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视域下农产品安全生产课程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作者: 胡丽 柳菲 余春莲

摘要 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中国大学“金课”是当前高等教育的目标愿景,也是高校实施质量工程、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抓手。在深刻理解“金课”内涵与要求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产品安全生产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厘清了课程建设思路,提出了创新课程目标、开发整合课程资源、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强化课程思政建设、革新考核方式等“金课”建设措施,旨在培养适应新产业、新业态要求的农村本土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 农产品安全生产;金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6-0262-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6.05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ty and P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ld Course”

HU Li, LIU Fei, YU Chun-lian

(Rural Education and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Center, The Open University of Sichuan, Chengdu, Sichuan 610073)

Abstract It is the goal and vision of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to build the China universities “gold course” with high-order, innovation and challenge.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step for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quality projects and train high-level talents. On the basis of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and requirements of “gold course”, we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 p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urse, clarified the thinking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old course”, such as innovating curriculum objectives, developing and integrating curriculum resources, dynamically updating teaching contents,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strengthen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ng assessment methods, so as to cultivate rural native innovative and applied talents wh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industries and new business forms, and provide talent support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Safety and p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Gold course;Curriculum reform;Talent cultivation

基金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乐山师范学院四川乡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SCXCJY-2024D03);2023年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生态化教育研究中心资助/立项项目(STZC2304)。

作者简介 胡丽(1991—),女,云南玉溪人,讲师,博士,从事作物育种与栽培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0-01

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1首次将“金课”正式写入文件,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什么是“金课”?“金课”可以理解为含金量高的课程,归结为“两性一度”[2,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高阶性”是指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是指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效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是指课程有一定难度,对教师备课授课和学生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性一度”已成为课程建设的方向和标杆。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对于打造“金课”的研究和实践正如火如荼地开展,采取多种举措创新课程教学改革是教师不可懈怠的责任。

“金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2,是打通“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和操作化。课程教学是“金课”的主阵地。笔者以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课程为例,针对目前农产品安全生产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标“金课”建设标准,厘清建设思路,提出具体建设措施,以期为推动开放教育农科相关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1 农产品安全生产课程特征和重要性

农产品安全生产课程作为国家开放大学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其内容涉及农产品安全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概念、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危害因素、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种养殖业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安全生产技术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主要培养从事农产品规范生产与管理、加工与包装、检测与检验等相关工作领域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农产品安全生产课程内容既有技术学属性,又具备管理学特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对于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本土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内容蕴含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食品安全”“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等重要思想和指示,通过“金课”建设充分挖掘育人元素,引导农民大学生转变农业生产陈旧观念,利用新知识和技术改造农业,走质量兴农之路。此外,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为农村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安全健康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必将衍生出大量生态、安全、健康农产品的创新创业机会。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激发农民大学生在生态种养循环、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农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农民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为适应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稳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及其对农科专业创新人才的实时要求,切实发挥农民大学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过去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新形势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打造具有“两性一度”的农产品安全生产“金课”势在必行。

2 农产品安全生产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民大学生在职学习的需求,缓解工学矛盾,农产品安全生产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农民大学生通过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进行课程学习,教师借助小鱼易连、腾讯课堂等授课平台开设网络直播课堂,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可超越地域、空间限制实施教学的优势;线下,教师实施面授教学,开设田间课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相结合,进而保障农民大学生的在职学习效果。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课程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课程建设与具有“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2.1 课程目标不明确

课程目标笼统定位在培养农产品规范生产与管理、加工与包装、检测与检验等技术型人才上,未结合农民大学生实际培养需求来具体明确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仍以传递专业知识为目标,忽视农民大学生思想道德、创新创业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简单地按照传统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达不到新时代对农科人才的培养要求。

2.2 教学内容滞后

教材内容更新滞后、知识面窄,课程内容跟不上产业发展和技术革新的步伐。例如,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我国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等内容没有及时更新、补充,不能及时帮助农民大学生转变农业生产理念和更新生产技术。此外,课程内容缺乏创新创业和课程思政内容,达不到立德树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金课”建设标准。

2.3 课程资源和实践教学条件差

目前农产品安全生产课程主要有传统的线下纸质资源和线上学习网资源。线上资源主要包括视频资源和非视频资源,均存在内容单薄、呈现形式单一、制作质量不高、缺乏吸引力等问题。比如,非视频资源基本上是纯文字资料,农民大学生阅读起来比较费力,难以理解消化。对于课程实践环节,针对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实践基地极度缺乏,难以培养农民大学生的数字化素养和能力。

2.4 教学方式单一

“师教生学”的传统授课模式并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而发生本质改变,课堂教学主要还是采用教师利用文字和图片进行讲授,将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农民大学生的教学方式。教师未重视农民大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学基本上处于“填鸭式”的输入状态;农民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能很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兴趣不高。对于网络直播课堂,教师不能实时了解农民大学生的听课状态,线上互动环节薄弱,教学效果欠佳。实践教学则以参观、介绍为主,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未能安排农民大学生进行实操练习,导致农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缺乏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现存的教学方式,营造“我要学、主动学”的课堂氛围。

2.5 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

学习效果的考核和评价需要围绕农民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创新进行,否则将使农民大学生走入学习的误区。农产品安全生产课程在考核主体和考核方式上均存在问题。考核主体仍以授课教师为主,由于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导致评价主体也较为单一,仅由授课教师进行考核和打分,评价结果过于片面、主观,使农民大学生处于消极的地位。在考核方式方面,考核形式相对单一。虽然将期末考试改为4次阶段性测验,但本质上仍属于结果性考核,并且试题内容95%以上出自教材,应用型、实践型考题较少,忽视对农民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关注。由于教材内容占比较大,死记硬背型试题较多,导致农民大学生不注重过程性学习,过度关注试题,忽视对原理和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思考与应用。这种课程考核和评价体系不仅容易导致农民大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而且容易引起农民大学生产生投机心理,无法实现 “金课”和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课程教学目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