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实践困境与优化策略

作者: 其其格

摘要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改善农牧民生活条件是我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农村牧区“厕所革命”对于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厕所革命”在边疆牧区推进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推广难、农牧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基础条件不具备、模式选择不科学、实用性差和使用率低等诸多现实问题。应以“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的要求,结合不同区域地理气候条件、民族民俗特点和实用性等现实问题,遵循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解决“厕所革命”在边疆牧区的“水土不服”问题。

关键词 人居环境;厕所革命;优化路径;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9-0241-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9.04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Difficultie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in the Practice of Improv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n Border Pastoral Areas—Taking the “Toilet Revolution” in Inner Mongolia Pastoral Region as an Example

Qiqige

(Institute of Pastoral Development,Inner Mongoli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10)

Abstract Building beautiful and livable rural areas and improving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mong them,the “toilet revolution” in rural pastoral area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n these areas and promo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However,through investigation,it was found that the “toilet revolution” faced many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promo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n border pastoral areas,such as difficulty in promotion,insufficient play of the main role of farmers and herdsmen,lack of basic conditions, unscientific mode selection,poor practicality,and low utilization rate.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quantity follows quality,progress follows effectiveness, and striving for excellence and speed”,combined with practical issues such as geographical and climatic conditions,ethnic customs, and practicality in different regions,an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adapt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oilet revolution” in pastoral areas.

Key words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Toilet revolution;Optimized path;Ethnic areas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乡村建设研究中心2022年度科研项目(XC202212B-03);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度人才开发基金高层次人才个人项目“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导向下内蒙古牧区现代化进程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 其其格(1975—),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研究员,博士,从事区域经济、牧区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1-11;修回日期 2024-02-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1。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是我国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任务之一。“厕所革命”作为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农牧区生态文明建设,补齐农村牧区居民生活品质短板的关键举措。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2。时至今日,“厕所革命”逐渐从旅游景点发展到人类居住的各个聚点,从城市延伸到农村牧区,从数目的增长到质量的提升,受到大部分居民和游客的广泛欢迎。经过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截至2020年底,中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3。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内蒙古深入贯彻“厕所革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首府呼和浩特市在短短几年内大量建设的青城驿站、环保移动公厕和传统公厕等集多种类型于一体的公厕体系不仅发挥了公共厕所的基本功能,还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城市环境的大幅改善。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为全国“厕所革命”典范并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厕所革命突出成果奖”,构建了城市公共服务的新载体,为全国的“厕所革命”提供了“青城方案”。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等多个盟市先后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厕所革命’先进市”[4。然而,“厕所革命”在内蒙古广大传统牧区的推广过程中却面临着推广难、模式选择不科学、基础条件不具备、实用性差和使用率低等诸多现实困境。

1 “厕所革命”在牧区的现状与困境

作为大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边疆传统牧区同样享受着改革发展成果和政策红利,甚至在部分领域获得党和国家更多的政策倾斜和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的“一个都不能少”重要论述,对包括牧区在内的广大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人居环境整治等战略和目标具有深刻而长远的意义。如何将党和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因地制宜全面贯彻落实到广大农村牧区是各级政府部门必须认真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

目前,内蒙古传统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厕所革命在广大传统牧区具体推广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少困境和难题。

1.1 水冲式厕所不适合在牧区推广

目前,内蒙古大多数牧区改厕分别采用室内水冲式、室外微生物降解式和双坑交替式3种类型的卫生厕所。内蒙古多数传统牧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和荒漠化区域,降水量低,严重缺水是其基本属性。其中,部分牧区至今还要远距离运水才能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水冲式厕所用水量大,增加了污水排放量,牧民不得不频繁清掏储粪池,从而大幅增加了使用成本,因此不太适合在牧区推广,用牧民的话说就是“人都没水喝,拿什么冲厕所”。另外,传统牧区没有自来水和排污管道等给排水基础设施,加上草原区域地下水位低和通电率不高,多数牧户家里没有浅水井和抽水泵,马桶储水箱也不能自动蓄水,只能提水冲洗。然而,在牧区厕所革命推动初期,有些地方政府依旧按照上级要求极力推行水冲式厕所的入户工作。比如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2022年上级下达了98户厕所新建任务(旱厕48户、水厕50户),而且必须限期完成达标。但现实情况是,多数牧民不愿意接受水冲式厕所入户,反而对室外传统旱厕的修建或改造比较认可和接受。与农村“一厕难求”状况相比,牧区厕所革命进展缓慢且阻力大,这个现象值得深思。

1.2 冬季“罢工”现象多,维护管理成本高

内蒙古牧区冬季漫长而寒冷,卫生厕所的排污管道和化粪池(或储糟池)难免封冻,这对水厕和卫生旱厕的设计、安装和后期维护有着较高的条件、技术等要求。比如,微生物降解式旱所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外源微生物(如酵母菌、芽孢杆菌、乳酸菌、芽孢菌和枯草菌等)强化作用提升粪污降解效率,将粪污在几小时内分解成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并从排气管排出[5,但存在效果不稳定、处理能力有限和使用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尤其在冬季,多数牧区没有网电供应导致设备自带的恒温加热功能不起作用,微生物菌剂由于寒冷而很难达到对粪污处理的卫生、高效和无害化要求,甚至因封冻而出现“罢工”现象。双坑交替式旱厕具有造价低、适合干旱缺水地区和寒冷地区的优点,但存在厕所密闭性差,粪便收集管理不便等不足。夏天若不能及时清理易发生恶臭,加上牧户之间的距离少则几公里,多则几十公里,嘎查集体或社会化服务机构对牧区厕所的后期维护和集中处理等成本较高,组织清理难度较大。

1.3 牧民积极性不高,户厕加装难度大

草地畜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牧民孤舍式分散居住的生产生活特征。一直以来,由于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牧民对厕所没有太强烈的需求和关注,甚至多数家庭并没有专用厕所,只要有遮挡物的地方(如棚圈、沟渠、灌木、草丛等)都可以当露天厕所。在传统牧区,有些牧民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卫生、健康观念和环保意识不足,他们觉得投资建厕所是一种浪费行为,个别人认为“厕所革命”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不愿意拿出有限的家庭收入投资建厕,甚至表现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态度。除此之外,由于不同民族地区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信仰的不同,有些牧区的牧民比较忌讳或抵触家里如厕行为(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除外)。另外,调查发现,大多数牧户自建住宅时并没有考虑到后期要加装户厕的问题,在户型设计和房屋修建时没有预留相关空间和配套设备,这些因素对牧区户厕的推广必定造成较大的影响。

1.4 造价高,缺乏后期运行、维护制度

牧区改厕资金主要通过国家补助(含各级政府部门)和牧户自筹2种途径来筹措。然而,造价昂贵也是阻碍牧区厕所革命顺利实施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2022年度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一座水冲式厕所造价高达13 000元,牧户自筹1 000元。2023年度苏尼特右旗卫生旱厕造价为7 500元,牧户承担1 000元。与此相比,东乌珠穆沁旗改厕费用相对较低,2022年度该旗政府拨付的家庭卫生设施改造经费是4 000~5 000元,牧户自筹500元。从现状来看,牧区改厕费用虽然大部分由政府承担,但有些牧民还是觉得自筹部分有些高。另外,卫生厕所的后期运行和维护(如粪污清掏运输、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也要产生一定的长期费用。实际上,牧民最担心的是改厕后的管护运行、安全舒适低成本等后续问题。

2 政府部门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改进策略

近年来,内蒙古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唯独牧区“厕所革命”进展缓慢且阻力较大。由于乡村振兴项目的建设和资金拨付都有严格的序时进度要求,在牧区厕所革命初期,个别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为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限期任务而想出各种“妙招”来推进改厕工作。比如有些基层部门甚至想出将户厕项目与其他惠民项目(如扶贫项目、产业扶持项目等)捆绑一起“推销”给牧户。调查发现,部分已安装室内水厕的牧户平常基本不使用,只有应付上级检查或摆拍时才假装使用。事实上,“厕所革命”在内蒙古传统牧区的推广初期,曾遇到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其主要原因是前期宣传力度不足,牧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基层政府推进方式不科学,缺乏配套的管理服务体系,卫生厕所的适用技术和产品不太适合干旱、寒冷牧区。

为进一步规范全区农村牧区改厕工作,从根本上扭转厕所革命在牧区推广难、进展慢、实用性差等实践困境,2022年9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牧区改厕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强调了“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的要求,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农牧民房屋居住条件等具体情况,通过实地调研、技术论证、试点比较等方式,选择简单实用、成本适中、技术成熟、运维费用低、群众乐于接受的技术模式。改厕工作要坚持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具备供水、保暖条件的建设节水型水冲式厕所,不具备供水、保暖条件的建设标准化卫生旱厕,分类实施,分步推进。《决定》还要求建立改厕工作的考核监督机制,将改厕工作作为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推动全区农村牧区改厕工作科学有序进行[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