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地方实践

作者: 吴琪

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地方实践0

摘要  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更艰巨、难度更大,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振兴有关党规政策法律的明确规定、更是解决乡村振兴领域基层难题的现实需要。杨凌示范区立足区域实际与资源禀赋,创新探索出“五联一抓”工作机制,有效破解参与主体单一、乡村振兴资源碎片化难题,有效推动辖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未来,还应继续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侧重于在增强参与主体的协同效应、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方面深入探索,建立相应工作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机制支撑。

关键词  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9-026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9.05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Multiple Subjects Coordinate to Participate in the Local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Based on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Yangling’s “Five Alliances and One Grasp” Model of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WU Qi

(School of Marxism, Yangl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task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more arduous and difficult, and requires the coordinated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The coordinated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in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not only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a clear provision on party rules, policies and laws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 practical need to solve grassroots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regional reality and resource endowments, Yangling Demonstration Zone has innovatively explored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five alliances and one grasp”, effectively solving the problem of single participants and fragmented resource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rural undertakings in the jurisdiction.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continue to adhere to the guidance of party building, focus on in-depth exploration in enhancing the synergy effect of the participants and stimulating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momentum of the masses, and establish corresponding working mechanisms to provide i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Multi-subject;Collaborative particip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

基金项目  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青年课题(SQH-22Q177);2022年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SK22-61);陕西职业教育乡村振兴研究院2022年度课题(22ZC001)。

作者简介  吴琪(1995—),男,陕西淳化人,助教,硕士,从事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7-13;修回日期  2024-03-14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方法,党中央围绕如何推进乡村振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总要求和基本内容。从内容上看,乡村振兴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从时间上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1],这就决定了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力量,要充分动员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并且要发挥多元主体协同推进效应。乡村振兴多元主体包括政府、村级组织、农民、社会力量等,其中社会力量外延广泛,凡是参与到乡村振兴实践中的主体,都可以称为社会力量[2]。学术界围绕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推进乡村振兴主要集中于2个维度:一是特定主体参与乡村振兴中的路径研究,二是政府、村级组织和农民等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研究。已有文献成果为学术研究和地方实践提供了充足支持。但是已有研究缺少立足于协同理论视角去研究多元主体如何协同起来、发挥协同效应参与乡村振兴,也少有对地方实践做法的观察,进而去探究地方实践基础上的路径创新,因此,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2个维度来看,都应该更为深入地去探究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制、作用和路径创新。

1  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逻辑要义

1.1  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3]。党的二十大再次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4]。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凸显了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特点:一是对乡村振兴的目标和内容认识更为全面,在乡村振兴战略刚刚提出来时,全国刚好处于脱贫攻坚战时期,全部力量和资源主要用于农村精准扶贫,帮助农村困难群众摆脱贫困,对于乡村振兴的认识还不够充分。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完成,以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探索实践,更加充分认识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关系更为明确。二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力度更大、决心更强,在精准扶贫战略的引领下,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我们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夯实了农村坚实的物质和社会基础,也促使我们更有决心、更有力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体更为全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要求高、具体内容全面,再加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整个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较广,需要动员组织、统筹协调广泛主体协同参与,因此,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乡村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1.2  乡村振兴有关党规政策法律的明确规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主方向,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更为艰巨、难度更大。乡村振兴的战略地位和实践发展都需要更为广泛主体协同参与,也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作保障。《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规定,各级党委应当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计生协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支持引导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振兴[5]。《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支持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面参与乡村振兴促进相关活动[6]。《“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调动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积极作用,凝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大合力[7]。从党规、法律到政策,都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要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和社会力量作用,动员广泛主体参与乡村振兴,因此,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乡村振兴也是相关政策制度的明确规定。

1.3  解决乡村振兴领域基层难题的现实需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国各地立足自身实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聚焦乡村五大振兴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探索出许多富有特色的经验做法。但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一是乡村振兴参与力量薄弱,从实践来看,部分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只有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在参与,而且在其中发挥着主导和主体作用,但是诸如农民、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较少,导致乡村振兴参与力量薄弱,难以凝聚强大的工作合力,形成协同参与效应。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资源较为欠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有充足的资源作支撑,实际是大部分地方推进乡村振兴仅仅依靠政府支持,尤其是在财政、金融、税收和土地等方面,挖掘自我发展资源较少,乡村振兴资源较为欠缺。而例如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群团组织、人民团体等社会力量拥有不同类型、不同方面的资源,如果能将这些主体动员起来参与乡村振兴,就能汇聚更多资源,破解基层发展难题。因此,从这点来看,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乡村振兴是解决乡村振兴基层发展难题的现实需要。

2  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杨凌实践

杨凌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也肩负着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示范区在引领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更承担着重要责任。近些年来,示范区充分发挥区内农科教资源优势,动员驻区内的科研、教学、企事业单位参与乡村振兴,积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了较好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校企协同的“五联一抓”乡村振兴推进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典型经验。

2.1  “五联一抓”乡村振兴推进模式的运行机制

“五联一抓”指的是专家联产业、科研联生产、企业联市场、部门联政策、书记抓典型,实质是立足驻区内单位的教育、科研、企业等资源,动员全区单位共同参与乡村振兴[8]。具体做法表现在:一是专家联产业,示范区内拥有2所重要大学和众多科研院所,这些单位都具有非常丰富的专家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实施专家联产业是将这些专家联合起来组建技术服务团队,根据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和需求,针对农业技术中的短板和痛点开展技术攻关,为产业科技化提供技术支撑。二是科研联生产,依托驻区科教单位科研优势、专业人才优势和技术服务优势,由驻区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组建53支联合包村工作队,优先将最新科研成果在包抓村运用,将包抓村的产业优势与科研成果有机结合,着力打造科研创新实践基地及成果孵化基地。三是企业联市场,驻区内拥有众多农科公司和生物制药公司,这些企业普遍掌握着最新的市场信息,具有十分丰富的管理、技术和销售经验,将这些企业联合起来与包抓村建立农产品销售通道、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能够有效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四是部门联政策,示范区、杨陵区2级党政部门都具有各个方面的政策资源,通过全面整合各级乡村振兴有关政策,为包抓村产业发展找准政策支撑点,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资源支持,落实产业孵化基地等补助资金。五是党员联群众,由各个部门党员干部组成的包抓工作队与所在村党员建立密切联系机制,深入田间地头,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和国家的“三农”政策,帮助群众解决难题。六是书记抓典型,通过建立书记包抓村典型机制,强化资源整合利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