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杨勇军 杨新荣

摘要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农业已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数字农业不仅能够推动精准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提高农业经营管理和决策能力、拓宽农业销售渠道。我国数字农业起步晚,地域辽阔、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人才不足、投入驱动力小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数字农业的发展。因此,要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克服制约数字农业发展的阻力,激活数字农业发展的动力。在分析数字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数字农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  数字农业;数字技术;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F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9-0250-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9.05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 of Digital Agriculture Promoting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YANG Yong-jun, YANG Xin-rong

(Guangdong Baiyu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5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gital agriculture has become the engin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e. Digital agriculture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recision agriculture, but als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and decision-making. However,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 lags behind, and the invest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 is small, the talents are short, and the popularization degree of digital technology is low,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s restricted to some extent by such factors as agricultural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Therefor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quality agriculture, we must overcome the resistance that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and activate the motive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strictive factors of digital agricultu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 for digital agricultur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e.

Key words  Digital agriculture;Digital technology;High-quality development;Theoretical logic;Practical path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管理特色专业项目(CXQX-ZL-201903);广州市社科规划课题(2018GZGJ165)。

作者简介  杨勇军(1974—),男,湖南郴州人,副教授,硕士,从事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产业经济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9-14

在当代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党中央适时提出了“数字中国”的发展战略。其中“数字乡村”正是这一战略构想的重要体现。国家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业转型升级、农民收入增长。但要使农业在现有基础上再上新台阶,必须开拓新思路,寻求新举措。而“数字农业”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力点[1]。2023年2月13日,国务院发布21世纪第20个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扎实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二十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数字赋能乡村振兴,这标志着数字农业将成为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

在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国际粮价上涨,诱发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持续升温。我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因此,“十四五”期间必须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我国粮食安全。而数字农业可以凭借其准数字性、高精确性、强针对性、广覆盖性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数字经济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不仅能够推动农业产供销的有机结合,从而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且可以通过数字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催生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构建现代农业经济体系。我国在土地承包、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数字农业必将大幅提高我国农业的规模化、智能化水平,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低效率、分散化的现状,使农业真正成为优质、高产、高效的产业。

1  文献综述

近年来,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数字农业发展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1  数字农业概念

数字农业自2015年后成为焦点,“农业大数据”和“3S”作为农业生产预测、模拟、监测的依据。王利民等[2]提出,自2015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推广数字农业。以“农业大数据”和“3S”作为关键技术的数字农业,依托数字技术连接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并对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预测、模拟、监测、判断和决策。王利民等[2-3]认为,数字农业、农业绿色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数字农业的建设至少包括硬件、信息管理系统、分析决策系统和应用服务系统4个基本平台。

1.2  数字农业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数字农业“3S”、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3个紧密相关的技术,完成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服务目标。王利民等[2,4]提出,“3S(GPS、GIS、RS)作为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在农作物生长、农业估产、土壤施肥、农情监测、病虫害防治、农情监测等领域广泛运用。郑纪业等[3,5]认为,物联网(IoT)基于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及自动化设备技术的有机相结合,为有效监控和利用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检测,实施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农产品的安全溯源等方面,提供云计算、云分析、云存储等平台服务。不仅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而且使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得以提升。金继运等[6]认为,可对土壤施肥、灌溉、用药等操作精准调整和管理,并通过资源有效利用、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

1.3  中国数字农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中国在数字农业发展过程中对其精准预测、协同管理、有效监测、科学追踪不够,进而出现机制缺乏、管理混乱、生态破坏、作物减产等一系列问题。许竹青等[7-8]提出,由于中国智能农机装备与农业机器人在诸如兼容性、稳定性、适应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抗逆性方面性能较差;金继运等[6]提出,农业大数据建模开发成本高、软件的可靠性较低,从而弱化了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的功能;王薇等[9]认为,数字农业项目缺乏数据的共享机制和支撑能力而难以协调有序推进;阮俊虎等[10]认为,2019年全国25.2%的县对数字农业的专项投入不足10.0万元,数字农业创新商业模式与一体化技术解决方案,有利于促进我国现代农业从机械化、电气化到数字化、智能化的跨越和数字农业运营管理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

1.4  数字农业发展对策

张耀一等[11-12]提出,当前数字农业发展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强大智能感知的技术水平;二是在鼓励农业传感器、智能装备等农机技术开发的基础上,逐步健全数字化人才依托平台,研发核心技术,获得科研成果,形成科技“供需对接、产研互动、院地合作”的激励机制;三是积极推动数字农业的多维运转,包括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积极实施农业物联网、培育高水平人才队伍等;四是建设以数据资源系统为核心,集农业生产、信息服务、产品销售于一体的数字农业信息平台。高效推进以农业大数据融合为核心的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机制。

以上文献从不同视角揭示了数字农业的概念、进展、问题及其对策,该研究在分析我国数字农业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数字农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2  数字农业发展现状

2.1  数字农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数字农业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对农业生存环境、农业生产对象、农业转型升级进行数字化设计,依靠互联网技术平台,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指导,借助电商平台,为农业的产供销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务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13]。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资料报道,我国2022年数字经济规模为50.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41.5%,而数字农业发展要远远滞后其他行业。《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显示,我国服务业、工业数字渗透率为44.7%、24.0%,农业领域仅有10.5%。我国农业只有畜禽养殖信息化水平较高,达到30.2%,而水产养殖只有15.7%,大田种植只有18.5%,设施栽培只有23.5%。

2.2  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当前全国各地数字农业建设已有572个县(市、区)家庭宽带入户率约50.0%,占比达21.7%;221个县(市、区)不足20.0%,占比达8.4%。其中广东网络数字化建设保持了强劲势头,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具有数字集群产业优势,包括软件和信息服务、电子信息制造等在内的信息产业和高端制造产业规模位居全国首位,广东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为广东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14]。截至2021年上半年,广东全省已拥有由华为、中兴、海格通信等5G行业龙头企业带动的相关企业1 600多家,已初步形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5G产业集聚区,建成基站和用户规模均为全国第一。农村地区地广人稀,数字经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2.3  国家“双循环”战略推动数字营销进一步拓展

随着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的进一步拓展和升级,我国已在更高层次的开放开发中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农业全产业链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化力量,围绕农产品生产与销售,通过直播带货、飞播助力、线上线下展示商品等农产品销售模式,各类农产品市场体系正在全国各地逐步建立[15]。各地正在重点建设“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平台、努力构建云上农交会和国际网络节等网络载体,助推一大批特色农产品走向大市场。打造一批享有盛誉的电商村。数字经济推动了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的不断增长。全国乡村正在奋力推进以数字农业为着力点,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特色,以农业产业数字化为支撑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