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硕士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
作者: 杨红朝 刘彩虹摘要 课程思政是落实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新理念。新农科背景下,推进农业硕士课程思政建设必然要求涉农高校找准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出知农重农爱农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从完善高校课程思政体制并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研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新方法4个方面对农业硕士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提出建议,以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 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建设路径;农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3-0263-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3.06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aster’s Professional Courses
YANG Hong-chao, LIU Cai-ho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Henan 450046)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new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aster’s courses will inevitably require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to find the right position, take moral education as the foundation, and strive to cultivate a high-quality talent team that knows agriculture, values agriculture and loves agriculture.This paper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aster’s curriculum from four aspects of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college curriculum and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operation mechanism, improving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ability, stimulating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participation, and exploring new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order to provide strong talent supports for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Moral education;Construction path;Agricultural master
基金项目 2023年河南省研究生精品在线课程项目(YJS2023ZX13)。
作者简介 杨红朝(1969—),男,河南平顶山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民商法、农业农村法治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8-28
2019年9月5日,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充分肯定了涉农高校在培养强农兴农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以及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课程思政在农业硕士培养教育上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课程思政建设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在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融入农业硕士专业的所有课程和教学环节中,帮助他们成为具有高尚思想境界、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接班人,使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同向而行,实现集教书、育人于一体的农业硕士专业大思政教学[1]。
1 农业硕士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发展目标。农业硕士专业研究生对口就业方向多为与农业相关的工作,围绕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工作位置和环境相较于其他专业更艰苦,因此许多研究生对该专业的认同度不高、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些与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准、奉献意识和“三农”情怀息息相关。开展农业硕士课程思政建设是培育农业硕士研究生保持初心使命的重要举措,是响应落实国家号召的具体行动,对于加强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是农业硕士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目标。但是,在实际培养工作中却发现学生很难做到“一懂两爱”,学生根本不了解农业,也不了解农村,不了解基层,更不愿意深入农村,甚至认为农业或农村是落后、贫穷的代名词[2]。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很大程度上也是了解、信任、依靠农民,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民在社会建设和发展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为农民谋福祉既是学生的价值取向,又是将来做好“三农”工作的评价标准[3]。在高校硕士培养课程体系中,专业课课程所占比例最大,且学生大多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较高。将鲜活的思政元素融入农业硕士的专业课程中,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关注“三农”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 农业硕士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自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来,涉农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4],全面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给涉农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培养出深刻理解“一懂两爱”精神内核的高素质农林人才,成为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至关重要的问题。然而,涉农高校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还存在专业课课程教学中主动融入思政内容的比例不高、融入力度不足,与专业课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和教师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存在偏差,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有待提升等现象。
2.1 课程思政体制和机制不够完善
现有的农业硕士课堂思政教育模式不能发挥应有功能和效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未建立顺畅的管理体制和行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5]。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课堂思政教育效果、专业课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度均不能得到保证。各涉农高校存在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并不完善、各部门的职责不够明确、未建立专业课教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习交流平台、经费支持不够等问题。农业硕士课程思政改革上“重立项、轻建设”,对遇到的上述问题缺乏深度思考,并未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故而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部分涉农高校的农业硕士思政教育仍然存在“贴标签”“两张皮”和“打折扣”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高校不够重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更详细的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与跨院系协作培育计划。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农业硕士专业学院在课程思政教育上并未做到协同共进。第二,未能“因地制宜”开展课程思政。部分涉农高校对于上级下达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见并未深入透彻理解,只粗略下达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的命令,并未考虑到专业课程的实际融合[6],导致建设效果差强人意。第三,对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思政教育未作出区分。硕士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农业硕士未来是从事“三农”领域工作的高精尖人才,更应当具备高尚的情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但是,许多涉农高校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甚至照搬照抄本科生的教育模式,与研究生阶段的心理状况和课程呈现脱节的状态。
2.2 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意识不强
2018年《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教师。教师是研究生在专业课课程和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密切的师长,其言行举止、行为观念、思想道德素质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育者先受教育”的道理说明教师是实施研究生课程思政工作最有力的抓手。
研究生日常课程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专业课。当前许多高校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的关注和投入不足,部分教师认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所设思政课程进行讲授,而专业课主攻学术,强调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将重心放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能力上,忽视了课程思政的意义[7]。对于将思想政治融入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不能深入贯彻,一些教师甚至认为思政教育等同于政治课。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过于碎片化,强行将理论与理论结合,缺乏深入思考,教学方法固化守旧,课程思政建设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2.3 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受到充分重视
研究生阶段学习中,学生往往已经产生主动学习和自我探究的心理,但在现有的课程思政模式下并未将学生这一受教育主体放在中心位置,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这在无形中弱化了研究生对课程思政学习的积极性。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更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根据研究生的特性去引导思考,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磨灭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积极性[8]。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系统性学习,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在这种任务导向型课程思政模式下很难产生持久的良性影响,应从任务导向型模式转变为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引导式课堂思政教育模式。
2.4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有待提升
在农业硕士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并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纵向运行机制。高校管理体制不健全,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意识不足,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多方面原因导致课程思政建设流于表面,成效并不显著,隐性育人效果大大减弱。农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高精尖人才,这就要求对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注重第二课堂的思政教学,但是在实践中存在“重课堂思政,轻第二课堂”的现象,不实地深入农村,不接触农民、农业,单单纸上谈兵,很难培养学生的爱农村、爱农民情怀,难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9]。
3 农业硕士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讨
农业硕士课程思政建设可从高校完善体制并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提高教师的思政教研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等方面着手,培育出服务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