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村民需求为导向的乡村景观改造实践研究

作者: 袁寒

以村民需求为导向的乡村景观改造实践研究0

摘要 以南昌市王坵村景观为例,调查了村民对乡村景观的需求及当前乡村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角度,结合乡村景观规划相关理论研究,总结出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求的乡村景观建设经验。提出以村民需求为导向的乡村景观建设思路与对策,主要有丰富形式,加强基础;活化空间,凸显特色;拓展经营,提升创意。结合村民的真实需求的乡村景观建设策略,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村民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乡土文化保护意识以及经济条件等,从而带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乡村自然、生产与生活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 需求层次理论;乡村建设;乡村景观

中图分类号 TU 9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22-0188-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2.04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the Practice of Villagers’ Demand-oriented Rural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YUAN Ha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 330047)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landscape of Wangqiu Village in Nanchang City as an example,investigates the villagers’ demand for rural landscape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r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r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to meet the villagers’ growing demand for a better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combined with the theoretical studies related to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villagers’ demand-oriented r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mainly including enrich form,strengthen the foundation;activate space,highlight characteristics;expand operation,enhance creativity.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rural landscape combined with the real needs of villagers is conducive to fundamentally improving the villagers’ awareness of the prote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the protection of native culture and economic conditions,which will lea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ide,and ultimately realize the virtuous cycle of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ide’s nature,production and life.

Key words The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Rural construction;Rural landscape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有着广阔的耕地面积和悠久的农耕文明。在广大乡村中,有田园、牧场、山林等具有一定生产功能的传统乡村景观,也有带有一定的人工雕琢,由独特地域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所形成的乡村景观[1。乡村景观的变迁规律无不展现了乡村生产生活变化2,其不仅为人类带来了多种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也支持着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为生态系统提供保护与更新3。就风景园林学科而言,乡村景观的意义和作用已经超出景观本身,与乡村文化、经济以及村民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202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任务部署中指出,要继续扎实有序地做好乡村经济发展建设工作,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近年来,乡村旅游持续升温,反映出人们对乡村游憩价值的追求和向往,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全国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和节假日出游,70%以上选择在周边的乡村旅游,主要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年均增长20%以上[4。面对如今新媒体的兴起,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代科技与创新,思维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对于乡村景观,更需要把握好传统和现代利弊的平衡点,积极引导景观的正面发展,保留乡村正确的文化道德和景观面貌的同时也能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求5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因此,乡村景观建设是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之一。当前乡村景观建设中,主要内容集中在环境卫生整治、道路“白改黑”、建筑“穿衣戴帽”等方面[6,忽略了村民的真实意愿,包括社交空间局限,活动场地条件单一,村民价值感迷失,传统文化遗失等问题。尤其在涉及村民生产生活的需求等方面,当前乡村景观建设更是难以满足。

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乡村景观存在的问题,其规划与建设必须从村民实际需求出发,落实乡村振兴为村民而兴,乡村建设为村民而建,深入挖掘乡村多元化价值,促进村民参与乡村建设发展,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因此,以村民需求为导向的乡村景观建设策略对于促进乡村景观发展有重要意义。

1 村民对乡村景观的需求

乡村景观是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乡村景观变迁路径往往取决于村民的意愿,其中村民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以及社交活动对乡村景观的建设发展与保护起到决定性作用,不同的农业生产模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乡村景观的变迁。

影响乡村景观变迁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研究乡村景观与村民的关系,探讨村民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乡村景观的需求因素。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在《动机与人格》中将需求动机理论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5个层次。好的景观环境是需要人用心经营与保护才得以实现的,乡村景观的服务主体是广大村民,村民将自身生产生活需求、安全意识、社交需求、环境保护、审美意识以及自我实现需求附加在乡村景观上,进而影响乡村景观的变迁。

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安静舒适的空间等是构成美好乡村环境的基本条件,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景观环境的可达性、景观构筑物的功能性以及景观材料的适用性等,更加贴近村民的生活,也构成了人们对乡村景观的生理需求。人们对于乡村景观的安全需求可以分为行为安全和心理安全的需求,例如水系周边的安全性措施,配套设施的安全性,周边植物无毒无刺等方面影响村民的行为安全。而村民周围环境领域的认知、私密空间、监控系统、夜间照明等是影响居民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

在乡村的劳动生产、邻里交流和集体活动过程中,村民通过各种不同的活动空间进行各种类型的社交活动,功能多样的乡村景观丰富了村民精神生活,也提升了乡村的烟火气息。相对城市而言,乡村儿童的活动场地相对较少,游乐场所单一,还有农村的适老化建设与改进势在必行,他们的生活出行更加困难,在乡村景观的建设中应对弱势群体给予关怀与尊重,融入更多的人性化设计。同时,乡村地域文化建设也需要交流与宣传,提升村庄整体历史感与文化氛围,保留村落文化肌理。乡村文化景观是人类历史活动的重要体现,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7

对于乡村景观的审美与需求,不同个体之间需求差异较大。儿童喜欢探索,中青年更多关注农村环境,老年人希望老有所依、也需要老有所乐,也需要老年活动中心、表演舞台及舒适的生活空间。人们通过对自我理想的追求和精神上自由的追求,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笔者以江西省南昌市王坵村为例,通过调查村民的需求以及村庄环境的现状,对乡村景观提出改造建议,通过乡村景观带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乡村自然、生产与生活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目标。

2 王坵村乡村景观现状调查

我国乡村地域辽阔,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乡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6.11%,村民的需求对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笔者以南昌市王坵村为例,研究村民需求与乡村景观建设的关系,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村民在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对环境的安全意识、社交需求、对景观的审美意识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等方面。

2.1 区域与村庄概况

王坵村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乐化镇(图1),至南昌市区25 km,距离昌北国际机场10 min车程。其中村盘面积约3.54 hm2,农户42户共231人。村域内自然资源丰富,耕地 13 hm2,山林地100余hm2。自2022年南昌市实施《南昌市农业农村“两整治一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以来,王坵村抓住历史机遇,村庄人居环境建设的外在成果日渐显现,而内在问题也凸显。

2.2 现状调查与分析

2.2.1 村庄景观现状。

王坵村村庄主入口由省道101进入,入口缺乏标识性景观,主干道路宽3.5~5.0 m,村落内部交通较为凌乱,部分步道被植物遮挡,巷道多为断头路,未能形成环行,道路多为破损水泥路面,道路、菜地、宅院之间界限不清晰,整体较为杂乱。

村庄上游为溪霞水库,途经东侧稻田后进入村庄,村内水系丰富,但因部分区域水系不连通,雨污水未做分流处理,导致村庄内水系水质较差。村内古树林保存较好,自然环境优越,但缺乏合理保护与利用。

村内建筑共44组,主要分布在道路两侧和环形道路内,由主楼、偏房、厕所和杂物房等组成,建筑外立面污损较多,新建建筑外立面形式多样,现存部分老旧建筑,整体建筑风貌较为混乱。

村庄公共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缺乏活动集散空间及村庄文化建设,村民活动室布置简陋,功能单一,篮球场较为简陋,为水泥地面(图2~图7)。

2.2.2 村民需求调查。

采用访谈和认知地图法了解村民的需求以及村民对整个村庄的空间意象,明确村民印象中的村庄整体面貌和重要的村庄场地。由于当地多数村民年龄较大,因此认知地图采用村民口述,调查者自绘的形式进行,口述过程中对村民进行访谈,主要询问村民最常去的地方,最常选择的户外活动及对村庄各方面的满意度等,以了解村中的重要场地和村庄现状景观的优缺点,分析村民对场地的需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