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实践的内涵与路径
作者: 孟丽摘要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既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的根本需求,更是完成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使命任务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内涵可以概括为3个引领:价值引领、理论引领和实践引领。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引领,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科学理论传播、融入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志愿服务。
关键词 乡村振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文明实践;引领;路径
中图分类号 G2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21-0267-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1.05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Connotation and Path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Leading Civilization Practi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MENG Li
(Depart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arty School of Anhui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Hefei, Anhui 230059)
Abstract Focusing on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measure for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Leading the civilization practice in the new era with core socialist values are not only the fundamental need to promote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to take root in rural areas, but also the basic principle for fulfilling the mission and task of propaganda,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work in the new era. The connota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leading the civilization practice in the new era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guidance: value guidanc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guidance. To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on the civilization practice in the new era, core socialist values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dissemination of scientific theorie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nd should be used to lead rural volunteer service.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Core socialist values;Civilization practice in the new era;Lead;Path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1BGL072);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一般教学研究项目(2022jyxm149)。
作者简介 孟丽(1975—),女,安徽巢湖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文化振兴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1-31;修回日期 2024-03-08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了“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1],“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要求“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这既为价值引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三者间系统设计规定了简明而又鲜明的政治逻辑,也为运用价值主导和引领研究话语体系、制度安排、协同增益提供了基本向度。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内涵
1.1 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是规范文明实践导向和价值评判的根本准则。以“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结构体系,在思想文化建设、公民道德建设等方面发挥着引领性作用。
1.1.1 凝聚社会共识。
一是持续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二是发挥村规民约的“三治融合”功能,引导农民成为治理“主体”,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2]。 三是持续开展以传承传统美德,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时代精神为主题的文明实践活动,以移风易俗为着力点,树立鲜明的价值标杆。
1.1.2 引领价值评判。
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就是这个国家所共同遵循,用以辨别是非曲直、善恶对错等的总体观念。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要成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引导群众正确辨识与选择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追求,以当代中国社会各利益阶层、社会成员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抵御西方价值观渗透;引导群众追求健康向上、品位高雅的精神生活,自觉抵御泛娱乐化、庸俗化等不良文化的侵蚀。
1.1.3 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社会转型矛盾叠加,乡土文化受到了西方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的冲击,在乡村社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主流意识形态淡化、精神信仰迷茫等问题,导致农民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异质性的特征[3]。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应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持续用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抵制错误和有害的社会思潮,引导公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价值自觉。
1.2 理论引领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为首要政治任务,通过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丰富内涵和文化底蕴,使科学理论真正为农村群众所掌握,并进一步转化为自觉投身农业强国建设的内生动力。
1.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政府制定政策、发展经济的有益参照,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伦理智慧,体现了致力于构建公正的法治环境、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的理念追求。从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意涵,其迸发出的精神动力“历久弥新”[4]。
1.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真正实现了每个个体的潜能与价值的全面发展;也体现了作为社会群体的人,利益需求和价值取向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化蕴涵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实践品格,运用战略思维,关注群众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运用辩证思维,找准群众思想问题的共鸣点、利益的交汇点;运用创新思维,在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中,推动认识的发展。
1.3 实践引领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味着群众的主动参与和自觉奉献,就是要形成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文字与日常生活方方面面融为一体的生动景象。
1.3.1 引导农民将积极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国家认同相统一。
“三个倡导”具有内在逻辑性和关联性,是有机融合的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包含个体维度的价值,即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倡导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即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等实践活动为载体,增强理论政策的说服力和解释力,避免价值悬空,培养农民的全局视角、科学视野、发展眼光,不断提升农民综合素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微观基础。
1.3.2 推动文明实践活动提质增效。
文明实践要体现知行耦合,既要体现文明的高度和广度,也要结合实践的深度和力度。思想引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持续过程,要逐级、逐层、逐步设计教育实践的阶段计划和实施标准。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立体化构建载体路径,进行整体设计和科学统筹,实现各要素间的无缝衔接、多维协同,做到实践阵地横向拓展和实践内容纵向延伸的有机结合,增加实践活动的时效性和知识性。
1.3.3 塑造乡村新风尚。
一是嵌入生产实践。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乡村发展动能,培育农民“不等不靠”的内生动力,引导农民在劳动中勤劳奋斗、诚信守则、恪守职业道德。二是嵌入生活实践。生活实践包括村庄公共生活和家庭生活两方面。村庄公共生活包含公共场合、公共交往、公共事务等。通过举办集体认同感强的公共活动、树立先进典型等方式,打造接地气的舆论场、弘扬正气的能量场,引导农民遵守公共秩序、践行社会公德。三是嵌入文化生活。通过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举办兼具教化和娱乐功能的群众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5]。
2 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面临的困境
2.1 理论传播不够深不够活
理论宣讲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要讲清楚党的政策同群众需要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6]。如果价值观输出仅仅停留在纯粹的宣传层面,脱离现有的物质基础、社会关系,就无法使群众真正理解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导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之间的紧密相关性。
2.2 融入机制不够实不够准
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关键是让农民自己决定选择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借助职业生活、公共生活等场域得以实现有效培育,如果这些场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关联未有效建立,对群众的疑问和反馈不能及时跟进,激发农民主体性的动力因子就会欠缺。
2.3 志愿服务不够专不够灵
一方面,农民参与度不高。农民群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自我管理能力弱、流动性强,加上经济收入、生活条件等环境因素限制,造成了有的地方还存在农民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性不高、参与渠道受限、专业性不够等情况[7]。另一方面,乡村志愿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志愿服务内容方面,生活类的基础服务较多,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方面的服务相对较少;在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方面,缺乏对志愿者的长效激励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