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市场失衡协调化发展研究

作者: 范永忠 范龙昌

摘要 乡村市场失衡已成一种共识,协调化是乡村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立足中国城乡市场失衡情境,推进 “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与三产融合,促进乡村市场协调发展,夯实农业发展基础。通过考察乡村市场化的摸索与定调、有为政府主导下的有效市场形成及统一大市场提出与建设3个阶段的演化进程,系统分析了城乡市场协调面临的产品市场以及城乡要素市场分割问题,其根本原因如下:一是农业不强;二是区域与部门分割的本位主义,使乡村市场发展错失了公平发展的历史机遇与机会。在有为政府主导下的有效市场制度基础上,提出联结是乡村市场协调化发展的前提,融合是乡村市场协调化发展的关键,强农是乡村市场协调化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打造乡村市场高质量协调发展的“联结-融合-强农”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乡村市场;演化;失衡问题;制度基础;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7-0211-07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7.049

Research on the Unbalance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Markets

FAN Yong-zhong1, FAN Long-chang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Hunan 421008; 2.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zhou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Economic System Simulation, Guiyang,Guizhou 550025)

Abstract Harmonization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markets. Based on the imbalanced situation of China’s urban-rural market, we will promote the synchronization of “four modernization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ree industries,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markets, and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y examining the exploration and setting of rural marketization, the formation of effective market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promising governments, and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ree stages of the proposal and construction of a unified big marke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product market and urban-rural factor market segmentation problems faced by urban-rural market coordination.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are that agriculture is not strong, and the departmentalism of regional and departmental segmentation has cause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markets to miss historical opportuniti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fair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an effective market system led by the government, it is proposed that connection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markets, and integration is the key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markets,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and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markets. We construct a path to achieve high-qualit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markets through connection, integration, and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e.

Key words Rural market;Evolution;Imbalance issues;Reasons for imbalance;Foundation of institution;Implementation path

基金项目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1JJ30064);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21A0432)。

作者简介 范永忠(1970—),男,江西上高人,博士,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管理会计创新研究。

通信作者,博士,从事农业经济与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6-30

乡村市场失衡的协调化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新变化给市场带来了巨大压力,国际层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逆全球化思潮、民粹主义与保护主义直接打击海外贸易市场;美国把我国确定为“战略上的竞争对手”,实施“重返亚洲战略”“产业脱钩断链”,博弈与对抗不断升级,试图阻挠和打压我国的经济发展;伴随系列超预期的环境变化,造成国际大宗农产品商品价格、成本和通胀巨大的不确定性与复杂化;国内方面,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红利逐渐耗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所积累的问题愈加显现。

随着改革开放与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陆海统筹,国内城乡市场总体上正在日益走向弥合,李强总理指出“乡村资源的稀缺性对城市、对市民已变得不可或缺,乡村承担农产品保障供应功能、附属功能转向承担多元复合功能与核心功能”。很长时间以来,城乡间、区域间市场发展失衡短期内更有利于当地的增长[1],地区政府往往作为占优策略[2]与地区保护屏障[3],表现为产品、要素进入各地市场受限,物流成本高,需求被人为抑制[4],为此加剧了企业出口倾向,造成国内市场的开发利用不够,不利于实现规模经济[3],导致了地区及城乡收入差距,降低了有效需求对创新的引致作用[5],至此本地企业竞争不足,抑制了自主创新,割裂了协同创新,阻碍了整体升级,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不明显,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减弱[6]。受“二元结构”体制影响,城乡之间结构性矛盾显著,空间经济协调的突出问题几乎全部指向乡村空间[7]。随着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加速下沉、双循环战略及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推进,为乡村市场发展带来了机遇,发展过程也充满了挑战,重点、难点问题是乡村市场发展失衡的协调化。

1 中国乡村市场化的演化

与西方国家经历的一个串联式乡村发展变迁过程不同,中国乡村实施的是渐进式市场化改革,具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特点,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有为政府主导下的有效市场化道路,至今经历了3个阶段。

1.1 1949—1991年:市场化摸索与定调阶段

1949—1978年受综合实力与战略取向约束,全面市场化没有现实基础。1978—1991年国内市场逐步开放,农业市场化在摸索中前行,依然受到各种束缚与顾虑。伴随着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我国农业的市场化改革揭开了序幕;1980年5月,邓小平提出“使农村的商品经济大大发展起来”。劳动力市场在农村开始萌芽,允许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流通是商品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抓生产必须抓流通,流通领域与农村商品生产发展之间不相适应的状况越来越突出。”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做出了全面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的决策,决定从 1985 年起 “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允许农民进城开店设坊,兴办服务业,提供各种劳务”;198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繁荣富裕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1988年,城乡开始办理身份证系统,助益于城市非农产业吸纳农业剩余产品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十三届八中全会把农村经营体制正式表述为“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在摸索中前行中,乡村市场化在各个层面得到认同并逐步清晰。

1.2 1992—2019年:有为政府主导下的有效市场形成阶段

邓小平南巡讲话“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束缚以及对市场的顾虑,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劳动力连同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属性”,个人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党的十五大将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二者并列,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市场体系,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同时转换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服务市场主体,净化发展环境;十七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升,“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到十八大“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最终将市场在资源配置提升为“决定性”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完善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有效激励,以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使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实现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5月14日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此期间,农村经济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迅速发展,1993年提出“逐步打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劳动力流动的界限;职业介绍、就业训练机构向乡镇延伸”,国务院取消了粮食统销制度;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三大支撑体系和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党的十六大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基本方针。十六届三中全会将“统筹城乡发展”列为“五个统筹”之首;政府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正式建立;十六届四中全会“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2005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新的工作思路。十六届五中全会要求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2009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的工作目标,指出“要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建设和改造农村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十九大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改革开放与创新驱动下,形成了我国特色的政府主导下的有效市场化制度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