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参与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意愿研究

作者: 饶俊杰 张国宝

农户参与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意愿研究0

摘要  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发展的根基,对文化强国和农业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和关键价值。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剖析影响农户参与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意愿的因素,以蚌埠市五河县刘朵村为研究区域,通过走访调查收集数据,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耕文化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邻居朋友的带动、基层政府的宣传、参与农耕文化活动的精力和能力以及受教育水平对于农户参与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在推动农耕文化发展中,要切实增强农户的主体意识,加强政府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显现农耕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鼓励农户参与农耕文化发展事业,发挥村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提高农户的自我效能感,调动农户的参与积极性,保障农耕文化稳步有序发展。

关键词  农户;农耕文化;计划行为理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3-0235-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3.05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Farmer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Farming Culture

RAO Jun-jie ,ZHANG Guo-bao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Bengbu,Anhui  233000)

Abstract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farming 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key valu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cultural and agricultural countr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farmer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farming culture. Taking Liuduo Village, Wuhe County, Bengbu City, as the research area, data is collected through interviews and surveys, and a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is used for empir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nomic value and social value of farming culture, the promotion of neighbors and friends, the propaganda of grassroots governments, the energy and ability to participate in farming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the level of education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farmer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farming culture. Therefor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farming culture,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main body consciousness of farmers,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of the government, show the economic value and social value of farming culture, encourage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development of farming culture, give play to the demonstration and leading role of village cadres, improve the self-efficacy of farmers,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farmers to participate, and ensure the stead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farming culture.

Key words  Farmer household;Farming culture;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Binary Logistics regression model

基金项目  安徽省科技厅省重点研究与开发项目(201904a06020024);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重大研究项目(2023AH040269)。

作者简介  饶俊杰(1997—),男,安徽宣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文化振兴。*通信作者,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乡村文化振兴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7-04

中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根”与“魂”,对实现民族复兴、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1]。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耕文化的发展正遭受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农民对于农耕文化认同缺失,重视不足[2];对农耕文化的传承意愿普遍较低,呈现出“去主体性”趋势[3];乡村文化断层、乡村价值危机使得乡村文化建设面临困境[4]等。保护和发展好农耕文化,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已成为当前重要任务。张灿强等[5]认为,要从政策制度创新入手,做好农耕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李畅[6]在文化遗产视角下总结出社区增权、生态增效和价值增值协同发展的生产性保护经验;刘慧萍[7]从法治建设角度出发,通过保障农民合法权利来实现农耕文化传承;王维佳[8]、李芳芳[9]从产业融合角度着手,探索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陈晓兰等[10]通过对岭南地区农耕文化发展实际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该地区农耕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整体而言,目前学术界关于农耕文化的研究和探讨已取得明显成果,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指导。

农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营主体[11],在农耕文化保护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学术界对于农耕文化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宏观角度上的发展困境分析和发展路径探究,对于微观视角的研究涉及较少,在农户主体功能发挥上存在研究欠缺,该研究从农户视角展开研究。鉴于农户参与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活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因此,该研究采用计划行为理论来分析农户参与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意愿的内在机理。通过实地走访蚌埠市五河县刘朵村获取一手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影响农户参与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意愿的主要因素,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农耕文化保护和发展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理论概述

计划行为理论(TPB)由Ajzen[12]提出,是对理性行为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其作用在于帮助人们理解个体行为模式改变的机理,解释在特定条件下人们做出的意愿选择及行为,当前,计划行为理论以广泛应用于社会行为领域的研究。行为意向是影响行为的最直接因素,而行为意向反过来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13]。因此,该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3个要素分析农户参与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意愿的影响机理(图1)。

1.2  研究假设

1.2.1  行为态度对农户参与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意愿的影响。

行为态度指个人对某一行为所抱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14],该研究即指农户对于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活动所持的正向或负向态度。王绍芳[15]研究发现,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态度对农业遗产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地衡量农户的行为态度,构造了3个主变量来进行测量:①农耕文化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如果认为参与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有必要、有意义,那么农户更愿意参与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②农耕文化的经济价值,如果农户认为发展农耕文化事业能带来经济收益,增加收入,则农户更愿意参与到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去;③农耕文化的社会价值,如果农户认为参与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能推动农村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则其参与意愿较高;反之,则较低。

据此,提出研究假设H1:农户对于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活动的行为态度越积极,其参与意愿越强烈。

1.2.2  主观规范对农户参与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意愿的影响。

主观规范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14],对于农户来说即指其参与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所受到的外部的压力和影响。当农户面对是否从事某一活动做决策选择时,受到的外部影响和压力主要来自家庭成员、邻居朋友和以村干部为代表的政府3个方面。农户由于受到信息获取难和认知范围窄等条件的约束,在做是否参与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决策时往往会倾向于向关系亲密的亲朋好友和信任的政府寻求建议和帮助。因此,如果农户对于主观规范的认同程度越高,其参与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愿越强烈。

据此,提出研究假设H2:农户对于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活动的主观规范认同度越高,其参与意愿越强烈。

1.2.3  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户参与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意愿的影响。

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从事某一活动所具备的优势条件及预期的阻碍[14],涉及农户即为其参与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活动所掌握的资源和面临的外界阻碍,包括个人经验、时间、经济条件、信息获取等。对此,同样通过构建2个主变量来进行衡量:①参与农耕文化活动的精力和能力,主要从农户的自我能力感知维度来考察农户的过往相关经验、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对农户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一般认为,参与农耕文化活动的精力和能力越高,知觉行为控制越强。②外部支持不足产生的阻碍,主要衡量农户在参与农耕文化活动中因缺少相关培训和获取相关信息渠道窄导致的知觉阻碍,外部支持不足是导致农户参与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意愿较低的重要因素,农户知觉阻碍越弱,其知觉行为控制越强。

据此,提出研究假设H3:农户对于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活动的知觉行为控制越强,其参与意愿越强烈。

52卷13期                饶俊杰等  农户参与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意愿研究

2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