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职院校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及行动路径

作者: 刘媛

摘要 助力农村共同富裕,涉农高职院校需要对服务区域经济能力不足、人才供需之间存在矛盾、教育资源效能不高等困局做出积极应对。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也是涉农高职院校追求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问题靶向,提出涉农高职院校应助力普惠型教育水平的提升、健全自身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等举措。同时社会应促进高职教育均衡发展以共同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涉农高职院校;共同富裕;困境;行动路径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6-0239-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6.05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Realistic Dilemma and Action Path of Promoting Rural Common Wealth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elated to Agriculture

LIU Yuan

(Hu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Hengyang,Hunan 421005)

Abstract To help rural areas to be prosperous, agriculture-relat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eed to actively deal with the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lack of regional economic abilit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talents, and the low efficiency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is is not only the need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but also the need for agriculture-relat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pursue their own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 targe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help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inclusive education, improve their own talent training system,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industry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the society should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help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rural areas.

Abstract Agriculture-relat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ommon prosperity;Predicament;Action path

基金项目 2024年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路径的研究”(XSP24YBC143)。

作者简介 刘媛(1979—),女,湖南衡南人,副研究员,从事高职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0-07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因此实现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殷切期望,是党始终坚持的奋斗方向;同时也是需要汇聚全社会力量,人人都有义务参与的伟大事业。涉农高职教育作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教育类型,应自觉融入新时代国家建设的主战场,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人才和文化支持。因此在推动和落实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部署中,涉农高职教育的任务光荣而艰巨;教育工作者应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承担起更大的责任[1

1 涉农高职教育对于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

1.1 涉农高职院校通过培养优秀农技人才,助推共同富裕

农业技能人才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是开展农村经济建设、科技强农计划的重要突破口,因此涉农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农村共同富裕的前提。由于高职教育具有普惠性功能,涉农高职院校有更多机会面向众多农村低收入者,向他们传授知识和技能,使得低技能的劳动者进入高技能的劳动群体中得以提高其收入水平。涉农高职院校还可以不断提高装备设备供给水平、师资队伍水平及学生的职业素养,坚持数量与质量共同建设,将他们培养成为优秀的技能人才进而使其成为本行业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1.2 涉农高职院校通过服务农业产业、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推动农业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扎实推进农村共同富裕的必然举措。我国农业产业大而不强,竞争力弱仍是不争的事实。在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业产业的转型与升级迫在眉睫[2。高职院校通过技能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升级、乡村振兴储备人才、智力资源。将实用知识技术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将潜在的、孤立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涉农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管理人才培养,培育大批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促进乡土资源产业化、本土化,助力建设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

1.3 涉农高职院校通过稳就业、促创业,助推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首要问题就是解决好青年的就业问题。高质量的就业是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和共同富裕的基础。涉农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为宗旨,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和课程。同时涉农高职院校增设一系列与农业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有利于保障毕业生的稳定就业,推动高质量就业。涉农高职院校紧密结合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大力加强“双师型”教资力量建设,开设就业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不断提升他们创业技能和创业意愿。同学们毕业后能积极返乡创业,不断捕捉在农村创业发展的新契机,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创造更多有利条件[3

2 涉农高职院校在促进农村共同富裕中尚待破解的难题

2.1 服务区域经济能力不足

《湖南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振兴蓝图,吹响了推进农村共同富裕的号角。目前来看,涉农高职院校不管在教育教学领域还是在社会观念层面上,服务农村的理念都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很多涉农高职院校注意力只是集中在专业教学本身,没有意识到其背负着的艰巨使命。首先,许多涉农高职院校不能结合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来建设自身专业群,以达到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同步发展的目标。涉农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中有农村工作经历的比例极少,培养的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毕业后难以胜任一线工作。其次,涉农高职院校不论是组织暑假农村“三下乡”活动还是开展野外农林实践都是蜻蜓点水,观念发展滞后也阻碍了高职教育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提升。

2.2 涉农高职院校人才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回顾涉农高职院校办学历史,大多数学校都是由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来,培养模式大都套用中专时期教学方案和培养进度,人才培养有许多相雷同之处。人才培养模式的固定化与千差万别的农业企业用工需求之间形成巨大反差。同时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大多采用“宽进宽出”政策。“宽进政策”导致招收学生数量明显超出实际办学规模,拉低了涉农高职办学水平。“宽出政策”使得学生只要学习达到选修时长即可毕业,降低了人才培养标准。“宽进宽出”政策使得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较为缓慢,成为助力农村共同富裕路上的堵点。

2.3 涉农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偏低[4

首先,从湖南省涉农高职院校的布局来看,“长株潭”经济发达地区聚集了全省最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数量偏少且办学条件相对较差,这使得涉农高职教育表现出供求失衡的发展困局。越是农村经济基础较弱而强烈需要人才资源来推动农村发展的地区教育资源却相对越弱,这使得高职教育在服务农村共同富裕目标时显得力不从心。其次,随着现代农林业的发展,涉农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再局限于以“农、林”字开头的专业,而应逐步转向以“农村网络电商”“休闲旅游”“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新专业。部分涉农高职由于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动能不足且模式固化,仍然沿用传统专业设置方式,使得农业人才的培养类型与农业产业需求的变化存在明显错位。涉农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与服务农村共同富裕目标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5

3 涉农高职院校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行动路径

高质量发展高职教育以服务农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需要我省涉农高职院校全方位融入农村经济发展,主动对标湖南省和所在城市“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农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科研、文化的客观要求,以发挥高职教育对于激发个体内生潜力,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社会治理、规避弱势群体甩出风险的独特优势[6

3.1 助力普惠型教育水平提升

普惠型教育水平的提升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因素。涉农高职院校应通过校内教学和校外培训,增加技能人才资本存量,优化人才资源的质量和结构,为农村地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大引擎。

涉农高职院校在严把教育质量关的前提下应进一步扩大受教对象范围,为所有愿意接受教育的人群提供高质量且无附加条件的受教育的机会,真正实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①提高低收入群体获得一技之长的能力。一方面,涉农高职院校应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供给的关注度,提高贫困地区学生的招生人数,突出涉农高职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另一方面,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确保不让一个同学因经济问题而辍学。同时还应建立教育经费向重点贫困地区学生倾斜的保障机制,助力弱势群体参与竞争稀缺性资源分配的权利,从外部保障涉农高职教育的供给与分配的公平与正义。②提升重点产业人才适应产业发展的能力。涉农高职院校关注一线农技人员培训教育,通过送科技下乡、与政府联合实施技能人才提质增效等多种形式,发挥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优势,服务人力资源素质提升,以助力普惠性教育水平的提高。

2018年以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对照《学院教育帮扶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确定就读读院的湖南省11个深度贫困县建档立卡学生免除学费和餐费,同时优先安排勤工俭学岗位。此外学院积极联系爱心企业(人士)向他们提供资助。学院积极落实以上扶持政策,支持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阻断贫困基因代际传递[7

3.2 聚焦乡村经济转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涉农高职院校不以高新技术创新为优势,但它有与农业产业高度适配的专业、实用技术和工艺革新,可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为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共同富裕奠定产业发展基础。因此,培育农技人才是我国乡村经济转型、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涉农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育人优势,健全农业人才培养体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