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蔬菜种业发展路径分析与对策研究
作者: 徐磊 田文楠 朱莉昵 王庆 王德仪 赵宏远摘要 从产业链角度,阐述了安徽省蔬菜种业发展现状,剖析了种质资源到蔬菜品种、种业成果到市场商品、产业难题到科研课题、政策法规到产业发展等“四个转化”过程中的问题及产生原因,提出加强种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深化科研单位和企业合作等建议,为安徽省蔬菜种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蔬菜种业;发展路径;对策;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21-025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1.05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Countermeasures of Vegetable Seed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
XU Lei,TIAN Wen-nan,ZHU Li-ni et al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efei,Anhui 230031)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dustrial chain,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vegetable seed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in the “four transformations” process from germplasm resources to vegetable varieties,from seed industry achievements to market commodities,from industrial problems to scientific research topics,and from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o industrial development,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fundamental and long-term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work in the seed industry,deepening cooperation between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enterprises,so as to provid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vegetable seed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 Vegetable seed industry;Development path;Countermeasure;Anhui Province
基金项目 安徽省科技创新战略与软科学研究专项(202206f01050005);安徽省财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22ZH007)。
作者简介 徐磊(1984—),男,江苏徐州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农业科技管理研究。*通信作者,副研究员,硕士,从事农业科技管理和农业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2-07;修回日期 2024-01-15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1]。蔬菜种业对于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增收致富、人民幸福健康具有重要意义[2]。安徽省是蔬菜大省,又是长三角地区的“菜篮子”,蔬菜种业发展责任重大、潜力巨大[3]。笔者在对安徽省蔬菜种业产业链上相关科研院所、制种基地、种业企业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安徽省蔬菜种业发展态势、困难挑战和战略方向,提出推进发展的对策建议及实施路径。
1 安徽省蔬菜种业发展现状
1.1 种质资源优势明显 安徽省地跨南北,自然生态类型多,蔬菜种质资源丰富,现保存国内外茄果类、瓜类、叶菜类、根茎类、水生蔬菜、食用菌等蔬菜资源和育种材料70多个种类,1万余份[4-5]。尤其是历时4年的安徽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挖掘出一系列优质的地方蔬菜种质资源,包括舒城黄心乌、桐城水芹、阜阳恋思萝卜、涡阳苔干、岳西茭白、铜陵白姜等,在霍山县发现的杨三寨神韭菜获评全国十大优异资源。
1.2 院校人才平台集中 全省从事蔬菜科研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近500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以上学位的人员约100人,主要分布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科研院校。现有蔬菜种业领域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各1个,除1个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依托企业建设外,其他平台的依托单位均是科研院校。
1.3 种业科技成果丰硕 全省累计选育西瓜、甜瓜、番茄、辣椒、茄子、乌菜、甘蓝、黄瓜、丝瓜、水生蔬菜、生姜、食用菌等新品种448个,其中,省级鉴定品种193个,国家登记品种255个。蔬菜相关成果获得省部级成果奖励50多项,其中一等奖14项、二等奖25项;制定技术标准100项,授权专利300多件,研发新模式10项。
1.4 制种基地颇具特色 安徽省是全国重要的蔬菜种苗产销基地[6]。萧县在辣椒制种产业规模、制种产量、种子质量、市场占有量4项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被行业内公认为“中国辣椒制种第一县”。和县集约化育苗中心为华中地区最大,育苗技术及辣椒在地保鲜栽培技术国内领先。乌菜、白菜、萝卜、甘蓝等常规蔬菜制种基地分布在全省10多个县区,规模效益逐年增加。
1.5 种业企业全国领先 安徽江淮园艺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为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7]。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种子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较早就进军蔬菜种业市场。
2 安徽省蔬菜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种质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优良”的品种 安徽省收集保存的蔬菜种质资源已有1万余份,但对收集保存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多数停留在田间表型观察和品质性状测评上,经过精准鉴定和基因深度挖掘的资源占比不足5%,导致优异种质资源缺少分子机理等基础性研究,未能进入科研育种过程进而转化为商业品种。此外,一些地方特色品种因长期栽培及受外来品种干扰等影响,如霍山“红灯笼”辣椒的产品外形和肉质正发生变化,出现基因漂移,特有种质资源消失风险加剧。主要原因一是缺少高通量、规模化表型及基因型鉴定平台,鉴定效率不高;二是现行绩效考核和人才评价机制既不利于发挥种质资源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种质资源工作队伍的发展壮大;三是种质资源大量分散在育种家和课题组手上,不同科研育种单位之间,甚至育种家之间、课题组之间种质资源和育种材料交流少,导致“宁可烂在手里,也不愿与人共享”的“私人化现象”和躺在资源库里“沉睡”的现象。
2.2 种业“品种”等成果未能转化为生产应用的“产品” 据统计,科研院校选育的蔬菜品种,在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不足15%,主栽品种传统单一制约了产业发展。如在蔬菜大县和县,辣椒栽培品种中95%以上为一直延续下来的粗牛角型辣椒,其他高品质辣椒品种种植规模较小。主要原因一是成果含金量不高,受限于资源缺乏交流,通过有限资源选育的品种与当家品种差异不够明显,同质化多、突破性少,品种更新速度较慢;二是成果有偿转化困难,品种在生产应用中一般要结合相应的配套技术,而配套技术很难实现单独转让,主要通过科研院校公益性示范推广来实现成果转化。
2.3 产业“难题”未能转化为科研“课题” 传统蔬菜育种目标主要是针对高产、抗病,这些目标更多是符合种植者的需求,对于收购商与销售商的需求考虑不足,缺乏耐贮运、长货架期且适合机械化和设施栽培的选育品种。当前瓜类嫁接苗培育普遍采取人工方式,存在嫁接苗质量参差不齐、劳动强度大、嫁接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育苗企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机器换人实现突破。主要原因是蔬菜育种科研人才和平台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校,种业企业主要从事商业化品种的创新和推广,这虽然能够促进蔬菜育种人才和技术水平的整合,集中开展蔬菜相关方面的基础研究,但也造成公益性研究体系和商业化育种体系之间创新要素流动不畅。
2.4 种业法规“武器”未能转化为维护权益的“利器” 我国蔬菜种业政策法规不断健全完善。然而,有些企业不愿意投入精力和资金进行自主研发,不按操作规程制种或套购其他企业杂交种甚至亲本,不劳而获,扰乱市场[8]。而正规种业企业为规避育种过程中形成的育种中间材料、自交系亲本盗取风险,保护核心商业机密,不得不采取每年变换制种地点的方式,增加了制种成本,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主要原因一是杂交蔬菜亲本材料易于盗取,繁种基地泄露或流失种子和亲本等造成品种权很难保护;二是企业常会因维权成本高而对侵权行为无能为力。
3 推进安徽省蔬菜种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及实施路径
3.1 加强种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
3.1.1 做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鉴定评价、创新利用。丰富优质的种质资源是优异种质材料创制和优良新品种选育的源头保障和重要基础。一要持续推进安徽省蔬菜、食用菌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丰富育种新材料,加强种质资源活力与遗传完整性监测,及时生产与更新复壮,夯实育种创新基础。二要加强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加大地方优良品种商业化培育力度,加快地方种质资源产业化开发。三要依托安徽省农业种质资源中心库,嵌入和运行省农业种质资源信息管理平台,承接分散保存在科研院校、企业的种质资源,逐步实现种质资源集中保存保护,解决种质资源收集种类不全、重复保存等突出问题。四要新建高通量精准表型鉴定平台和智能化基因发掘利用平台,为优异种质重要经济性状遗传机理研究提供平台保障。
3.1.2 建立种质资源共享制度。2023年3月,农业农村部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制定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利用办法(试行)》,其适用范围是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中保存的可向社会提供共享利用的种质资源。目前,安徽省正在建设省农业种质资源中心库,但尚未出台有关资源共享办法。一要尽快出台种质资源共享利用相关制度办法,明确资源共享分发主体必须履行的职责,规范资源申请获取的条件、程序、数量和具体要求,早日实现种质资源共享共用,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品种选育和产业发展。二要开展种质资源有偿征集、育种材料付费使用试点,调动涉种主体参与遗传资源保存和育种材料创制积极性。
3.2 深化科企紧密合作
3.2.1 坚持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目前,种业企业尚未成为科研组织的主体。深化安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改革,强化企业在科技攻关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积极构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院所答题、市场阅卷”的“揭榜挂帅”攻关机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一要继续深入推进辣椒等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商业化联合育种,推动育种向“按需定制”发展提高育种效率。二要重点加强具有重要价值的优质、抗病、抗逆、高产宜机化多样性蔬菜新种质创制,争取在高品质番茄、长季节栽培辣椒、高品质小型西瓜、宜机化乌菜等专用型品种选育上取得突破。三要开展高效专用、经济实用的制种、嫁接育苗机械装备研发,有效替代人工、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