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规划原理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改革研究与实践
作者: 谭书佳 赵先超 谭晓波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要振兴,规划需先行,人才是关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以培养服务国家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需求的应用型规划人才为目标,改革乡村规划原理课程。剖析现行城乡规划教育的现状和问题,通过融思政、编教材、重实践、细评价的方式,击破痛点。构建“聚焦精准”的思政元素体系,开展“三堂联动”的思政融入模式,培养学生解决乡村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三农”情怀,牢记“助农爱农”初心,以“兴农强国”为己任,为国家“三农”事业贡献青年力量。
关键词 乡村振兴;课程思政;乡村规划;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6-0258-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6.05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Innovating and 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s in Rural Planning Principles Course with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N Shu-jia,ZHAO Xian-chao,TAN Xiao-bo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7)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inted out the importance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To achieve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per planning and talents are crucial.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 the course Rural Planning Principles has been reformed with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applied planning professionals who can serve the major strategic need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education, the focus is on breaking through the pain point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xtbook compilation, practical training,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A “focused and precise” ideological element system is constructed, and a “three-linkage” model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implemented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in rural development.The students’ love for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s nurtured, and they are encouraged to fulfill their responsibility of “promot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contributing their youth to the national r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ural planning;Teaching innovation
基金项目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HNJG-2021-0128,HNJG-20230722);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21C0424);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HNJG-2020-0585)。
作者简介 谭书佳(1987—),女,湖南株洲人,讲师,硕士,从事乡村规划与治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9-18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进一步明晰[1-2]。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规划需先行,人才是关键[3]。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科学规划是最大的效益[4]。而在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中,乡村规划人才既是推动乡村振兴进程的“排头兵”,还是推进乡村振兴事业的“主力军”,也是衔接乡村振兴事务的“联络员”,更是监督乡村振兴进程的“监督员”[5]。
然而,国内各高校城乡规划教育长期以来普遍重视城市规划的人才培养,却往往忽略了乡村规划人才的培育,导致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了解农村的乡村规划人才储备不足。针对这一严峻现状,首先应明确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6-7],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则应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秉承教书育人的理念,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全方位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8]。近年来,城乡规划领域学者开始对课程思政展开研究,探索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核心课程如“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等的方法与实施路径[9-11]。但是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乡村规划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思政实施研究较少。基于此,探索实施以“需求引领、思政融入”为核心的“乡村规划原理”课程,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聚焦精准”的思政元素体系,开展“三堂联动”的思政融入模式,着眼乡村振兴与“和美乡村”建设,以弥补城乡规划教育中乡村规划教学的不足,为同类院校的乡村规划人才培养提供经验借鉴。
1 课程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发展现状
乡村规划原理课程是湖南工业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乡规划专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主动对接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运用乡村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调查、分析、研判、策划、编制乡村规划和解决乡村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新时代创新应用型城乡规划人才,为国家乡村振兴事业提供支撑。
1.2 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2.1 情感品格方面。由于专业生源多数来自城镇,学生本身缺少乡村生活经历,缺乏对乡村的认识以及钻研乡村问题的热情,学习内驱力不足。加之以往教学的课程思政融入不够、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课程思政对教学的支撑不够,导致学生对乡村情感淡漠,村民需求、乡土文化传承等不受重视。
1.2.2 基础知识方面。由于当前城乡规划本科教育多年来重城市规划而忽略乡村规划教育(课程),乡村规划领域的教学资源严重滞后及缺失,学生长期偏重城市设计思维,对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的知识储备较为充足,但对乡村的现实情况、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法以及乡村未来发展方向把握不足,规划理念重心有所偏差。
1.2.3 基本能力方面。由于现有城乡规划专业实习实践多在城市地域开展,例如学生已进行了城市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等实训课程,具备了在城市地域中相应的调研、分析及规划设计的能力,但对乡村地域的认知和规划工作实践不足。同时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缺乏综合解决乡村问题的创新及实践能力。
1.2.4 课程考核方面。课程前期考核主要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结合考勤、课后作业,但由于教师批改作业仅限于书面,学生课堂表现机会有限,学习主动性不高,各项能力无法进行有效评价反馈。
2 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理念与教学目标
为了培养符合新时代国家乡村振兴需要的建设人才,针对上述教学“痛点”优化教学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教育宗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及乡村振兴等重要论述为指导,着力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强化服务乡村振兴的培养导向,注重学生“品格素质—能力水平—知识结构”的创新培养。对标学校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及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明确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二者同向同行(图1)。
3 课程思政创新路径探索
3.1 “四心培育”点燃“三农”梦想
课程紧密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及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等政策纲领,着力将课程思政内核贯穿到育人的全过程中,点燃学生乡村振兴“三农”梦想,引导学生深刻感悟乡村规划服务国家乡村振兴重大战略的初心使命,立志成为拥有忠心、匠心、创心、良心的“四心”乡村规划建设者。
3.1.1 讲乡村振兴理论依据。
课程通过讲述“三农”问题与党、国家和民族的密切联系,以及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农”理论,例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等,对学生晓之以理。提高学生认识高度,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忠心,对农民热心,深刻认识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3.1.2 述乡村振兴故事情节。
课程汇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情节、典型事迹和模范代表,对学生动之以情。讲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三农”问题不断得到解决,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征程上不断创造的新的历史篇章,培育学生“三农”情感,了解身边感动。
3.1.3 燃乡村振兴使命担当。
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农民谋福利,为农村谋发展[12]。因此,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学生带入田间地头,把乡村一线变成现实课堂,让学生践之以行。促进强农兴农、助农爱农等理念入脑入心,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分析以及解决乡村现实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服务农村现代化发展和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担当[13]。
3.2 “三阶递进”建设课程内容
3.2.1 自主编写教材支撑开课。
面对乡村规划(课程)教育相对缺失的严峻现状,课程团队于2018年自主编写出版了课程配套教材《生态乡村规划》(入选普通高等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在课程内容构建方面,围绕“一个紧扣”即紧扣新时代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两大引领”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与习近平新时代关于乡村振兴等重要论述为引领,通过将教学内容整合模块化,形成了“三阶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其中,初阶模块,梳理乡村规划的定义概念、分类特点、发展历程等,并将乡村振兴前沿知识和最新进展引入教学,引导学生“识乡村规划”;进阶模块,学习乡村各类专项规划的具体编制并将其织成网络、串成体系,让学生“懂乡村规划”;高阶模块,突出综合运用,教、研、练融合,带领学生走进真实乡村,接触具体项目,指导学生“助乡村振兴”(表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三阶模块组合搭建、互为补充,实现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