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生”空间的岩溶山地农村居民点发展势能测度

作者: 张岚岚 孙建伟 邓玲玲 罗静 田野

基于“三生”空间的岩溶山地农村居民点发展势能测度0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在党的十八大提出“三生”空间的前提下,选取具有典型岩溶贫困山区特点的撒拉溪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撒拉溪镇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势能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空间分布趋向性强,布局混乱,势能差异大。建议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三生”空间;同时通过区域协调,培育特色产业。该研究结果可为岩溶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和优化布局提供新思路,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助力乡村振兴、村庄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三生”空间;发展势能测度;撒拉溪镇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23-0192-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3.042

Measu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Energy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Karst Mountainous Areas Based on the “Three Lives” Space—A Case Study of Salaxi Town

ZHANG Lan-lan, SUN Jian-wei, DENG Ling-ling et al

(School of Geograph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Three Lives” space proposed in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Salaxi Town—a typical poor karst mountainous area wa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measure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Salaxi Town through the hierarchical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tended to be strong, and the layout was chaotic. The potential energy difference was large. It was suggested that: scientific planning of the three living spac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regional coordin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an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optimal layout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karst mountainous areas,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and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consolid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ssis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villag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Key words Analytic hierarchy;“Three Lives” space;Development potential measurement;Salaxi Town

基金项目 2024年度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24RWZX-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61028);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基础-ZK〔2022〕一般313)。

作者简介 张岚岚(1999—),男,贵州仁怀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乡村地理学。

*通信作者,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乡村地理学、区域发展与城乡空间重构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1-18

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制定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1]。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生态文明理念先行、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首次明确提出了“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概念[2]。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三农”问题,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3-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5]。在上述时代背景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立足国家视角,以农村居民点的协调发展为落脚点,对农村居民点发展势能进行测度评级,确保农村居民点人地关系协调,建设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对社会与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4]。农村居民点作为“三农”问题的主要空间载体,特别是作为人类社会长期农耕文明发展所形成的农村居民点,不仅是农户生产、生活的栖息场所,也是农村人地关系的另一种表达。大部分农村居民点的发展长期以来处于自发状态,农村居民点发展滞后,布局混乱、问题突出[6],特别是在喀斯特山区农村居民点形态破碎、零乱、粗放利用现象尤为严重。如何对农村居民点发展势能进行测度,进而提升农村居民点的发展潜力,解决农村居民点的发展问题迫在眉睫[7]。

从现有文献来看,陈利东等[8]研究了欧洲农村农民点用地情况,将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分为规则型、随机型、聚集型、分散型及线条型;林坚等[9]指出农村居民点可以根据内部功能的不同进行划定,科学、合理地规划农业用地、生活用地以及其他用地。马利邦等[10]将居民点优化类型分为城郊融合型、集聚提升型、规模管控型和搬迁撤并型等类型。李晓青等[11]将农村居民点发展的驱动因子归纳为经济、人口、技术、政策、社会5个方面,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构建影响农村居民点发展驱动因子的多元线性模型,并根据路径分析法探讨各驱动因子与农村居民点的关系。林坚等[9]通过综合自然、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等因素,分析其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李阳兵等[12]将聚落演化类型划分为内部改造型、逐渐废弃型、自然衰落型、扩展型、基本不变型和旧衰建新型。马利邦等[10]提出乡村“基础生活圈”的概念,构建布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识别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类型,并提出应对策略。李晓青等[11]基于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分析居民点景观格局变化,并分别从自然、区位角度,应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影响农村居民点演变的主要因素。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报道以农村居民点的分类和农村居民的空间布局优化为主,或者集中在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潜力上,而基于“三生”空间的农村居民点发展势能则鲜有研究,急需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13]。喀斯特山区农村居民点发展势能释放与其“三生”空间分异特征及区域社会经济差异密切相关。笔者提出基于“三生”空间对农村居民点发展势能测度的方法,根据不同分区“三生”空间确定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发展势能,并选择贵州省七星关区撒拉溪镇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和优化布局提供新思路。

七星关区撒拉溪镇地处贵州西部,石漠化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空间脆弱性较高;生产用地以农业生产用地为主,耕地质量等级低,空间分布零散,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人均耕地面积少;农村居民点所在的生活空间面临脏、乱、差等问题,其“三生”用地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呈现空间不均衡性以及用地内部空间结构的不合理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点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时也加剧了农村的贫困程度[4]。该研究选定撒拉溪镇为研究对象,根据该区域2020年用地数据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情况,建立基于“三生”空间的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农村居民点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从而促进该区域农村居民点的协调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助力乡村振兴,为建设美丽中国迈出强有力的一步。

1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选取七星关区撒拉溪镇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撒拉溪镇隶属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地处七星关区西南部(图1)。截至2020年底,撒拉溪镇共分为撒拉社区、永营社区、沙乐村等19个行政村,总人口74 706人,总户数19 118户,劳动力31 533人,农业总产值26 925.33万元,耕地面积8 620.65 hm2。撒拉溪镇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区,石漠化面积达3 286 hm2,土壤侵蚀面积达14 545 hm2,林草地总面积仅5 331.74 hm2。

1.2 数据来源

研究所用地形数据通过地理空间数据云(http://www.gscloud.cn/)30 m精度数字高程模型获得;土地利用数据和农村居民点图斑来源于研究区2020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30 m)解译;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从七星关区统计局统计公报获取;政府驻地和村委会空间坐标通过百度坐标拾取系统(http://api.map.baidu.com/)获得,并通过GeoSharp软件进行校正。

1.3 研究方法

国外学者于20世纪提出了著名的层次分析法(简称AHP)。层次分析法是将影响决策的相关因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并据此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14-16]。该研究选取耕地面积、劳动力、大学生人数、人均农业收入、坡度、高程、水系距离、石漠化程度、土壤侵蚀程度、林草地面积10个指标,构建“三生”空间指标体系,其判断矩阵CR值为0.051 6,故该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到有关撒拉溪镇“三生”空间相关各项指标权重(表1)。

2 农村居民点发展势能测度

2.1 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势能测度

2.1.1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

喀斯特山区农村居民点在空间上呈现出平均规模小、密度差异大、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截至2020年底,全镇共19个村级行政区,其中农村居民点面积最大的是西方村,面积约28.77 hm2;居民点面积最小的是冲锋村,面积约4.36 hm2。此外,整个撒拉溪镇共1 011个农村居民点图斑,其中面积最大的约10.24 hm2,面积最小的约0.01 hm2,平均面积约0.32 hm2(图2)。由此可见,撒拉溪镇农村居民空间分布不均匀,在空间上主要集中在各村村委会驻地;分布密度差异也较大,围绕着镇政府所在地的农村居民点密度远大于其他地域,平均规模小,且规模差异较大。

2.1.2 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势能测度。

该研究选取耕地面积、劳动力、大学生人数、人均农业收入、坡度、高程、水系距离、石漠化程度、土壤侵蚀程度、林草地面积10个指标,构建“三生”空间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得到的指标权重,分别对撒拉溪镇的“三生”空间进行势能测度,得到“三生”空间势能图。生产空间势能由耕地面积、劳动力人数、大学生人数、人均农业收入构成,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较高势能的村为龙凤村、永丰村、杨柳村,而冲锋村势能较低(图3a)。生活空间势能由坡度、高程、水系距离构成,较高势能主要集聚在撒拉溪镇北部的4个村落,而较低势能在镇南部的双龙村(图3b)。生态空间势能由石漠化程度、土壤侵蚀程度和林草地面积构成,较高势能的村落仅有镇北部的永丰村,而势能较低的村落则有镇南部的双龙村、戈座村、昌营村3个村落(图3c)。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