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路径优化
作者: 谢云 姚志摘要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施课程思政能够有效提升个体价值、助力学科发展和服务乡村振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存在课程思政能力不强、思政方式与体系有待改善、思政内容有待丰富等问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施课程思政应当培育高质量的教研团队,探索适宜的思政教学方式,深挖具有农经特色的思政教学内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施课程思政能够厚植学生的“三农”情怀,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改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
关键词 农林经济管理;课程思政;路径优化;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9-0263-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9.05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Path Optimiz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Specialty
XIE Yun,YAO Zh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Hubei 434023)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for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major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individual value, help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nd serve rural revitalization.There are such problems as wea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bility, the mode and system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need to be improved, the cont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need to be enriched.It is necessary to cultivate a high-quality teaching and research team,explo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ethods and deeply exca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nt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economy.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lement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major can cultivate students’ feelings of agriculture,peasants and rural areas,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employ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major.
Key word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Path optimization;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教研项目(2020417,2022266);长江大学教研项目(2023csz01);云南农业大学校级一流课程“市场营销学”建设项目(2023YLKC046)。
作者简介 谢云(1976—),女,湖北监利人,副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农业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9-15;修回日期 2023-10-21
农业人才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要素,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各大高校乃至国家培养农业人才的重要途径。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20年聚焦“三农”问题,尤其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乡村振兴作为“三农”问题的关键抓手与战略基本盘,急需大量“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农业人才。课程思政2016年就与“三全育人”理念一同提出,通过将思政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利用显性的教学方式将隐性的思政精神以“育人细无声”的体验达到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1]。因此,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成为应有之义,这将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培养融为一体、素质提升与能力培养共同促进。
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1 实施课程思政是个体价值提升的必需品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作为学科教育的立足点,“德”就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盐”,但光吃“盐”不行,要将其融入学科教育的全过程,达到“水中化盐”——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其中,“德”的载体是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是学科教育的必需品[2]。农林经济管理作为农业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思想、培养农业高素质人才的涉农学科,本身就是一片厚植课程思政理念的沃土,贴近乡村文化的学科特征赋予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行课程思政的天然优势。在课程思政过程中,教师主体与学生客体能以互动互促的关系共同成长,满足教师与学生发展的个体需要。
1.2 实施课程思政是助力学科发展的推进器
作为农业大国的百年学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自设立起就被寄予厚望,尽管学科发展历经曲折,但整体态势向好,同时在高等教育层面也衍生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村与区域发展、食物经济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四大方向[3]。21世纪以来,国内外农经学者间的学术交流越发密切,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了迈向农业强国,秉持兴农、富农、强农决心,我国于2019年正式通过新农科建设计划,正式吹响高等农科类院校推进新农科建设的先锋号[4]。该行动是国家为了应对新农业、新农村、新生态等发展现状而开展的教育新变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也成为新农科建设的主战场与前沿阵地。新农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一道推动着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
1.3 实施课程思政是服务乡村振兴的催化剂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国家迈向农业强国的关键一步。乡村振兴战略是指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与组织振兴,其中人才振兴应该放在乡村振兴的首要位置[5],这里的人才是指高素质农业人才。高校是人才的培养皿,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农业人才的聚集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对于乡村振兴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课程思政能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提供精神养料,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能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乡村振兴能为课程思政提供实践经验,形成了理论逻辑上的正向循环。课程思政不仅能够促进农业人才的培养,而且能够服务乡村振兴。
2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现状分析
2.1 课程思政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角色,是课程思政质量得以提升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教师群体质量参差不齐,且部分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理论知识水平尚浅,导致课程思政未达到预期效果。
第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够透彻。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概念的认知模糊不清,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开设更多的思政专题课程,实际上这种理解失之偏颇,这种想法也是他们日益增加的科研压力与教学时间相冲突的结果。教师们迫于压力追求更现实的价值,而对课程思政的隐性价值采取退而求其次的态度。为改善这种情况,应先向教师们强调课程思政的内涵,扭转教师群体中长期存在的“唯用论”“唯智论”等认知[6]。第二,教师缺乏开展课程思政的主动性。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团队中的重要一环,但教师群体承载着过高的期待,导致其在实施思政教学过程中受到种种限制。教师群体除了要应对新增课程思政的备课压力外,也要应对职称评聘、教好专业课程的现实压力,与自身发展所蕴含的潜在激励相比,他们对理想信念水平缺乏持续提升的恒心[7]。第三,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不高。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仅依靠经验教学,将理论生搬硬套、脱离实际,将课程思政生硬地嵌入课程,而不是将其合理融入教学过程中,这让许多初次接触课程思政的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后续课程思政的有序推进。同时,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不愿意深入乡村调研,所讲授课堂理论与农村实际脱节,很难为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榜样。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课程思政对教师理论水平的要求很高,将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需要较强的理论联系教学实际的能力,而这恰恰需要教学方法的指引、教学实践的积累、教学理念的结合。第四,教师的马列主义理论素养亟待提高。专业课素养高的教师很多,但马列主义理论扎实的教师凤毛麟角,这就导致课程不能与思政很好地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部分教师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入学习,这可能会影响课程思政的持续性与稳定性。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农林经济管理领域的新闻与政策落实情况,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仔细研学后再传授给学生。
2.2 课程思政方法与评价体系有待改善
课程思政方式与评价体系不应该同一化、一致化,而应该秉持着差异化与个性化的原则,结合具体院校、具体专业采取相应的课程思政方案。农林经济管理作为经管类专业中唯一与农业联系紧密的学科,应该采取更贴合该专业的课程思政方式与评价体系。
第一,课程教学方式方法落后,急需更新换代。课程思政主要通过隐性的方式影响学生,通过与学生形成情感共鸣让其自发地产生信仰提升的动力。然而,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偏向显性化,隐性育人色彩淡薄,他们将传统显性教学方法(例如PPT授课、视频教学、案例教学等)奉为圭臬,缺乏适时创新,持有惯性思维。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将课程思政内容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生硬捆绑,课程思政将难以发挥其应有功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效果也将收效甚微。此外,高校课程思政的呈现方式存在滞后性。许多高校被动等待全国优秀农经类课程思政案例的出现,缺乏自主探索、敢为人先的精神,这导致部分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课程思政方式不一定具有适时性和引领性。
第二,农林经济管理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关于教师的考核方面。随着高校与学科“双一流”建设的开展,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也纳入高校“双一流”评选的重要参考指标,而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成为其中的关键一环。然而,现有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尚不完善,部分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课程评价体系仍以传统考核量表、教师教案检查、教师对学生的考评材料作为重要参考材料。由于这些材料大多数是站在教师个人角度而填写的,因此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不能很好地将学生对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纳入评价体系中,这会导致评价体系不够标准和合理。另一方面,关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考核方面。过往的农林经济管理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大多关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农林经济管理校内课程评价以实验报告为主,校外实践评价以实训日志为主,不能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做出合理衡量,这显然不符合当下的“三全育人”标准。课程思政理应反映学生的理想信念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其最终培养的是具有高道德素质且能够合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