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刘东澳 胡宝华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政策和时代机遇。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形式,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和有效载体。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导下,各地区因地制宜,根据其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在农村成立合作社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以第一师阿拉尔市为例,对农民合作社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回归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思路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二元Logistic回归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21-0233-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1.04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easant Cooperativ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Alar as an Example
LIU Dong-ao, HU Bao-hu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arim University, Alar, Xinjiang 84330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has ushered in unprecedented policies and opportunities of The Times. As the main form of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farmer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are also the inevitable choice and effective carrier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various regions have set up cooperatives in rural areas to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according to their local conditions and resource endowments and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Taking Alar City of the First Divis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nducted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ield interview on farmers’ cooperatives, adopted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o empirically study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farmers’ cooperativ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finally drew conclusions based on the regression result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hoping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farmers’ cooperative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Farmers’ cooperative;High-quality development;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作者简介 刘东澳(1999—),男,山东东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收稿日期 2023-12-11
农民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组成的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党的十八大以来,合作社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合作内容不断丰富,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新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2]。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3]。截至目前,全国依法登记合作社达到224.1万家,合作联合社1.072 3万家,合作社员6 682.8万个[4]。经实地调查,目前阿拉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经营规模较小、服务范畴狭窄、专业技术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品牌化影响不高、指导水平较弱等,导致无法真正满足广大农户增收的现实需求和阿拉尔市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引进高素质人才发展设施农业,打造特色产业优势,并结合南疆主中心城市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加快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进程。针对农民合作社的高质量发展,学界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相关问题和解决措施。
(1)研究对象。刘小兵[5]、李娜[6]和韩晓跃等[7]分别以皋兰县农民合作社、山东省德州市农民合作社以及巴彦淖尔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为研究对象,从总体规模、运行机制、管理部门的引导、抗风险能力等方面分析影响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吴伟华[8]以江西省农民合作社为研究对象,从人力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效益影响因素,并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最终得出受教育程度、产品销售方式、是否有品牌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效益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高江等[9]以新疆昌吉州农民合作社为研究对象,从覆盖区域、经营服务内容、内部运行机制和从业人员素质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白文周等[10]、周伟亮等[11]和申伟等[12]分别以皖江区域农民专业合作社、青海农牧民合作社和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农民合作社为研究对象进行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研究分析,发现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农民合作社未形成完整产业链和尚未形成品牌效应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品牌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2)研究方法。王晓辰等[13]、张庆海[14]、乌兰[15]、胡瑷龄[16]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影响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胡瑷龄[16]通过对4个海南省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分析影响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因素有农户需求、现实需求、种源保护等,得出要主动适应外部需求,并适时调整发展方向,通过完善内部治理来提高服务质效。张庆海[14]采用案例分析方法,选取吉林省多家新农体为调研对象,得出新型农业主体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经营规模有限,数字化发展缓慢,需要加快农业产业链融资创新和数字农业水平建设。刘萌[17]和陈英[18]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归纳总结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了解到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存在“空壳化”现象严重、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人才短缺、合作社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得出要通过增强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和培养专项人才等4个方面来促进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李书谦[19]和刘二阳[20]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比较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等分析了影响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素,并得出要延长农民合作社产业链条,积累合作社带头人,从而促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高玉峰等[21]通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河北省2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或者负责人进行了30种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得出政策、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合作社经济高质量发展。
(3)研究内容。王鹏梁[22]、杨小新[23]、赵玲[24]分别通过合作社参与主体异质性视角、合作社转型升级和供销社双轮驱动等方面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刘宏林等[25]和孙振红等[26]通过“三社联建”和加强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助推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1 阿拉尔市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
1.1 阿拉尔市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社会条件
第一师阿拉尔市是塔里木河起源地、三五九旅传承地,总面积6 923.4 km2,下辖16个团镇(乡)。2022年,辖区总人口46.1万、占南疆兵团的41.2%,生产总值380.91亿元、占南疆兵团的46.1%,是南疆兵团综合实力最强、人口体量最大、基础条件最好的师市,集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兵团向南发展“三大机遇”于一身,基础条件良好,发展潜力巨大。该市是全国重要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和兵团最大的特色林果种植基地,拥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国字号”平台,发展前景广阔。
第一师阿拉尔市2022年实现生产总值380.91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6.77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77.88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136.26亿元,增长5.3%。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33.38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86.13亿元,林业产值6.15亿元,牧业产值24.43亿元,渔业产值2.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4.57亿元。该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主要有棉花、红枣、小麦、玉米、香梨、苹果、核桃、吊干杏等。近些年,当地政府正在着力打造高标准农田,发展特色设施农业和林果业,截至目前,全师园林水果(不含食用坚果)面积6.073万hm2,其中,红枣面积3.338万hm2,设施农业种植占地面积1 250 hm2,高标准农田面积1 500 hm2。
1.2 农民合作社发展现状
近年来,阿拉尔市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示范社创建和政策扶持等,有力地推动了合作社的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员收入。截至目前,全市有1 742 家合作社进行了注册登记,有42 014个农民加入合作社,辐射带动7.4万农户就业。按照年份划分的具体情况见图1。
由图1可知,该市合作社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该市培育国家级示范合作社4个、兵团级示范合作社16个、师市级示范合作社49个,同时培育了11个合作社联合社。从经营类型看,全市种植业类合作社1 043个、养殖业类合作社359个、加工类合作社43个、流通服务类合作社222个、林业类合作社20个、渔业类合作社32个,基本涵盖了农、林、牧、渔、加工及流通的优势产业和特色农畜产品。
按照团(镇)乡分:一团36个,二团85个,三团87个,四团57个,五团99个,六团69个,七团74个,八团97个,九团105个,十团134个,十一团100个,十二团129个,十三团119个,十四团52个,十六团112个,托喀依乡28个。
1.3 农民合作社主要模式
1.3.1 能人带头领创办合作社(头雁带动群雁)。通过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扩大合作社规模,多渠道种植农作物品种。由合作社与农产品市场事前协商签订合同,合作社负责生产规定品种、产量的农产品,形成统一生产、销售的联合体[8]。如十团锦绣家园农业合作社,现有社员72人,注册资本4 000万元,打造出单位面积产值超150万/hm2的设施农业示范区。该合作社通过种植草莓、樱桃等鲜果和养殖野生黑猪、鸡禽等实现“种养加”一体化,通过与阿拉尔市农产品市场签订供销合同实现产品销售来带动农户增收,截至目前,带动就业170余户,实现人均年增收3.5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