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以R村为例
作者: 李景成摘要 分析了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困境,基于乡村治理视角,以R村为例,从制定乡村文化建设发展规划、鼓励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持续开展特色鲜明的村民文化活动、构建乡村文化融合与创新发展举措等多个方面,探索了乡村文化建设路径,以期提升乡村文化建设水平,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增进农民的幸福感,提升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关键词 乡村文化;文化振兴;乡村治理
中图分类号 G24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0-0244-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0.052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Governance—Taking R Village as an Example
LI Jing-cheng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City Management,Hefei,Anui 230011)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fficulties of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governance, taking R Village as an example, it explores the path of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from multiple aspects such as formulating a development plan for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encouraging diverse entities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continuing to carry out distinctive cultural activities for villagers, and constructing measures for rural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satisfy the cultural needs of farmers,enhance the happiness of armers and the level of civilization in rural society.
Key words Rural culture;Cult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governance
基金项目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人文社科重点项目(2021rwsk03);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21A1046);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2022AH052374)。
作者简介 李景成(1982—),男,安徽临泉人,副研究馆员,从事图书馆及基层文化建设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6-07;修回日期 2023-07-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是乡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关乎乡村振兴的全局。乡村文化是乡民在长期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表现为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1]。振兴乡村文化就是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对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大力实施乡村文化建设,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实现“口袋与脑袋”共同富裕。围绕乡村文化建设,学者们开展了丰富的研究与实践:李重等[2]论述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内涵和基本矛盾,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凸显区域文化特色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中国乡村文化的振兴道路;杨丽新[3]基于组织化培育视角,认为应从资源的整合性、供给的主导性、组织的嵌入性、需求的培育性以及价值的激发性等方面,推动乡村文化的组织化生产与需求的组织化满足,构建“组织化培育”为核心机制的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吕宾[4]基于文化自信视角,认为应从重塑乡村文化生存环境、增强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培养和提升农民文化认同感等方面着手振兴乡村文化;万军杰等[5]基于乡村社会现代性转型中衍生出的精神贫困、文化离散等问题,从建立城乡人才共育共享机制,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健全乡村文化治理的体制机制等方面论述了乡村文化建设路径;路新华[6]在分析乡村文化振兴面临主体流失、客体内容结构、载体“形聚神散”等困境的基础上,认为乡村文化振兴应增强农民、新乡贤、社会团体及各级政府的主体意识,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丰富乡村文化价值内涵,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及文化服务体系。笔者从乡村治理视角,探究乡村文化建设路径,强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社会和谐稳定。
1 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21世纪以来,我国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强化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较好地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
1.1 基础设施趋于完善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础, 是开展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和传播科学知识、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7]。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按其作用,可分为艺术表演设施、学习阅览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和体育运动设施等[8],主要包括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广场 (中心)及乡镇文化站。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快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普结果显示,96.8%的乡镇有图书馆、文化站,11.9%的乡镇有剧场、影剧院,41.3%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9]。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广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地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整合农村祠堂、闲置校舍等设施资源,推进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基本形成了村村有广场、有活动室、有宣传栏、有图书、有文体器材、有数字文化服务、有文艺团队、有特色活动的局面。
1.2 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面向农民,着眼于农村社会效益,以政府组织及其投入为主导,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以服务农民和提高农民素质为目的,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益性体系,涵盖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报刊、网络、演出、文物、图书馆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诸多领域。其主要包括农村公共文化政策法规、运营机制、管理体制及资金保障、人才队伍、考评体系等。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各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相继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等政策法规,推进“总馆+分馆+基层服务点”的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模式,逐步形成县、乡镇(街道)、村(社区)3级文化网络体系,不断强化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注重队伍的选聘、培养、管理、考核等,完善了村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发挥了村级文化阵地功能。
1.3 文化资源不断丰富
农村文化资源是扎根农村,能够满足农民文化需求,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和时代特征的各类文化总和。各地区相继出台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等建设与保护政策,农村的历史文化资源、生产文化资源、名人故里与历史遗迹文化资源、民情民俗文化资源、景观文化资源、饮食文化资源、传统工艺文化资源、农村口述文化资源等建设得到重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教育、科技等系统加强了对农村文化资源的建设,广播电视互联网实现村村通,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已常态化全覆盖行政村。各省区纷纷建立数字化农家书屋,农家书屋图书资源不断丰富,每个书屋图书不少于1 500册,品种不少于1 200种,报刊不少于2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截至2018年底,广大农村图书配送超过11亿册。
2 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
2.1 乡村文化主体客体虚化
乡村文化主体客体虚化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困境。乡村文化的主体是“人”,是在农村社会生活工作学习的人,农民是乡村文化的主体。农村空心化,农村人才流失严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 979万,占36.11%,与2010年相比,乡村人口减少16 436万,城镇人口增加23 642万,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百分点[10]。加之农村人口流动性因素,农村青壮年平时流向城市务工求学,平时留守在农村的多为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作为乡村文化的主体,他们文化承载能力很弱,其数量亦显严重不足,难以唤醒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激发农民本土文化的自豪感。文化的客体是相对于文化主体而言的,乡村文化客体是农民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的东西,其范围相当广泛,大到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等级观念、角色地位、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等。由于受城市文化、外来文化、西方文化的影响,乡村文化的价值观被弱化,拜金主义、贪图享受、大肆攀比等观念盛行,传统乡村伦理文化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村伦理观念正逐渐衰退。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拯救不到位,正面临消亡的危险。
2.2 乡村文化“失根”严重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及封闭的农村社会是乡村文化形成的基础,从文化的生活到文化的观念,再从文化的观念孕育文化的道德,这每一个环节都与农村的发展现实息息相关。当前,乡村文化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从农业生产方式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及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社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成为极少数且年龄偏大,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1 422万,其中女性14 927万,年龄35岁及以下的6 023万,年龄在36~54岁的14 848万,年龄55岁及以上的10 551万[11]。从农民生活方式看,乡村文化失去了传统农业社会,乡民以聚族而居、自给自足、渔樵耕读为特点的生活方式,他们利用大型智能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很多先进农业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无须肩挑膀扛,不再需要传统的集体统一协作,使传统乡村文化中“应时、守则、和谐”的价值取向失去赖以生存的根源,乡民误认为原来“吃苦耐劳、集体至上、爱好和平”的优秀个人品质不合时宜,不再需要。从社会交流方面看,乡民原生活在封闭状态下的乡村,一切经济利益来源于乡村,熟人社会中淳朴的乡风民俗,和谐的邻里关系等伦理价值秩序,维系着乡村文化的命脉。当前,乡民外出,乡村空心,主要经济利益来源于乡村之外,原有的伦理价值秩序早已解体,新的合理价值秩序毫无根基。法治土壤缺乏,拜金观念、唯利价值观乘虚而入,消费文化主宰了农村社会的意识形态。
2.3 乡村文化亚文化流行
农村社会亚文化大行其道,亚文化是指与主流文化相偏离、对立甚至是相冲突的一种不健康的文化[12]。亚文化的盛行严重破坏了农村社会秩序,恶化了农村文化环境,影响了农民关系。一是封建迷信思想仍有较大的市场。封建迷信思想屡禁不绝,邪教组织利用少数农民期望得到神灵保佑的愚昧心理,披着宗教的外衣,通过治病等手段,打着“真、善、忍”的幌子,填补农民的精神空虚,在农村大肆宣扬“新奇、古怪、荒诞、神秘”的迷信邪说获取群众信任,最终坑蒙拐骗群众。二是不劳而获思想严重,赌博现象泛滥。农村由于“农忙不忙”出现大量闲散富余劳动力,他们无事可做,精神无所寄托,常年以打扑克、打麻将消磨时光,赌博行为普遍增多,甚至有人误将其作为“致富”途径。三是农民精神信仰缺失、拜金主义思想严重。由于经济的繁荣发展,农村出现精神信仰缺失,拜金主义思想严重的现象,农民“笑贫不笑偷,笑贫不笑娼”,农村成为电信诈骗犯罪重灾区,有些地方出现“贩毒村”“小偷村”“卖淫村”,农民误认为只要有钱就能过体面舒适的生活,至于获取金钱的渠道是否合法则无所谓。这些极端亚文化及极端价值观,极易诱使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