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劳动教育教学模式构建
作者: 曹辉 王玉海 李庆亮 韩慧 杜明辉 孙夏 马慧慧摘要 介绍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劳动教育的教学模式,包括从课前导学环节、课中研学环节、课后反思环节3方面介绍了教学过程,从目标性评价、全方位评价、多元化评价、科学性评价4方面介绍了教学评价的构建,最后阐述了耕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即在理论课堂、实践课堂和第二课堂中开展劳动教育。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劳动教育;涉农专业;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3-0266-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3.06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 for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s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CAO Hui, WANG Yu-hai, LI Qing-liang et al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Zaozhuang University, Zaozhuang, Shandong 277160)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arrying out labor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major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t explores the teaching mode of labor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major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clud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from three aspects: guidance before class, research in class, and reflection after class. It also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evaluation from four aspects: targeted evaluation, all-round evaluation, diversified evaluation, and scientific evaluation. Finally, it elaborat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which includes carrying out labor education in theoretical teach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he second teaching.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Labor education;Agricultural related majors;New mode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0900454264718);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Z2023117);枣庄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YJG22015、YJC21005);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实践模式的构建与探索”;枣庄学院博士基金项目(1020729)。
作者简介 曹辉(1990—),女,河北张家口人,副教授,博士,从事果树生理生态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通信作者,讲师,从事农作物分子生物学和高等农业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1-16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至关重要[1]。劳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应明确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意义,探索创新高校劳动教学模式和构建耕读教育课程体系,从而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系统化推进劳动教育工作的实施。以课程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是落实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可确保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2]。
1 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要点,直接决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劳动教育是为了使学生形成新时代劳动精神,是“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3]。《意见》同时指出,劳动教育承载着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1]。劳动不仅是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取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必由之路。
2 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应用型高校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现实需求及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立足于时代特点和自身特点,加强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培育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求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模式,是新时代应用型高校转型升级、培育振兴中华的时代新人的需要,也是我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需要[4]。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开展劳动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一定程度上,疏略了劳动特有的育人价值,使劳动教育成为全方位发展教育中的弊端。要培养新时代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就要加强劳动教育,让学生动手实践过程中埋下尊崇劳动的种子,竭智尽力、砥砺德行过程中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劳动教育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出新,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5]。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开展劳动教育既是培养高度契合农林领域紧缺人才,国家大政方针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是培养“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相关领域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2 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现中国梦,大学要先行。”高校要将生产劳动与教育相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尊崇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敬重劳动人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高校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可使得大学生在力学笃行中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6]。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将劳育纳入人才培养全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为一体,既是培养学生成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2.3 是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
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三农情怀与自然科学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及国际视野,服务于农业领域的紧缺人才,从而为区域经济社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开展劳动教育要把劳动素质培育要求融入职业素养培育要求中,这也是响应国家相关政策提出的把耕读教育列入涉农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中,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引导学生崇尚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尊重劳动人民的重要举措[7]。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的劳动教育不仅是使学生学习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发奋图强、敢于创新的大国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认可劳动的价值,尊重劳动人民,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观念[8],切实发挥劳动教育在培养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劳动教育也是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
3 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劳动教育的教学模式
3.1 构建原则
近年来,由于对劳动教育认知的偏差,多数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将学习学科专业知识的脑力劳动和日常生活劳动作为劳动教育的全部内容,弱化了劳动教育的功能和价值,难以达到劳动素养养成、价值观塑造、职业技能提升的深层次目标[9]。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劳动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上要遵循主动性原则、整体性原则、高效性原则,三者缺一不可。劳动教育要求在实际的体力劳动中学习。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开展劳动教育,无论是传统的课堂,还是真实劳动都要以学生为主导,注重劳动教育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考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劳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提升劳动教育的教学效率[10]。
3.2 构建基本策略和方案
3.2.1 学情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前,通过学情分析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是高校教学育人的主体,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通过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分析,以学生对课程开展的想法,已具备的基础和经验,以及学习中的困扰等学情进行分析,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进行劳动教育教学的实施与改革创新,进而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水平[11]。通过学情分析,笔者发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生源分数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学生内心抵触不想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学习积极性较低。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多数教师为非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整体缺乏行业实战经验,难以促进产学研相融。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一直致力于课程的改革创新,提升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然而,由于师资和场地的条件限制,一线的实践课程主要以参观企业为主,难以实现学生的躬行实践和笃志力行,从而导致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较低。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虽然加强校企合作,但实际学生收到企业实习邀请的概率相对较低,往往只进行简单的参观实习,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内容。在校企合作中,合作形式单一,未能充分实现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课程的实践与理论知识融通薄弱,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源基础弱,师资队伍实战经验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因素制约涉农专业开展劳动教育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涉农专业开展劳动教育要结合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提高德技并修、知行合一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要把教学内容扩充为“理论、实践、价值观”3部分,通过课前导学、课中研学和课后练学3个过程,构建“全面的、过程性、客观的”综合评价体系,优化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模式,实现劳动教育目标[9]。
3.2.2 教学过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