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村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
作者: 梁杰 王瑶 陈新
摘要 针对当前北京市农村居民心理健康服务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人才短缺等问题组织调研,指出北京市农村居民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和问题。通过对926份有效问卷分析发现,农民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高,70.52%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满意,64.47%的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有需求,但在面对心理问题时只有24.8%表示肯定去寻求心理帮助,求助意愿较低;有17.17%的农村社区开展了心理健康服务,服务形式多样且居民的满意度非常高。建议关注农民心理健康,满足其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高职院校要加强高素质农民心理培育工作,明确高素质农民心理人才培育目标,建构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模式,使得高素质农民心理人才作为内生力量参与到农村心理服务中去,以提升农村居民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 农村居民;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高素质农民
中图分类号 S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5-0250-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5.05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Demand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ervice of the Rural Residents in Beijing
LIANG Jie,WANG Yao,CHEN Xin
(Beiji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Beijing 102208)
Abstract The research group conducted a survey on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for the rural residents in Beijing, such as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shortage of talents and so on, and then it pointed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for the rural residents in Beij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926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the following situations are found. The overall level of mental health of peasantry is good. 70.52% of the residents are satisfied with their mental health status. Although 64.47% of the residents have a need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s, only 24.8% of whom are willing to seek psychological help when facing psychological problems, which shows the willingness to help is low. In addition, 17.17% rural communities have provided a wide variety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with which the residents are very pleased. Based on the above, the writer proposed that the mental health of peasantry should be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and their needs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s should be well met. The psychological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peasantr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so that these high-quality farmers will participate in the rural psychological services as an endogenous force. In this way, both the quality and the coverage of rural residents’ mental health services can be improved greatly.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s;Mental health service;Mental health;High-quality peasantry
心理健康问题是关乎个人发展、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的福祉民生问题,理应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积极有效地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可以提高国民心理健康素养、预防心理疾病、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也可以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居住人口占总人口一半以上,他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决定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乡村振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推动乡村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健康乡村”建设的重要部分。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指出:“要补齐农村社会福利短板,加强对农村老年人、儿童、‘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这为农村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抓手。加大乡村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力度和幅度是补齐福利短板的重要途径,也是切实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技术要领之一。
2006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了许多支持社会心理服务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文件,但是现实发展中依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社会心理服务城乡发展不平衡。以北京市为例,目前已有121个社会心理服务站,但是绝大多数分布在城8区,乡村心理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庞大农民群体呼之欲出的社会需求[1]。二是社会心理服务人才短缺。我国精神科执业医师和专业心理服务人才不多,2022年1月卫健委在相关文件中公布,截至 2020 年底,全国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只有 5 万余人,全国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心理治疗师共有4 819人,心理咨询师40 920人,较经济水平相似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有学者调查研究显示,北京地区从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人员数为1~2人的社区占总社区的51.5%[2];城市社区从事心理健康的专业人员都存在明显匮乏状态,乡村应该尤甚。
北京有突出的“大京郊小城区”的特点,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村庄3 245个,有230.9万居民生活在京郊农村,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7.2%,承载了提供北京市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的重要功能。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和高收入人才的压力下,这个群体的心理样貌和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以及农村开展的心理健康服务状况如何,对此进行调查研究,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心理服务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新的视角。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北京市怀柔、昌平、延庆、平谷、顺义等13个郊区县(区)农村居住人口进行调查。测评对象纳入标准:农村户籍、大于等于18岁、农村居住一年以上,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精神和躯体均无重大疾患,可以自行完成问卷者。
1.2 测量工具 课题组自编调查问卷,内容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性别、年龄、学历、身份、家庭人口数以及经济收入等社会人口学基本资料;第二部分内容包含3个维度——心理健康状况自我评估、心理健康求助意愿和求助方式、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开展状况以及村民的满意程度。所有问题设计在广泛查阅文献、征询专家意见和小组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并进行了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结果和专家意见进一步修订,保证了较好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1.3 问卷收集 测评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问卷星软件作为网络测试平台回收1 022份,线下发放调查问卷24份,共计回收1 048份,剔除无效问卷122份,有效问卷926份,有效率88.36%。数据的录入与处理主要由问卷星软件完成,通过软件系统筛选获得有效问卷,所有数据经逻辑核错后,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基本情况 此次被调查对象人口学特点主要集中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家庭人口、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社会身份几个方面,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2.2 农村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自我评估 调查显示,70.52%的京郊农村居民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满意。其中34.66%的人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满意,35.85%的人比较满意。对自己心理健康状况不满意的占4.54%,其中1.08%的人很不满意(图1)。
2.3 农村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程度
2.3.1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程度。调查显示,64.47%的京郊农民表示对心理健康服务有需求(图2)。其中8.86%的人有强烈需求,迫切希望获得专业帮助;28.94%表示比较需求,愿意闲暇时间上一些心理学相关课程,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26.67%表示偶尔需求,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愿意花费精力寻求帮助;20.30%表示可有可无。只有15.23%的人表示完全不需要。
2.3.2 心理健康求助意愿。调查显示,当农民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58.42%的人会主动去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其中24.08%的人肯定会去,34.34%的人很可能去。41.58%的人表示不会去,或者不知道会不会去寻求帮助。对农民不去寻求专业帮助的原因,主要有4点:一是想要自己解决问题,占比44.28%;二是太费时间或不方便,占比41.58%;三是认为费用太高,占比43.95%;四是不知道该到哪里寻求心理服务,占比43.84%。
此外,60%的农民对于心理健康服务产品不愿意花钱或只花很少的零花钱,希望听到一些免费讲座或课程;能接受较高花费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品质,提升心理健康的人比重不高。
2.3.3 心理健康求助的方式。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农民最愿意求助的方式是向亲朋好友向其倾诉,占58.64%。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理咨询也较受欢迎,选择精神科医院的只有8.75%(表2)。
2.4 目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开展的状况 对所在社区是否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调查显示,只有17.17%的人(159人)表示社区开展了心理健康服务活动(表3)。将近半数的调查对象明确表示没有开展相关服务活动,还有38.34%的人表示不清楚社区是否开展了心理健康服务活动。
开展的心理健康服务活动的社区,表中所列的方式均有涉及。其中排在前第一位的是心理热线,心理专题讲座、心理宣传手册资料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也排在前列(表3)。对农村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活动的满意度达到84.28%,其中将近59.75%的人表示非常满意,24.53%的表示比较满意,且没有人不满意。
在农村社区内开展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式中,农民喜欢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式,排在前3位的是心理热线、网络心理服务和心理专题讲座,选择人数的比例均超过30%(表4)。此外,个别心理咨询、心理宣传手册资料、志愿者服务活动也是被居民较为接受的宣教形式,选择比例均在20%以上,心理建档的形式选择比例最低,仅为5.40%。
2.5 结论与问题
2.5.1 农民总体心理健康自评状况良好。70%的人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满意,只有8%的处于不满意、不健康状态。这与侯田雅等[3]于2022年对皖西南农村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论吻合,现阶段农村居民的SCL-90得分较中国常模低,与罗楚亮在研究城乡主观幸福感差异发现的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更高[4]也一致。但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10—2015年对全国31个省份农民心理调查结论不同,即与“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后,农业户籍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仍然显著低于非农业户籍人口”这一结果不一致[5]。说明农民的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结果也许受地域影响或者受调查样本容量的影响,做区域性的研究很必要。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家庭人口、社会身份等因素在心理健康状况自评水平间差异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