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牧区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
作者: 花蕊 朝乐门
摘要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逐渐成为产业融合的核心与热点,是当今产业融合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现阶段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目前,内蒙古文化与旅游融合在产业融合、模式创新、路径探索上有了诸多实践,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一定的辐射带动效应,但仍面临着管理分割,地区和部门之间合作不密切、高素质专业人才短缺、对文化资源缺乏深入的挖掘与利用、缺乏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文旅品牌等困境。持续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资源、交通区位、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建立健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综合协调机制,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推进自然资源和文化旅游内涵的互动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对旅游产业的促进作用,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新时期内蒙古经济增长的突出亮点。
关键词 乡村振兴;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正蓝旗
中图分类号 F 3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2-0128-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2.027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astoral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A Field Survey Based on Zhenglan Banner of Inner Mongolia
Huarui1,Chaolemen2
(1. Institute of Pastoral Development, Inner Mongoli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0;2.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22)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core and hot spot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forms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n Inner Mongolia, and also the main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present, Inner Mongolia culture and tourism has a lot of practice in the industry integration, model innovation, path exploration, and has produced good economic benefits, social benefits and radiation-driven effect. However, it is still faced with such difficulties as management segmentation, lack of close cooperation between regions and departments, shortage of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s, lack of in-depth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and lack of distinctive and influential travel brand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t is suggested that natural resources, traffic location, historical cultur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integrated and coordinated mechanis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to promote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cultural tourism by means of the combin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n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culture in promoting tourism industry, the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highlight of Inner Mongolia’s economic growth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Zhenglan Banner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XMZ080)。
作者简介 花蕊(1981—),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研究员,硕士,从事农村牧区发展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9-08;修回日期 2023-10-08
当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并推动了乡村文化同旅游产业之间的融合[1]。目前,内蒙古文化与旅游融合在产业融合[2-3]、模式创新[4-5]、路径探索[6-8]上有了诸多实践,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一定的辐射带动效应[9]。但仍面临诸多困境,制约其发展。为此,2023年7月初,正逢内蒙古草原进入旅游旺季,课题组赴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就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状况、面临的困难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实地调研,并与相关部门进行了访谈。现对调查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分析,以期对牧区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 正蓝旗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正蓝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盟南端,浑善达克沙地腹地。全旗总面积10 182 km2,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约8 747 km2,是以草地畜牧业为主的牧业旗[10]。2018年以来,正蓝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工作导向,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依托自然条件、民俗文化、畜牧业资源,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延长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消费。2019年打造了“百格利生态牧场”“高格斯台河沙地旅游牧场”等标准化规模化牧人之家。2020年开展草原旅游环境集中整治工作,对全旗310家牧人之家逐户进行摸排整治,核销拆除130户,全旗牧人之家缩减41%。2021年乌日图塔拉游客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采取“游客中心+牧人之家”的合作方式,打造浑善达克徒步及草原旅游拍摄基地。
正蓝旗依托独特的交通区位、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优势,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正蓝旗2016—2021年的旅游人次和旅游相关收入看(表1),2016年累计接待游客65万人次,实现相关收入4.50亿元;2017年累计接待游客85万人次,实现相关收入6.20亿元,接待人数同比增长率30.77%,收入同比增长率37.77%;2018年累计接待游客104万人次,实现相关收入7.28亿元,接待人数同比增长率22.35%,收入同比增长率17.42%;2019年累计接待游客114万人次,实现相关收入7.35亿元,接待人数同比增长率9.62%,收入同比增长率0.96%;由于受疫情影响,2020年和2021年累计接待游客人数为20万人次和62万人次,实现相关收入1.50亿元、4.70亿元,旅游人数和旅游相关收入明显下降,出现负增长。
目前,根据《锡林郭勒盟草原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20-2025)》,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富民增收主导产业之一,确立了“四大优势、围绕一个核心、打造两个区域、树立两大品牌、实现一个目标”的发展思路,以元上都·国际“贵由赤”长跑赛、“元上都”皇家察干伊德文化节、金莲川赏花节、“浑善达克”冬季那达慕为载体,以全域旅游为契机,加快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力争把正蓝旗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2 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管理分割,地区、部门之间的合作不密切
长期以来,内蒙古地区各盟市旗县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加快促进工业经济发展与基础行业——农牧业发展上,忽略了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已然成为新时代经济增长的核心与亮点,对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等重视不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相关行业之间互动、互补及互惠[11]。这就需要政府在宏观层面上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好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协调工作。调查中发现,文化旅游产业涉及的主要部门之间合作不密切,仍停留在联合发文阶段,仍然是各自为政、互不交叉交融。旅游业与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中存在体制机制创新不够,缺乏统一规划、部署与协调,相关部门与相关行业之间尚未建立健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合作联动机制,造成文化与旅游资源空间布局分散、点多面广、行长游短。受管理部门分割制约,各旅游景区和文化区域的资源管理与规划等权限归属不一,资源整合难度大,容易形成地区、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很难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优势,也影响着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所涉及的规划引领、政策落实、措施落地等。
2.2 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短缺
内蒙古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从文化创意与策划到产品的研发设计、宣传推广等每个环节都存在高素质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其中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短缺尤为显著,直接制约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查中发现,正蓝旗在文化系统人才队伍中,全系统在编人员共72 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只有4人,高层次人才数量较少。加之本土化的文化名人、艺术大家和学界名家等人才短缺,导致该地区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独特的自然资源以及传统的畜牧生产方式等优势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成为影响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再之,由于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才引进政策等影响,旗县引进文化旅游产业所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较难,而当地培育能力薄弱,且人才外流问题较严重,存在“招不进、留不住”问题。
2.3 对文化资源缺乏深入的挖掘与利用
资源是文化、旅游事业或产业发展的一个基础因素[12]。内蒙古的文化资源具有稀缺性、区域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在充分认知和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将各类文化元素充分融入旅游产业当中开发并利用,必将激发出内蒙古旅游业的内在活力,即让旅游者享受文化大餐,又能够通过产业化方式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一定的带动效应。在具体实践中,除了对历史遗址和草原风光尚有低层次且重复开发外,对当地特有的民俗民间文化资源、历史名人资源、非物质文化旅游遗产资源等特色资源和稀有文化资源未进行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开发层次不高,旅游精品项目少,创新创意不足,存在着形式单一且内容雷同,仍停留在传统低端的观光旅游层次,还未转型到文化体验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的新业态,依旧是一片草原、几顶蒙古包、几匹马,一首歌、一条哈达、一碗酒,缺乏文化底蕴,跟不上新时代文化旅游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