农户的技术要求及准入门槛较低且经营范围较广,不再局限于传统大规模的养殖业或者制造业,涉及许多食品加工和纺织品制作等新业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扶贫车间厂房建设等固定资产的投入,给行动不便者、因病因残而不能外出者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群众就近务工和照顾家庭、田间生产、创业就业三不误,使得扶贫成效更加精准。
1.3 “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
依托农村“三变”改革,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有资金土地、房屋、技能等资源要素入股经营主体[6],由政府来主导推动,龙头企业来流转资源要素,以基地为中心,宣传、帮助、带动贫困户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以此来发展产业,建立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经营[7],并按照约定的原则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保底金发放和盈利分红,提供劳动价值者也可参与其中,按照多劳多得的方式来单独计算酬劳实现增收,这种模式提高了贫困户组织化和专业化的程度,有效抵御了市场风险和竞争力。
1.4 “企业+瞄时工作”模式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效,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逐渐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许多人为了使子女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选择去县城或乡镇陪读。“企业+瞄时工作”模式充分考虑到部分家长在县城或乡镇“陪读”而无固定收入的这一现状,政府鼓励和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将生产车间建在学校和陪读群体规模较大的县城、乡镇,采取“错时”工作制,为陪读家长预留上班时间,建设“钟点式”扶贫车间,来满足陪读家长务工需求,打造灵活、自主、可自由选择就业地点和时间的全新工作模式。
1.5 “互联网+物流+产品”模式
依托区域内电商企业、特色“网店”“微店”“网络直播”等方式,通过政府主导,建立电商服务中心为主体,以加工销售地方特色农产品、手工制品、特色工艺品等为经营核心,建立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互联网+”式“扶贫车间”,实现线上和线下相融合、实体店构建和虚拟网络销售的相辅相成[8],打造特色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建立服务站点,电商公司负责运营,集产地直供、电商孵化、分拣包装、快递运输于一体,为农产品上行提供服务,建立切实可行的加工产品网络销售模式。这种模式推动了特色农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提升了贫困地区各个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水平,拓宽了当地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处于数字经济劣势的贫困农户处于多维相对贫困的现状,增强了农户多维发展的可行能力。
1.6 “企业+特色农业产业+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
“企业+特色农业产业+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建立特色农业产业与地方旅游业之间的对接,走创新性“融合式”产业脱贫路径,有助于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离开了绿色,乡村建设发展就失去了本质色彩[8]。因此要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乡村休闲娱乐,着力开发乡村旅游业,在实现乡村旅游规模扩大化的过程中融合绿色发展新理念,呈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绿色低碳与节能环保相结合新发展模式[9]。这一举措既可以让乡村自然资源得以恢复和优化,还能带动贫困群众参与建设和经营当中,实现带动增收,推动乡村经济建设,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