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现状•成效及启示
作者: 其其格 鲍娜仁高娃 永海摘要 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是内蒙古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翁牛特旗作为内蒙古赤峰市境内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的主战场,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防沙治沙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不同程度存在政策支持不足、科技支撑缺乏、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效果不明显等一系列问题。应全面落实保护与治理并重、充分调动相关各方积极性、强化林草科技支撑,努力实现既治沙又致富的“双赢”目标。
关键词 翁牛特旗;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1-025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1.054
Present Situation, Achievements and Enlightenment of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Horqin Sandy Land—Investigation Based on Wengniute Banner, Inner Mongolia
Qiqige1,BAO Narengaowa2,Yonghai1
(1.Institute of Pastoral Development, Inner Mongoli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10;2. School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Inner Mongolia 024000)
Abstract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Horqin Sandy Land is the top priority for Inner Mongolia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key ecological projects such as “three north”. Ongniud Banner,as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Horqin Sandy Land in Chifeng City,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through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new models of s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ut at the same time,there are also a series of problems to varying degrees,such as insufficient policy support,lack of technological support,and ineffective integrated protection and system governance. We should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 the equal emphasis on protection and governance,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relevant parties, strengthen the support of forest and grass technology,and strive to achieve the “win-win” goal of both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and wealth.
Key words Ongniute Banner;Horqin Sandy Land;Comprehensive control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2024年度院课题(决策咨询专项)“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成效、问题和对策研究”(2024SKJ011)。
作者简介 其其格(1975—),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研究员,博士,从事区域经济、牧区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0-18;修回日期 2023-11-14
要全力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调研时作出的重要指示,也是内蒙古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不仅关系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沙区人民“三农三牧”问题的关键举措之一。翁牛特旗位于赤峰市中部,地处西辽河上游,科尔沁沙地西缘。现有沙化土地面积44.47万hm2,占全旗总面积的37.4%,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12.2%。全旗有8个苏木乡镇、92个嘎查村、14万人地处沙区,是赤峰市境内沙地面积最大、荒漠化程度最严重、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2],也是全市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核心区域。
1 翁牛特旗荒漠化治理成效及部分典型做法
近年来,翁牛特旗始终坚持“坚守初心、科学治理、甘于奉献、不畏困难”的翁牛特治沙理念[3],通过不断创新防沙治沙模式,在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截至2023年6月,全旗累计完成沙地综合治理面积33.73万hm2[4],占沙化总面积的76.0%,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的0.5%增至29.6%,项目区植被盖度由治理前的5.0%~15.0%增至30.0%~70.0%;沙漠生态旅游、光伏养殖等沙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富民增收作用越发明显。
1.1 “翁牛特魔方”——治沙新模式
“翁牛特魔方”是翁牛特旗首创的防沙治沙新模式。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铺设草方格沙障等方式,控制风沙运动的方向和速度,改善流动沙地的风蚀。原材料的选择上,采用取材易、价格低、固沙好、无污染的本地稻草作为沙障材料。第一步在流动沙漠上铺设2 m×2 m 的稻草沙障网格进行固沙;第二步在草方格内种植樟子松、柠条、沙柳等固沙苗木和灌木;第三步在草方格内再进行飞播或人工补撒草籽。通过先固沙、再种植的科学步骤不断提升治理区植被盖度。截至目前,累计实施工程固沙10.67万hm2,铺设草方格2.66亿个(2 505.00个/hm2),沙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得到大幅提升。目前,“翁牛特魔方”已经申请成功相关认证,未来必将成为可借鉴、可参考的典型治沙模式。
1.2 采用“以路治沙、分割治理”的突破常规新模式
在前期摸底的基础上,立足沙地面积大、流动性强的实际,在全旗推广“以路治沙、分割治理”突破常规的新模式,通过优先治理公路两侧沙地逐步向腹地延伸,推动各个治理区完成合拢,解决了大范围治沙难和沙区腹地人口出行受阻两大难题。2005年初至2022年10月,先后开通13条穿沙公路,总里程398.50 km,“五横八纵”“三区三带十三路”的以路治沙体系已经形成,累计投资4.05亿元完成公路两侧沙地治理22.19万hm2。该旗计划自2024年至2030年,投资7 200万元,再修5条穿沙公路,总里程120 km,沿路治沙4.47万hm2。届时全旗穿沙公路将达到18条,总里程达到520 km,所有沿线沙地将全部得到综合治理。
1.3 采取“封飞造”并举和“乔灌草”结合的防护手段,提升生物防沙力度
翁牛特旗经过多年的实践论证,探索出“乔木10%、灌木85%、草5%”的生物防沙绿化植物选种最佳搭配比例,通过飞机播种、封沙育林育草、营造防风固沙林等手段,推广采用白柠条、沙柳、踏郎、榆树等乡土树种造林,构建起符合本地区治沙需求的“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立体治沙体系。另外,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科技力量,在全旗推广大犁开沟、坐水深栽、覆膜套袋、施用生根粉和保水剂等抗旱造林技术,提高造林治沙工程质效。截至目前,已完成人工造林24.00万hm2,封沙育林8.53万hm2,飞播牧草1.33万hm2。
2 面临的主要困境
2.1 “以路治沙”模式缺乏政策支持
沙漠治理不仅是一个部门的责任,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通力合作,相关基础建设工作也需要同步进行。“以路治沙、依路致富”是翁牛特旗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有效治理科尔沁沙地的同时造福沙区人民的“双赢”新举措。实际上,修建穿沙公路不只是为了防沙治沙和后期维护,对居住在沙漠深处的沙区民众而言更是一条“民生路”。但是,上级拨付的沙地治理专项经费中不包含穿沙公路的建设资金。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基建资金严重不足,导致治沙和修路很难同步进行,给治理大范围沙地时的物资运输、人员出行和后期维护等方面造成极大的困难。
2.2 科技支撑不足,沙地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防沙治沙的科技支撑不足,科研转化率低,后续林草沙产业发展有待提高。从整体效果来看,翁牛特旗防沙治沙中发挥生态效益方面较为突出,但是缺乏科研支撑,转化经济效益发挥不明显。比如,柠条、沙柳等主要固沙灌木每3~5年必须进行1次平茬,否则因老化而枯死。柠条富含蛋白质,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可加工成优质饲料或生活燃料,但由于目前不具备机械化平茬技术和加工设备,人工平茬难度大效率低。这不仅极大地阻碍优质沙地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大面积枯死会严重威胁治沙成果和生态安全。另外,当地一直在努力引进既能满足当地气候条件,又能带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经济林、果树林和药材种植等项目,但由于在规划设计、品种筛选、种植养护、水肥搭配、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严重缺乏相关科学论证和技术支撑,导致有些林草沙产业化项目难以落地推广。
2.3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治理能力有待提高
科尔沁沙地荒漠化治理不仅要防沙、治沙,还需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除了林草、农牧、水利、交通等不同职能部门通力合作以外,更离不开沙区居民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尤其是沙化耕地的科学利用、沙化草场的合理使用等沙区生态环境与农牧民之间的“三生矛盾”(生产、生态、生计)空间布局必须均衡,这是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的前提条件。从现状来看,翁牛特旗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过程中固沙、造林等基础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成效,但在湖泊、河流等地表水资源的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合理使用,干旱半干旱草地资源和沙化耕地的科学利用等一体化保护及系统治理方面明显缺少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
2.4 沙区民众生态环保意识有待提升
调查发现,大多数沙区民众虽然对防沙、治沙等荒漠化治理表现出积极支持的态度,但由于牧草短缺、监管不力和追逐个人利益等原因,个别沙区居民生态意识仍然不够强烈,对沙区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一定程度存在超载过牧、禁牧区内偷牧夜牧、乱挖野生药材和乱砍滥伐林木等现象,农区沙化耕地过度使用地下水灌溉、种植土地易沙化农作物(如花生、土豆等)等情况也较为普遍。部分个人和企业还存在违规取土、挖沙、采石、滥用水资源和车辆随意通行碾压草场等破坏沙区生态植被的不法行为。另外,由于防沙治沙是一项久久为功的长期工程,短时间内难以取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个别基层干部和沙区民众因投入大、任务重、回报慢而一定程度存在消极心态和畏难情绪,未能充分认识到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 对策建议
3.1 保障“以路治沙”配套资金,提升“分割治理”效果
“以路治沙,分割治理”是翁牛特旗经过多年实践检验的成熟治沙模式之一,该模式非常适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因地制宜需要。修建穿沙公路对大面积流动沙区治理、保障沙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沙区农牧民增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此,建议相关部门将穿沙公路的建设纳入综合治理项目中,保障其资金支持,以此加快沙地治理速度与成效。在穿沙公路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沙区民众的生产、生活、生计等多方现实需求,通过修建治沙通道和“民生路”将防沙治沙与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紧密结合,努力探索和创建类型多样的产业化防沙治沙模式,走出一条大地增绿、人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发展路子[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