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北京粮食消费变化特征分析

作者: 刘东悦 陈俊红 宋玉芬 王忠贤

新形势下北京粮食消费变化特征分析0

摘要  分析了2016—2021年北京粮食消费结构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2021年北京粮食消费总量呈波动式下降,在北京市农业“调转节”的作用以及COVID-19疫情影响下,城乡居民加大了对口粮的囤积,使得间接用粮量稳中有降。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的开展,北京市城乡居民粮食消费需求升级与粮食产量减少的错位导致粮食不安全系数增加。为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北京市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加强科技赋能,稳步提升粮食自给率;强化协同机制,保障首都粮食供给;推进种养一体化,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粮食消费结构;粮食安全;北京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8-0230-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8.04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in Consumption Change in Beijing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LIU Dong-yue1,CHEN Jun-hong1,SONG Yu-fen2 et al

(1.Institute of Data Science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s,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griculture (North China),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Beijing 100097;2.Beij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Beijing 100029)

Abstract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Beijing’s grain consumption structure on food security from 2016 to 2021.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2016 to 2021, the total grain consumption in Beijing showed a fluctuating declin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nsfer regulation” of agriculture in Beijing and the impact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creased the hoarding of rations, making the indirect grain consumption stable.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ecial action of “relieving and promoting improvement”,the dislocation between the upgrading of food consumption demand and the reduction of food produ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Beijing has led to an increase in food insecurity. In order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eijing’s grain industry, it is proposed to strengthe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and steadily increase the grain self-sufficiency rate;strengthen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to ensure the supply of food in the capital;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lanting and breeding and develop ecological circular agriculture.

Key words  Grain consumption structure;Food security;Beijing

基金项目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建设专项(BAIC02-2023);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KJCX-201913)。

作者简介  刘东悦(1995—),女,河北保定人,硕士,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通信作者,研究员,博士,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8-29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饲料用粮与工业用粮需求规模均呈现明显增长。粮食消费结构变化情况直接影响粮食供求关系,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学术界围绕粮食消费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粮食消费结构变动与粮食安全保障。中国粮食消费结构已转型升级,在保障粮食基本供给的同时要兼顾食物多样性,建立更高质量的食物供给体系[1-3]。特别是从中国资源禀赋来看,为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更要注重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4-5]。

北京市作为粮食主销区和首善之区,粮食安全保障责任重大。然而北京“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市情农情特点,决定了北京人多地少,粮食产消缺口较大。调查显示:北京市年消费量90%需要从外埠或进口调入,2021年,北京市入统企业市外购进粮食(折合原粮)总计367.4万t。对市场依存度过高,不仅导致本市粮食安全潜在风险增加,同样会影响主产区粮食库存结构的不平衡。为此,基于已有研究成果[6-11]和北京市实际情况,笔者对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粮食耗损的结构变化进行具体而详细的分析,以期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粮食供求平衡的可持续性提出针对性建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北京市粮食消费结构组成

粮食消费从类别上看分为食物用粮及非食物用粮,从用途上看可分为的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加之粮食在收割、储存、运输的过程中存在损耗,因此该研究将北京粮食消费结构分为五大类进行详细分析,以深入揭示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1.2  粮食消费量计算方法

1.2.1  口粮。口粮消费量通常指居民直接粮食消费量,该研究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12-14],采用城乡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分别乘以城乡人口数再相加得到口粮消费量。鉴于城乡居民在外就餐次数增多,需考虑居民在家庭外就餐用粮量。参照张志新等[12]、詹琳等[15]研究成果以及北京市自身消费情况,城镇居民在外就餐粮食消耗量按总用量的36%计算,农村居民在外就餐粮食消费量按总用量的24%计算。具体公式如下:

CFood G=(PFCcity×Pcity)/(1-ωcity)+(PFCcountry×Pcountry)/(1-ωcountry)

其中:CFood G为北京市粮食口粮消费量;PFCcity、PFCcountry分别代表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Pcity、Pcountry分别代表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口数量;ωcity、ωcountry分别为城镇和农村居民在外用粮率。

1.2.2  饲料用粮。饲料用粮消费量通常是指为满足养殖动物需要,通过原粮加工所需消耗的粮食,可以通过各类畜禽产品产量乘以对应的料肉比之和计算。该研究通过借鉴相关文献[16-20],结合北京市畜禽实际养殖规模及专业化程度的基础,按照猪肉 1∶4.3、牛肉 1∶3.6、羊肉 1∶2.7、禽 1∶2.7、蛋 1∶2.7、水产品 1∶0.82、水产品 1∶0.75的标准计算。根据相关研究结果[13],我国饲料用粮占比约为饲料总量的 74%,故再乘以 0.74 得出实际饲料粮量。具体公式如下:

CFeed G=0.747n=1αnYnj

其中:CFeed G为北京市饲料用粮消费量;n=1,2,…,7分别代表猪肉、牛肉等7种不同种类;αn代表7种畜禽产品的料肉比系数;Ynj代表第n种第j年的畜禽产品产量。

1.2.3  工业用粮。工业用粮消费量是指在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以粮食作为主要原料或者辅料所消耗的粮食,可以通过各类粮食工业产品产量乘以耗粮系数之和计算。该研究结合北京市工业生产实际,参照刘萌等[21]、许钰莎等[22]研究结果,将啤酒按1∶0.2、其他工业用粮按啤酒总量的25%计算。具体公式如下:

Clnd G=1.250.2 Xj

其中:Clnd G为北京市工业用粮消费量;Xj代表第j年的啤酒产量。

1.2.4  种子用粮。种子用粮消费量是指播种粮食作物所消耗的种子量,可以通过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用粮量计算。根据姚成胜等[6]的研究并结合北京市粮食作物的实际播种情况,按照玉米0.075 t/hm2、稻谷0.075 t/hm2、小麦0.150 t/hm2、大豆0.075 t/hm2、其他0.225 t/hm2的比例计算相应的种子用粮量。具体公式如下:

CSeed G=5n=1 ASn Areanj

其中:CSeed G为北京市种子用粮消费量;ASn为不同农作物单位面积种子用粮;Areanj代表第n种农作物第j年的播种面积。

1.2.5  粮食损耗。粮食损耗是不可避免的,是由于收割、储存、运输、管理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损耗。我国关于粮食损耗的计算尚未有统一标准,该研究参照肖国安[23]的研究并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将损耗用粮定为粮食总产量的2%。具体公式如下:

CLoss G=2% TGPj

其中:CLoss G为北京市粮食消耗量;TGPj代表第j年北京市粮食生产总量。

1.3  数据来源

该研究所需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17—2022年《北京统计年鉴》以及2017—2022年《中国食品工业年鉴》。主要包括城乡人均粮食消费量、城乡人口数量、粮食消费总量、粮食生产总量、畜牧业产量、啤酒产量、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等指标。

2  北京市粮食消费结构及变化特征

2.1  北京市粮食生产现状

区域粮食安全综合反映粮食自给程度与粮食消费水平,为更精准地分析北京粮食消费结构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该研究首先对北京市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现状进行基本描述。从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看(图1),小麦和玉米是北京市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二者产量占总粮食产量的94%。2016—2019年,小麦、玉米产量均呈持续下降趋势。其中,小麦产量下降最为显著,由2016年的8.54万t下降至2019年的4.41万t,下降率高达48.36%;玉米产量由2016年的42.55万t下降至2019年的22.83万t,下降率达45.35%;2类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持续下降,直接导致北京市粮食作物产量在2019年跌至谷底(28.76万t)。2020—2021年北京市主要粮食作物产量逐渐上升,虽未恢复至2016年产量水平,但总产量增长了9.24万t,增长率为32.13%。大豆和稻谷在北京市粮食作物产量中占比较少,在2016—2021年,北京市大豆产量整体略微下降,总体减少0.03万t;北京市稻谷产量整体略微上升,总体增长0.03万t。为守住北京市耕地红线必要的耕地储备空间,2022年北京市积极推进复耕复垦地块核验工作。评估结果显示,533.33 hm2新增耕地质量普遍较低,有机质平均含量9.8g/kg左右(全市平均水平16.6g/kg),急需提升耕地地力质量,促进粮食产量提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