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背景下全周期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梁远 唐立强 毕文泰
摘要 数字化与智能化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议题。当前,农业创新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要求,培养具备高附加值的高质量人才,贯穿农业创新人才培养全周期。从逻辑起点、价值取向和最终目标3个方面探析数智化背景下全周期农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逻辑,提出数智化背景下全周期农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引导+政策扶持”模式、“知识供给+产教融合”模式和“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协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周期农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四螺旋上升路径和三方循环路径,进而以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农业创新人才助推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
关键词 全周期;数字技术;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F 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6-027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6.06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l and Practice Path of Full Cycle Innovative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LIANG Yuan, TANG Li-qiang, BI Wen-tai
(College of Management,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Liaoning 121013)
Abstract Digitization and intelligentization are hot topics i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 the new era. At present,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ve talents should actively adapt to the the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times requirements,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high added-value, and run through the whole cycle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From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value orientation and final goal,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the cultivation of full-cycle agricultural innovative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ization, and proposed the mode of “strategic guidance + policy support”,“knowledge supply +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the mode of “university + enterprise + government tripartite collabor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full-cycle agricultural innovative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ization. On this basis, we further proposed a four-spiral path and a three-way cycle practice path for the cultivation of full-cycle agricultural innovative talents, and then promoted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rejuvenation with digital economy and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 Full cycle;Digital technology;Agricultural innovative talents;Training mode;Practice path
基金项目 渤海大学本科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研究项目(0523jg130);渤海大学校级一般培育科研项目(0523bs031)。
作者简介 梁远(1994—),女,辽宁沈阳人,讲师,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通信作者,讲师,博士,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0-09;修回日期 2023-11-07
创新人才培养是前沿技术领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现已成为决定个人成长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1]。高校作为培养农业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决定着人才质量,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时代,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等技术为高校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支持[2]。同时,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部分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未能将数智技术融入农业创新人才培养全周期链条中,亟须调整培养目标,以适应培育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应用型农业创新人才的需要。因此,助力数字技术与创业创新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快数智化农业创新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学术界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和模式构建等方面。郑永和等[3]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教研与改革、实践教学、校企合作6个方面的探讨,设计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李德丽等[4]围绕“科教产教”的改革,从模式构建的角度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采用混合式教育教学的基本思路,充分发挥传统学习模式和在线学习模式的优势,推进创新创业实验室“科教产教”双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谢幼如等[5]发现将AR技术融入创新课程培训中能够实现虚拟双师型、个性定制化、人机协同化的长期运行,也能降低耗材和基础设施成本。通过整合利益相关者理论中的逻辑,为解释创新型大学中创业教育与数字技术商业化的正式和非正式过程提供分析框架,并制定了一系列评价指标来评估创新人才培养体系[6-7]。已有文献割裂了创新人才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动态关系,无法解释数智化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全周期化的理论机理。笔者探讨了数智化背景下全周期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路径,旨在为数智化转型过程中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思考与启示。
1 数智化背景下全周期农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逻辑
构建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全周期农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以数字赋能教育为变革起点,实施数字化技术、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的管理流程和组织教育,制订以数智化赋能为核心的实施方案。推动全周期农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向专业汇集、服务国家、全面发展方向转变,最终打造数智化背景下全周期农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贯通式发展。其理论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逻辑起点:数智化背景下全周期农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围绕重大国家战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高等院校农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使命。2023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工作要点中指出: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着力造就拔尖农业创新人才,并强调深入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形成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合力。这证明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不断驱动实现农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变革[8]。从理论逻辑来看,数智化可以有效提升教育效率,拓展教育网络化行为,为终身教育和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革命性变革。数字化背景下全周期农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逻辑在于依托教育数字化转型从分析学情状态、定制培养方案和满足创业需求3个方面进行优化,承担起为国家培养高质量农业创新人才的重任。
价值取向:依托数智化赋能串联全周期农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制定有针对性的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全周期农业创新人才培养强调从基础教育到终身教育的全过程,确定长链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不同时期学生培养的差异性,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构建个性化数据集,以适应不同情境、不同阶段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创新发展。把握农业创新人才成长路径,为学生量身打造成长计划,提高终生职业胜任能力[9]。数智化背景下全周期农业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能力教育,而且是全方位、全周期、陪伴终生的教育体系,为教师教育决策数据化、学生交流互动智能化、教育改革科学化提供方向指引和数据支撑[10]。
最终目标:实现学生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2 数智化背景下全周期农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
2.1 全周期“战略引导+政策扶持”模式
引导学生树立数智赋能的战略定位,制定全周期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农业创新人才优先发展理念已经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首先,需要确立农业创新人才引领数智化革新的战略定位,合理制定农业创新人才发展规划和运行方案。全周期农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战略应以新自然科学、新社会科学建设为目标,以适应并满足未来新能源、新产业的需求。其次,建立高等教育统筹管理体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协同师生共同成长的发展纲领。农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坚持系统性原则,全周期农业创新人才培养应在政府扶持下,依托当地经济业态和特色,致力于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强化农业创新人才数字素质的培养,真正实现从顶层设计上给予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支持。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提高数字资源的使用率,提高全周期农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最后,加强弱势区域的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倾斜,减少数字鸿沟等问题对全周期农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不利影响。通过项目合作、学术交流和共同攻关等途径带动偏远地区数字化转型,为弱势地区输出更多的数字化专业人才。
2.2 全周期“知识供给+产教融合”模式
全周期“知识供给+产教融合”是将大学生硬技能知识与软技能潜力双重结合的重要方式。数字技术的迭代让大学生能够快速获取大量信息,掌握前沿数据知识和专业领域知识,并学会处理分析信息。数智化背景下,应重构知识供给体系,造就新兴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交叉学科。基于数据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面向国家紧缺需求,培育复合型农业创新人才。知识供给课程应包括数字处理技术、互联网操作、数字营销、软件技术基础等课程,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专业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能力。在数智化背景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应深度开展产教融合,实现共生共赢、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鼓励区域龙头企业开办企业订单班、行业订单班、产业学院等农业创新人才培养组织。保障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培养的学生能深度贴合行业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招聘引进数字人才,提高高等院校对劳动要素的投入,或者依托企业数字平台和人才库,构建畅通的校企师资双向流动机制,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