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对脱贫地区农村大学生家庭生计进化效应分析

作者: 段若琳

教育扶贫对脱贫地区农村大学生家庭生计进化效应分析0

摘要 从跨时空视角研究农村大学生家庭可持续生计水平的演化规律,有利于检测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效果,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以乌蒙山区云南脱贫县为实验组,云南非脱贫县为对照组,基于DID模型分析10年教育扶贫政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组生计资本时空分异特征为正,教育扶贫效果较为显著,生计资本分值已经逼近对照组;脱贫地区农村大学生家庭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有明显增长,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效应已显现。展望乡村振兴时期,建议优先巩固教育扶贫和就业扶困政策来提升人力资本,并将其向其他资本类型进行转化。强化感恩教育,培育与孵化大学生乡贤,不断内化脱贫地区农村大学生家庭的发展动力。

关键词 教育扶贫;生计资本;农村大学生家庭;DID模型;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7-0272-07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7.063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ary Effect of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on the Livelihood of Rural College Student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reas—From Escaping Livelihood Difficulties to Towards Common Prosperity

DUAN Ruo-lin

(Yunna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1700)

Abstract It is helpful to analyze the mechanism of blocking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 and form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power, by studying the evolution law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 level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famil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ies with DID model by taking families in poverty counties of Wumeng Mountain as experimental group and families in non-poverty counties of Yunnan Province as control group.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of livelihood capital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s positive, following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 is more significant, and the livelihood capital score belong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s approached to the control group. Moreover, the material capital, human capital and financial capital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families hav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effect of blocking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 has appeared. Looking forward to the governance of relative poverty, it is suggested that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consolidating and promo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ies in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and other types of capital should be transformed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human capital. We should strengthen thanksgiving education, cultivate and incubate rural sages from college students, and constantly internalize the development power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families.

Key words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Livelihood capital;Rural college students’ families;DID model;Common prosperity

作者简介 段若琳(1992—),女,河北张家口人,助教,硕士,从事贫困治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0-12;修回日期 2023-11-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让脱贫群众子女“有学上、上好学、学得高”,让困难家庭学子圆梦大学,赋能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面向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所在。但对于农村大学生,家庭经济困境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心理、精神、人际交往、学业、就业等方面的负面冲击,而来自脱贫地区的大学生压力感更强烈。为了减轻这些负面冲击,我国非常重视对农村大学生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很早就在不同层次的学校建立了奖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资助政策体系,助力农村大学生家庭子女学习深造,并通过深入实施雨露计划,把就业帮扶纳入就业扶贫重点工作,极大地提升了脱贫地区农村大学生家庭可持续生计水平。从家庭长期发展来看,教育对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意义重大,从跨时空视角研究家庭可持续生计水平的演化规律,解析教育与家庭可持续生计的互馈机理,防范因教致贫、因学致贫,是实现脱贫地区农村大学生家庭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

1 文献述评

贫困代际传递指贫困家庭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如自然条件恶劣、学历和收入水平低、社会关系狭窄等,由祖辈、父辈向子辈、孙辈传递,使成年子女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的一种恶性遗传链条[1]。破解贫困代际传递,帮助贫困家庭摆脱贫困陷阱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2]。教育扶贫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Coleman等[3]较早关注教育与贫困的关系,其在《教育机会平等报告》提到美国黑人子女受其家庭经济状态影响,学历层次低、学业成绩差,导致生活持续贫困。在其后的研究中,不断有学者研究父母教育情况对家庭生计状况的影响,验证了家庭背景对子女受教育机会有显著影响,孩子的能力与父母的能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贫困家庭因家庭储蓄不足不能进行有效的教育投资,从而陷入贫困陷阱[4-5]。教育扶贫具有双重内涵,一是通过解决贫困地区教育的短板问题,减少区域间教育发展差距,推进教育的均等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实现“扶教育之贫”。二是通过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的个人能力,帮助其建立可持续生计,实现“用教育扶贫”[6]。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输血式”扶贫方式的边际效用逐渐递减,“造血式”扶贫方式的边际效用逐渐增加[7]。家庭成员教育年限和教育层次的提高有助于家庭快速摆脱贫困陷阱[8],但高昂的教育支出也会造成农村大学生家庭相比非农村大学生家庭更高的致贫率,调查数据显示,在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因学致贫的超过61.3%[9]。在贫困家庭生计资本类型中,人力资本及其配置是影响贫困家庭生计策略选择的决定性因素[10]。人力资本的匮乏将导致贫困家庭生计来源单一而生计脆弱,一旦遇到生计风险,可能面临较大的生计困境[11],而人力资本的增加有助于其他生计资本类型的转化和生成[12]。

就目前研究分析来看,关注农村大学生家庭的文献稀少,对农村大学生家庭生计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不多,尤其是缺乏跨时空视角的生计水平演化研究,缺乏从生计资本视角来探讨脱贫地区教育帮扶长效机制的研究。该研究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结合脱贫地区生计状况,设计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ID模型分析农村大学生家庭生计资本的时空变化趋势,从微观角度刻画教育扶贫效果,探讨构建“外扶”与“内化”协同的教育帮扶长效机制。

2 研究方法

2.1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与政策启示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A),最早于1997年由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发布的国际发展白皮书中提及[11]。在此后的几年中,DFID不断地扩充和完善这一框架,最终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框架模型。SLA框架以贫困人口为分析对象,主要包括5个重要部分,即脆弱性背景、生计资本、结构和制度的转变、生计策略和生计输出。重点是量化分析生计资本,即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的形成与转化,匹配合适的生计策略,实现较为满意的生计目标。

SLA框架将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分析贫困问题的中心位置,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同时更加关注贫困群体参与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12]。在脆弱性背景下,当政策促使结构或过程改变,将降低生计风险、减轻脆弱性,生计资本呈现动态变化,形成一次闭环,贫困状况不断改善。生计资本决定了不同的生计策略,所产生的生计输出又反作用于生计资本,形成二次闭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3]。SLA框架给出一个重要政策启示,没有外力作用,贫困人群将重复脆弱的生计环境—低下的生计资本—恶劣的生计输出这样的贫困循环。贫困既不是终极现象,也不可能轻易打破或跃升均衡状态[14]。要突破贫困的均衡状态,必须加强对贫困本质的认识,通过扶贫机制设计实现个体脱困、整体脱贫的目标。在乡村振兴时期,宜根据脱贫群众生计资本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扶贫政策的方向和力度。

2.2 生计资本的测量

设计并应用一套兼顾定性与定量指标的可持续生计资本测度方法,有助于识别影响家庭生计的关键资产和活动,鉴别改善生计的政策干预内容,提高针对家庭生计改善的政策瞄准精度[13]。Sharp[15]率先做出了有益探索,为量化分析生计资本开发了一套操作性强的调查方案、测量指标体系,以及针对定性、定量指标发明了“主观经验赋权法”的数据处理技术。参考Sharp的研究,国内外众多学者近年来围绕生计资本与生计风险、生计策略、生计结果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层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16-17],提供丰富的借鉴参考。因此,遵循动态性、易获性、综合性、科学性原则,该研究设计了农村大学生家庭生计资本的测量指标体系(表1)。

在选择具体指标和测量方式上,首先做几点说明:第一,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运用李克特5分制量表形式,设计了一套测量农村大学生家庭生计资本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所有评价指标均通过0~5分进行量化,较好地消除了不同指标量纲的影响。第三,考虑到脱贫地区生计实情,未选择某些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如牲畜数量、饮水来源,并兼顾不同年份指标量值的可获性和可比性。第四,注意到扶贫政策的叠加性,该研究不仅考虑教育扶贫政策的影响(农村大学生家庭学历层次提升),而且兼顾多项扶贫政策对农村大学生家庭的溢出效应,即考察脱贫地区农村大学生家庭与非脱贫地区农村大学生家庭的生计差异。第五,各指标权重通过熵值赋权法进行确定,使权重分布更切合样本数据特征[12]。

自然资本主要指家庭拥有的土地资源等。结合脱贫地区状况,家庭主要拥有林地和耕地2种土地资源,因此该研究将土地资源分设为2个指标,即“耕地数量”“林地数量”,以反映家庭的自然资本拥有量。当家庭没有耕地,赋0分;2 hm2及以下赋1分;0.67 hm2以上赋5分,“林地数量”指标赋分依此类推。

物质资本主要指家庭拥有的基本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状况。脱贫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本质差异,生活设施与生产工具同样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该研究将物质资本设置为“交通工具”“农用机械数量”“家用电器数量”3个指标。家庭没有任何交通工具赋0分,拥有轿车赋5分。没有任何农用机械或家用电器赋0分,根据拥有数量递增赋值,最高赋5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