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海地区不同大麦品种产量比较研究

作者: 王春吉 王文彬 周艳

江苏沿海地区不同大麦品种产量比较研究0

摘要 为筛选适宜沿海地区种植的大麦新品种,2022年以盐麦7号为对照,对6个大麦品种(品系)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盐师麦9号为杂交种,产量最高,实收产量9 970.5 kg/hm2,较对照增产44.3%,其次是苏饲麦1号,实收产量9 684.0 kg/hm2,较对照增产40.2%,且产量相关性状表现优异,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丰产性,在沿海地区种植推广具有较好的前景。

关键词 大麦新品种;农艺性状;产量;杂交种;裸大麦

中图分类号 S 5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24-0033-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4.00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Yield of Different Barley Cultivars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Jiangsu Province

WANG Chun-ji, WANG Wen-bin, ZHOU Yan

(Yancheng Grain and Oil Crop Technology Guidance Station,Yancheng,  Jiangsu 224001)

Abstract In order to screen new barley varieties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coastal areas, a compara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2022 on the growth period, agronomic traits and yield of six barley varieties (strains) using Yanmai 7 as a control (CK).Results showed that Yanshimai 9 (hybrid) had the highest yield, with a yield of 9 970.5 kg/hm2, an increase of 44.3%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followed by Susimai 1, with a yield of 9 684.0 kg/hm2, an increase of 40.2%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Their yield-related traits performed well, showing strong adaptability and high yield,having good prospects for planting and promoting in coastal areas.

Key words Barley varieties;Agronomic traits;Yield;Hybrid;Hulless barley

大麦是世界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玉米和水稻的重要粮食作物,具有适应性强、分布区域广的特点,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种植。在中国,大麦既是麦芽加工、啤酒产业和特色白酒产业的重要原料,也是水产、畜牧等养殖业的重要饲料来源,更是青藏高原地区藏族群众的重要口粮,担负着藏区粮食安全的“重任” [1-3。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消费结构不断发生改变,肉蛋奶等畜产品和啤酒的消费需求快速增加,作为优良的饲料和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大麦消费需求刚性增加。然而,大麦生产却没有随之增加,国内供给出现明显不足。与此同时,大麦进口大幅快速增加,严重冲击国内大麦市场,导致国产大麦价格大幅下降、生产规模严重萎缩4-5。随着大麦种植面积减少,大麦种子研发及推广企业减少,导致大麦新品种更新换代速度明显降低。鉴于此,笔者对盐城自主育成的7个大麦品种进行适应性和丰产性试验及评价,筛选出适应性、丰产性高的大麦品种,以期为筛选适宜沿海地区种植的大麦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参试品种共计7个品种,其中盐师麦7号、盐师麦9号、盐师麦10号、20制种1号、20制种2号、苏饲麦1号由盐城师范学院育成,盐麦7号为对照(CK),由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22年在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120.041°E、33.356°N)进行,前茬作物大豆。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13 m2。11月3日播种,行距0.25 m,行长4.00 m,每个小区播13行。播种量按照300万株/hm2基本苗设计,称种到行,人工开行,按行播种。基肥施375 kg/hm2复合肥和150 kg/hm2尿素。拔节期结合春灌,施尿素150 kg/hm2。越冬、拔节期人工各浇水1次。

1.3 性状调查

大麦生长期内,记载各品种生育期,成熟时每小区取样10株考查株高、有效分蘖数、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等农艺性状。成熟时每小区实收计产。

1.4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 2003和SPSS 25.0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大麦品种生育期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参试7个大麦品种生育期天数在191~198 d,20制种1号、苏饲麦1号、盐师麦9号和盐麦7号4个品种生育期较短,均为191 d,表现较为早熟;盐师麦7号生育期最长,为198 d,表现较为晚熟;盐师麦10号和20制种2号生育期天数分别为192和193 d。

2.2 不同大麦品种农艺性状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常规种为3个(盐师麦7号、苏饲麦1号和盐麦7号),杂交种为4个(盐师麦10号、20制种1号、20制种2号、盐师麦9号)。盐师麦7号、盐师麦10号、苏饲麦1号均为裸大麦,且籽粒颜色为黑色,适宜于开发食品;20制种1号、20制种2号、盐师麦9号和对照均为皮大麦,且籽粒颜色为黄,可以用于制造麦芽;从棱形上来看,除了20制种2号为多棱,其余6个参试品种均为二棱。参试材料株高变化明显,为70.3~92.1 cm,其中盐师麦10号最高,为92.1 cm,较对照高5.7 cm,苏饲麦1号最矮,为70.3 cm,参试材料均未出现倒伏。从有效分蘖数来看,参试品种盐师麦7号、苏饲麦1号有效分蘖数较多,均为2.9个/株,较对照多0.3个/株,其余参试品种有效分蘖数在1.4~2.5个/株,均较对照少。从有效穗数来看,参试品种盐师麦7号穗数最多,为864.0万个/hm2,较对照多186.0万个/hm2,20制种2号穗数最少,为546.0万个/hm2,其余品种穗数在549.0~832.5万个/hm2。从每穗粒数来看,20制种2号最多,为56.3个,较对照多32.8个,对照最少,为23.5个,其余参试品种粒数在24.7~28.8个;从千粒重来看,20制种1号千粒重最高,为53.5 g,比对照高5.4 g,20制种2号千粒重最少,为31.8 g,其余品种千粒重为37.6~48.7 g。

2.3 不同大麦品种产量比较

由表3可知,参试大麦品种以盐师麦9号产量最高,理论产量为10 435.5 kg/hm2,实收产量9 970.5 kg/hm2,较对照盐麦7号增产44.3%,其次是苏饲麦1号,理论产量为10 167.0 kg/hm2,实收产量9 684.0 kg/hm2,较对照增产40.2%,是裸大麦中产量最高的;20制种1号产量排第3,实收产量达到了9 462.0 kg/hm2,较对照增产37.0%;20制种2号排第4,理论产量为9775.5kg/hm2,实收产量9223.5kg/hm2,较对照增产33.5%;盐师麦7号排第5,理论产量为8 998.5 kg/hm2,而实收产量为8 953.5 kg/hm2,较对照增产29.6%;盐师麦10号与对照相比减产,实收产量只有6 444.0 kg/hm2,较对照减产6.7%,这可能与该品种株高太高有关,并且是裸大麦,也影响了其产量。

3 结论与讨论

杂种优势在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中的研究已取得重大成功,而在小麦、大麦中的应用研究还相对滞后[6。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已获得大麦核质互作不育系,许如根等[7发现,大麦产量的杂种优势能够提高20%~30%。张新忠等[8以72个大麦杂交组合为材料,分析了不同性状间的杂种优势,结果发现穗下节间长、千粒重和穗长的显著优势组合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优势明显。该研究对7个大麦品种的综合性状表现研究,结果表明盐师麦9号是参试材料中产量最高的,实收产量达到9 970.5 kg/hm2,较对照增产44.3%,该品种为二棱杂交种,株高(88.2 cm)、千粒重 (48.7 g) 均较高,表明这2个性状优势明显。大麦杂交种相比常规种,同时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该品种产量三要素均比较协调,在江苏沿海地区啤酒大麦生产中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产量位于第3和4位均是杂交种,表明了杂种优势在提高大麦产量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与普通皮大麦相比,黑色裸大麦除含有丰富的β-葡聚糖外,还含有较多的原花青素。原花青素是类黄酮中的多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癌症、减缓衰老等多个功能[9。该研究产量第2位的是苏饲麦1号, 实收产量9 684.0 kg/hm2,较对照增产40.2%,该品种为黑色二棱裸大麦,穗数可以达到832.5万个/hm2,是其高产的主要原因,且该品种株高最低,仅有70.3 cm,表明该品种的抗倒伏能力强。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增强,裸大麦由于其优异的营养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10,苏饲麦1号在食用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盐师麦9号和苏饲麦1号产量相关性状表现优异,均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丰产性。推向市场应用之前,将对高产品种的黄花叶病抗性、白粉病抗性、耐盐碱性以及籽粒蛋白质、淀粉含量等籽粒品质进一步鉴定,同时研究这2个品种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为将来在江苏沿海地区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龚谨.我国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冲击及贸易政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20.

[2] 何梅洁,陈佳,杨金华,等.饲料大麦产量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21,34(8):1583-1588.

[3] 李赢,刘海翠,石晓旭,等.江苏裸大麦品种农艺及营养品质性状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22,20(9):3044-3052.

[4] 谭琳元.大麦进口对中国大麦产业的影响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20.

[5] 洪益,朱娟,于国琦,等.大麦籽粒大小的遗传多样性与稳定性评价[J].麦类作物学报,2022,42(1):68-80.

[6] 孙远东,朱昊华,吕超,等.大麦单株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稳定性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9,39(8):958-965.

[7] 许如根,吕超,祝丽,等.大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Ⅰ.F1杂种的离中亲优势和超优亲优势[J].作物学报,2004,30(7):668-674.

[8] 张新忠,吕亮杰,吕超,等.大麦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3,33(1):39-43.

[9] 张明生,杨力,张志奇,等.糯性黑色元麦的开发利用[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4(3):9-11.

[10] 李赢,刘海翠,韩笑,等.裸大麦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1,38(6):7-1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