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文旅融合研究

作者: 翁畅平 李景成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文旅融合研究0

摘要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从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视角,探讨了农家书屋融合乡村景点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以大别山区G镇四景点的农家书屋为例,从空间建设、资源建设、管理体制、服务创新等方面,研究农家书屋文旅融合建设的策略,以期提升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增加旅游景点的游客黏度,提高农家书屋的使用效率,增加农家书屋用户满意度,推动区域民俗文化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  文旅融合;农家书屋;乡村景点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3-0254-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3.06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 Rural Bookstor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ake the Four Scenic Spots in Town G of Dabie Mountains as an Example

WENG Chang-ping1,LI Jing-cheng2

(1.Anhui Broadcasting Movie and Television College,Hefei,Anhui 230011;2.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City Management,Hefei,Anhui 230011)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integrating rural book houses with rural scenic spo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Taking the four scenic spots of G Town in the Dabie Mountain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trategi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rural book houses from the aspects of spatial construction, resourc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service innova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ourist attractions, increase the tourist stickiness of tourist attractions,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rural book houses, increase user satisfaction with rural book hous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folk culture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Farmhouse bookstore;Rural attractions

基金项目  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21A1046)。

作者简介  翁畅平(1985—),女,安徽金寨人,副研究馆员,硕士,从事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8-29

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文旅融合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文旅融合是指文化、旅游产业及相关要素之间相互渗透、交叉汇合重组,逐步突破原有的产业边界或要素领域,彼此交融而形成新的共生体的现象与过程[1]。文化和旅游融合产生“1+1>2”的产业叠加效应,旅游因文化丰富内涵而提升了档次增强了魅力,文化因旅游传承交流而带动了文化发展促进了文化繁荣[2]。文旅融合既是文化和旅游互生共荣的客观需要,也是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客观规律。文旅融合发展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旅游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国家相继出台《“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等政策,旨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要求“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3]。

乡村振兴战略下,各地就农家书屋文旅融合发展,开展了实践探索与研究。海盐县通过“礼堂书屋+ ”模式、精品研学旅游线路、历史文化走读活动等方式,探索了礼堂书屋的发展新模式[4];浙江德清县通过县域总分馆制改革融入文旅融合大环境,来盘活乡村农家书屋、镇图书室等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基层公共文化高质量建设,同时,带动乡村旅游产业更好发展[5];刘帅等[6]通过对桐庐县乡村生活书吧建设实践研究,探索了“公共图书馆+民宿”模式的建设策略;陶成煦等[7]认为,文旅融合下民间图书馆应强化社会联结、拓宽资金来源、开辟发展道路,凭借自身优势为乡村培育公共精神、丰富文旅产品、提供信息服务;王朝生[8]从指导思想、建设布局、运行模式、建设方向等方面,研究了文旅融合形势下农家书屋建设路径。然而,学者对农家书屋融合乡村景点的研究较少,基于此,该研究在分析农家书屋文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以大别山区G镇为样本,探索农家书屋融合乡村景点发展策略。

1  农家书屋文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1.1  拓展农家书屋服务空间,延伸农家书屋服务范围

文化传承视角看,农家书屋融合乡村景点建设是加速文化繁荣,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举措。农家书屋是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设施,承担着满足农民文化需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风文明的重要使命。农家书屋与乡村旅游景点的融合建设拓展了农家书屋的物理空间,增加农家书屋成为乡村旅游驿站的功能,扩大了农家书屋的用户群体,有利于把读者变成游客,把游客变成读者。农家书屋用户群的扩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升了影响力,增强了传播效应与关注度。农家书屋物理空间的拓展弥补了农家书屋自身空间的不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别是区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增加了文化传播的物理载体。乡村旅游景点本身就是重要的实物型文化资源,融合发展可以有效增加农家书屋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的增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撑,丰富了文化传播的内容,拓展了农家书屋的服务范围。

1.2  彰显乡村旅游产品特色,提高乡村旅游品质  从

旅游发展视角看,农家书屋融合乡村景点建设是彰显乡村旅游产品特色,加快乡村旅游产业提档升级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乡村景点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农家书屋建设发展,既丰富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又增加了乡村旅游的设施,拉长了旅游服务的链条。乡村景点文化内涵的丰富,特别是区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的融入,有助于打造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景点,提升旅游景点的区别度,强化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乡村景点旅游设施的增加,丰富了旅游内容,契合了人们深度旅游的需求,能够提升人们的旅游综合体验感,提升乡村旅游景点的竞争力。旅游景点服务链条的延长,特别是通过融合特色文化元素延长旅游服务,有助于留住游客,强化游客黏度,打造良好的旅游品牌口碑。

1.3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农民的幸福感

从乡村振兴视角看,农家书屋融合乡村景点建设是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农家书屋与乡村景点融合建设,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乡村旅游品质的提升,旅游品牌的形成,能够推动乡村旅游经济的繁荣,培育更多的农民就业岗位,既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又能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农民特别是没有能力外出务工的农民腰包鼓起来,腰杆硬起来,生活富起来。高品质文旅景点应是环境优美而又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典范,可带动乡村生态环境的优化,提升村域整体形象,推动生态宜居的生态环境建设,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文旅融合建设发展平台在培育农村人才的同时,也为农村人才的成长提供了锻炼与施展才华的机遇,能够让更多的人在这个平台上成才,让更多的人才留下来再创业再发展,源源不断为乡村振兴培养输送人才,实现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2  农家书屋文旅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2.1  政策有支持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乡村文旅融合发展。2018年9月,国家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9]。2018年12月,文旅部等17个中央部委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按照“共建共享 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加快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文物保护等领域深度融合,培育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10]。2021年6月,文旅部发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将“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单独成章,支持和引导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建设发展,充分释放“农家书屋+”的潜能。各地也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用以指导文旅融合建设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与基层文化的融合发展。

2.2  资金较充足

中央及地方都对文旅融合建设给予了资金支持,积极促进文旅融合建设落地生根。农家书屋建设与乡村景点建设也都有专门的资金保障。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农家书屋建设的总体规划与资金保障。《农家书屋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文件形式明确每个农家书屋资金配置标准、中央财政资金统筹比例及每年中央财政专项奖补资金措施等。两个文件的出台为农家书屋建设及运营明确了资金保障。各地陆续出台了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安徽省《关于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大对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向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区域倾斜,建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旅游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保护,以及规划、培训等公共服务,并对重点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或补贴[11]。出台了详细的支持办法,着力解决乡村旅游资金难题。

2.3  土地有指标

多项政策法规都对“乡村景点+农家书屋”建设用地予以保障,使“乡村景点+农家书屋”融合建设成为可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对文化及综合型服务用地申报、许可及批复给予了明确。各省出台的“十四五”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及加快农村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都给予旅游开发建设用地给予保障支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也对农家书屋建设场所给予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农家书屋的用房由当地解决,应充分利用村委会、村党组织活动场所、村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不搞重复建设。对于目前尚无公共设施的行政村,亦可利用村级学校、村民闲置住房等农村现有设施办书屋[12]。需要新建农家书屋用房的,可与乡村景点服务用房一并建设,所用土地可直接列入景点建设用地,按照国家乡村旅游建设规划及村庄规划要求,按程序申报,同时,加强对乡村古建筑、民宅等建筑的保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