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学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探索
作者: 林连男 陈纪鹏 王婷玉摘要 以宜春学院农学专业校地合作服务乡村振兴为契机,以农学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研究对象,通过明确农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完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创新创业能力的建设、强化专业实践基地运行机制建设、优化农学专业实践创新创业能力考核指标等措施,提高农学专业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制定农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农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创新创业能力;农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8-0268-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8.05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on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Yichu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N Lian-nan,CHEN Ji-peng,WANG Ting-yu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Yichun University,Yichun,Jiangxi 336000)
Abstract Taking the school-local cooper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major of Yichun University to service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with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agriculture major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measures were taken such as clarifying the purpos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 major,improv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ff,strengthening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bases,and optimizing assessment indicators of practic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in agriculture major,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ie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agriculture major and formulate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agricultural undergraduate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reform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agriculture major.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Agriculture major
基金项目 2022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JXJG-22-15-18)。
作者简介 林连男(198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博士,从事农学教育和植物保护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1-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为人才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和空间,而且为创新创业人才积极投入到乡村振兴建设打下了基础。地方应用型高校农学专业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摇篮,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应用型高校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释放新活力[2-3]。为了培养出具有良好创新创业能力的农学专业本科生,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实践方案、课程建设、基地建设等内容是高校培养服务乡村振兴人才的必要途径[4-5]。笔者建立了高质量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人才保障,旨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1 农学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应对策略
影响农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因素涉及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引导、社会的创新创业环境和学生个人对创新创业的心理认同[6]。但是,目前农学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强、本领域创业知识不足、创新创业实践缺乏,这都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阻碍。因此,高校应从促进农学专业本科生对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心理认同、构建农学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保障体系、构建完善的农学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方案等方面入手,构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愿景、健全农学专业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农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提高农学专业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1 促进农学专业本科生对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心理认同
农学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人才的流动是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宜春学院农学专业2019—2022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近50%的学生大学毕业后的意愿是考研究生,22%的学生毕业后的意愿是报考公务员,仅15%的学生意愿是自主创业。这种结果的产生,其外在原因是受社会浮躁情绪和舆论的影响,学生对就业充满恐惧感;其内在原因是学校课程教学中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创业内容,没有使学生建立起在本领域创新创业的具体思路,从而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缺乏自信。因此,要转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传统观念,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创新创业和历史责任相结合,深刻了解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深加工、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技术研发等领域的发展潜力,使他们认识到新时代的农村大有可为,提高其投身乡村振兴的原动力和主动性。
1.2 构建农学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保障体系
农学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与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师配备情况密切相关。农学专业应及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明确农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目的。通过讲座、座谈、实践等环节向学生传授农学方面的创新创业知识,提高农学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此外,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完善农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加强农学专业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根据创新创业的特点设立实践基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参与度与实践能力。
1.3 构建完善的农学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方案
在学校层面,宜春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面向全校开设了创业基础公共课程,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思路、创新创业过程进行课堂模拟,使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内涵和途径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但是,在实际创新创业过程中会有更多的因素与条件制约,尤其是专业技术的发展现状、相关领域的市场现状、痛点等,公共课程无法对这些内容进行全面讲授。因此,应充分贯彻应用型涉农高校服务地方、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人才支持的发展理念,将培养科学发展和创新创业实践需求2个维度相结合,将创新创业实践与专业教学相衔接,对农学专业综合实践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通过增加创新创业实践比例,渗透社会发展理念,优化农学专业综合实践方案。明确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让学生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未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完整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实践知识。
2 农学专业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实践探索
2.1 明确农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全校各学科专业开展的选修课程,难以充分培养农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尤其是农学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创新创业与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关系并不密切。因此,应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校和农学人才培养定位,准确定义农学专业创新创业的内涵和外延,形成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教育新理念。
通过将创新创业能力融入农学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实践在学以致用、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等方面的综合性育人功能,将农学专业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有理想信念、有家国情怀、有创新思维、有创业自信、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成为能够把国家强盛与个人发展进步紧密联系、相互融合的合格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完善课程体系
农学专业创新创业相关教育滞后,一直给人一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同时农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基础比较薄弱,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缺少农学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宜春学院农学专业将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的授课过程会涉及相关农业领域的技术发展现状、市场现状以及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增加相关的实践环节,通过大二到大三的持续培养为学生创造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保障,增强学生的创新力和创业自信,为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
宜春学院农学专业开设“互联网+农业”课程。该课程在第5学期由具有创业经历的专业教师进行讲授,主要介绍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及平台构建、农产品线上支付及移动电子商务、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安全、农产品网络营销、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与批发,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电子商务在农产品营销中的应用,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模拟在农业领域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分析寻找解决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独自创新创业的能力,以解决农学专业课程和就业实践之间的断层问题,使学生对社会发展、所学知识、创新创业有完整、系统的把握,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效能被充分发挥出来,使农学专业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实践育人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2.3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创新创业能力的建设
将创新创业知识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中,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农学专业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存在不健全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在专业层面,宜春学院农学专业本科生培养实施导师制,在大一入学半年后通过对各位教师的了解,选择自己感兴趣研究方向的教师作为毕业论文导师,为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指导。虽然专业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传授能力和实验能力,但对创新创业相关理论基础的掌握不够,尤其是将专业知识与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创业相结合进行讲授的能力。因此,要使农学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创业实践相结合,同时与企业开展合作,完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农学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路径,培养具有专业素质和创新创业意识的现代化农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