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动物诊断学课程新形态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 邢明伟 刘博洋 焦智慧 曾祥伟 许晴 王雨

摘要  在我国高等教育“新农科”建设的新阶段、新形势下,为全面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应对“后疫情时期”的教学需求,针对动物诊断学课程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探索。基于“新形态”教学的动物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及满意度得到了明显改善,满足了“后疫情时期”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推进动物医学专业“产-学-研-用”体系建设,并具备为行业、为社会培养更多目前急需的具有使命感、责任感的实践型、服务型专业人才的能力,最终服务于国家畜牧兽医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动物诊断学;教学改革;新形态;后疫情时期;畜牧兽医;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21-0272-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1.05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on the New Form Teaching Reform of Animal Diagnostics Course in the Post-epidemic Period

XING Ming-wei, LIU Bo-yang, JIAO Zhi-hui et al

(College of Wildlife and Protected Area,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Heilongjiang 150040)

Abstract  In the new stage and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respond to the teaching needs of the “post epidemic period”, a series of teaching reform exploration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response to several problems that have arisen in the past teaching practice of animal diagnosis courses.The teaching effect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course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ased on the “new form” teaching, can meet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post-epidemic period”, and can better serve the promo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duction, learning, research and use” system of veterinary medicine. It has the ability to cultivate more practical and service-oriented professionals with a sense of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that are urgently needed for the society, and ultimately serv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indust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other fields.

Key words  Animal diagnostics;Teaching reform;New form;Post-epidemic period;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SJGY20210022)。

作者简介  邢明伟(1970—),男,黑龙江拜泉人,教授,博士,从事动物中毒病与营养代谢病领域教学与研究工作。

*通信作者,讲师,博士,从事动物疾病防控领域教学与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23-11-15

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的推行、现代化养殖驱动下畜牧业的蓬勃发展、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伴侣动物、观赏动物等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畜牧兽医领域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需求大为增加[1]。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同一健康”(One Health)理念所倡导的人类、动物和环境健康命运共同体,使得家养及野生动物的公共卫生意义尤为凸显,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2-4]。动物诊断学是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动物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在全国农、林高校开设的动物医学专业课程中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5]。除学习和实践常见的家禽、家畜疾病的诊断理论和技术以外,还兼顾了野生动物医学方向的诊疗技术,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专业性和实践性[6]。实践教学在该门课程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主导地位,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又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与挑战。因此通过合理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医-教结合”培养模式以及采用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模式等途径打造课程“新形态”,对于全面提高其教学效果、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及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动物诊断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学院的培养目标,并为提高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同时拓展学生在野生动物疾病方面的诊疗水平,通过对国内同类院校教学经验[7-10]及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多届本科生动物诊断学课程教学的学习体会进行分析,详细对学习效果分析、比较和总结,发现在该门课程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挑战与不足。

1.1  实验资源缺乏,影响学生积极性

动物诊断学的实验课的相关仪器设备不是很充足。如缺少针对野生动物的保定器材和用具,现有的大部分只适合家畜和犬猫等宠物,如果跨范围使用既不安全又不方便;常规的诊断器械套数也不充足,某些诊疗器械有时2~3个实验小组需要轮流使用。由于实验经费紧张及国家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购买的实验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受到限制,通常对8~10位学生提供1只实验犬进行实验,学生动手机会比较少,实验课空闲时间比较长,这样明显影响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另外,在进行现场示教过程中,由于演示现场空间有限,经常会出现“里三层外三层”学生扎堆的现象,大部分学生不能清晰、完整地观看演示过程,有时甚至发生错误、模糊的认识,也使部分学生对下一步独立操作失去了兴趣。

1.2  综合性实验数量少,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原有的实验课程主要围绕动物疾病诊疗技术开展,不少实验缺乏系统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学生按照实验指导进行按部就班的实验,甚至有些结果学生在实验前就可预计。这种学习是被动的,带有不同程度的盲从性。过多的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学生创新性和综合能力培养,几次实验课下来学生就开始对此应付了事,对课程知识和实验内容印象不深,失去了动物医学专业培养体系以实验教学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及临诊综合能力的初衷[11]。

1.3  教学手段单一,难以适应后疫情时期的需求

在课程的理论课教学以及实验课前的讲授环节中,多数情况下教师还是以传统的板书教学、课件教学为主。理论课教学课件形式单调、知识点繁多,导致课程较为枯燥,课上学习效果欠佳;实验课采用传统模式,从实验目的开始,逐一讲解基本原理、实验相关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缺少特色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因此教师不能发挥出很好的教学效果,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后疫情时代”的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中,教学资源的匮乏也将在随时可能面对的线上教学中捉襟见肘、无所适从。

1.4  校外实习基地(点)少,学生临床实践机会有限

受限于相关政策法规,原本学生在校园内就很难接触到常见的野生动物,观摩野生动物临床诊疗的实践机会也较少。尽管目前学院多与狐、貉、水貂等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场以及规模化动物医院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但针对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点)的覆盖不全面(如动物园、救护中心、野生动物养殖场等),并且近年来受到疫情防控等因素影响,校外实践频率明显降低,导致课程对学生在未来可能面对的不同场景的临床实践需求训练不到位。

2  动物诊断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针对上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近年来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用人单位等多方面的肯定。

2.1  加强实验平台建设,多途径筹集建设资金

近年来,在加强对学科建设的同时,也重视实验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教育部修购专项经费、学科建设经费及学校、学院支持资金,购置动物保定笼、动物保定架、便携式X光机、动物诊疗台和动物手术台等设备,补充了动物诊断器械及外科手术器械,实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基本上满足了实验需求。另外,通过校本科生开发实验、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精品课程等多途径筹集实验经费,用于购买充足的实验动物,由原来的8~10人一小组改善为现在的4人一小组,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动手的机会。为了缓解教师现场操作示教时学生聚堆、观看效果不佳的问题,将现场示教过程制作成教学视频,供学生课前和课后观看,有效提高了示教效果,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演示效果非常满意。

2.2  调整实验课内容,增加综合性实验比例

近年来学院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对动物诊断学的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增加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其中一个设计性实验就是针对野生动物行为规癖,主要通过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实地调查不同规模的野生动物养殖场、动物园和极地馆,来认识和分析野生动物行为规癖这一现象。该实验使学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查资料走现场,独立解决问题,最终获得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另一个综合性实验内容是针对烈性犬外伤的诊疗实验,以烈性犬模拟受伤的野生犬科动物,让学生重点学习野生动物的麻醉与保定、一般检查、实验室检查、现场治疗和术后护理等全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诊疗技术,对患病的野生动物进行有效诊断和治疗的实际应用能力。

2.3  改革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2.3.1  课前充分准备,提升学生接受能力。

布置任务实施课前预习,对即将开展的实验进行初步了解,并可对理论课内容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学生课前了解了实验原理、实验目的、主要实验内容、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能够节约实验课上的准备时间,使实验操作时间更充裕。特别是让学生事先注意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通过教师对实验结果“神秘性”的有意渲染,既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也激发了学生实验操作的积极性。

2.3.2  融合“互联网+”教学、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效果。

基于青年教师“有活力、有想法,无代沟、无负担”的特点,对传统的教学课件进行了更新与完善,使之能够更易于、更乐于被学生所接受。基于校在线学习平台,精心制作了动物诊断学校级线上开放课程供学生课前、课后进行预习、复习,既方便快捷,又能够通过平台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同样得到了学生积极的反馈,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形象直观、活泼生动,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通过多媒体实验实现了对现有实验的扩充,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教师由发挥“主导作用”转变为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导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