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农民:职业认知与意愿形成
作者: 温保强 贺贝 陈逸燊
摘要 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深化使得农户拥有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同时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农户考虑将农业作为一种职业来选择和发展。因此,基于江西省区域619份农户调查数据与职业认知维度,建立Logit-ISM模型分析农户职业化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内在机理,并得出以下结论:①在农户的职业认知方面,职业认同感评价、规模经营风险感知、成功案例示范作用和相关政策了解程度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民的职业化意愿。此外,控制变量对农民职业化意愿也具有显著影响,家庭人均收入、农业收入占比和村交通呈正相关,村地势呈负相关。②逻辑层次结构上,农业收入占比和家庭人均收入通过职业认同感评价、成功案例示范作用和相关政策了解程度进一步影响规模经营风险感知,从而影响农民职业化意愿。村地势和交通是深层根源因素,农户的规模经营风险认知为表层因素。
关键词 职业农民;职业认知;多元有序Logit回归模型;ISM模型
中图分类号 F 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24-0239-07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4.05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Professional Farmers:the Dimensions of Occupational Cognition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Will—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619 Farmers in Jiangxi Province
WEN Bao-qiang,HE Bei,CHEN Yi-shen
(Guangzhou Urban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College,Guangzhou,Guangdong 510925)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deepening of market economy make farmers have more 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also have brought man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more and more farmers consider agriculture as a career to choose and develop. Therefore,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619 rural households in Jiangxi Province and the dimensions of occupational cognition,the Logit-ISM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ternal mechanism of farmers’ occupational willingness,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In the aspect of farmers’ occupational cognition,the evaluation of occupational identity,the perception of scale management risk,the demonstration of successful case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related policies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farmers’ professionalization willingness. In addition,the control variables also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willingness to professionalize,family income per capita,the proportion of agricultural income and village traffic is positive,village terrain is negative correlation.At the logical level,the proportion of agricultural income and per capita household income further affected the perception of scale management risk through the evaluation of occupational identity,the demonstration of successful case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relevant policies,thus affecting the willingness of farmers to professionalize. Village topography and traffic are the deep root factors,and farmers’ scale management risk perception is the surface factor.
Key words Occupational farmer;Occupational cognition;Multivariate ordinal Logit regression model;ISM model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深化使得农户面临了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同时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农户纷纷转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逐渐转向专业化和经营化的农业生产模式[1]。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户考虑将农业作为一种职业来选择和发展,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便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职业化已然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它不仅涉及个人的职业发展,还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农村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户的职业化意愿对其生计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新型职业农民制度作为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的制度环境,从中央到省级都有与之对应的制度安排和治理结构,这为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江西省作为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负有重要责任,须坚持粮食安全观,确保粮食安全主动权。水稻是江西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产业发展现状良好,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粮食的三成以上。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短板,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如市场上出现新稻比大米贵、产区比销区稻谷贵、国内大米比进口大米贵等产区粮“逆成本”现象,部分地区还存在放松粮食生产、忽视粮食流通的现象[3-4]。根据统计数据,2020—2022年江西省农村居民平均年收入虽呈现上升趋势,由22 552.12元上涨至23 401.41元,但整体收入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从农户的收入结构看,收入增加主要是由于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增加,而第一产业经营型收入却下降11.61%,由7 211.32元降至6 374.25元,说明农业生产收入偏低,农户的积极性急剧下滑。在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和老一代农户陆续退出农业领域的状态下,农地经营规模化和农民职业化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5]。
然而,农户的职业发展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个人的心理、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6-7]。其中,职业认知是农户职业化选择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农民对职业的认知、观念和期望。它不仅影响农户对于不同职业的态度和偏好,还对其职业决策和发展路径产生深远影响[8]。然而,当前关于农户职业化意愿的研究相对有限,且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户职业转移和就业问题,而忽略了从职业认知的角度分析农户职业化意愿形成机理。因此,该研究基于职业认知维度,以江西省农户为研究对象,全面了解农户职业化意愿的现状和特点,并揭示职业认知对于农户职业化意愿形成的影响机理,为农村劳动力政策的制定和农村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依据。
1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1.1 职业农民的概念界定
职业农民的研究领域在我国尚处于相对起步阶段,目前学术界对“职业农民”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职业农民”的概念最早出自美国人类学家埃里克·沃尔夫,指将农业生产视为一种职业的从业者[9]。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界定,即将经营农业作为职业的从业者,其收入主要来源于该职业,且具备一定生产经营技术和管理能力,其类型大致可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同时,也明确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和任务。而我国学者认为,职业农民必须具有专职务农、高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高收入和受社会尊重等特征,它还需要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现代理念的市场实体[10-11]。苟露峰等[12-14]从农户的社会角色转变、经营理念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研究发现,随着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职业农民队伍规模逐渐扩大,同时其经营理念也得到了改变,注重市场需求和效益。吴军等[15-16]也认为,职业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目标不仅仅是满足个人或家庭的消费需求,而是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效益化和市场化,最终实现报酬最大化。而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职业素质和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现代化进程。该研究所提到的职业农民是将农业生产作为自己的职业并拥有相当规模的农业经营者,且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经营。
现有文献中,关于职业农民的研究主要从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与发展、职业农民的培育与教育、职业农民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职业农民的创业决策与创新能力、职业农民的能力素质与培育模型、职业农民的政策支持与发展环境及农户意愿和动机等方面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而在农户成为职业农民的意愿和动机研究中,安海燕等[17-18]关注农户的经济状况与农业收益对职业农民意愿和动机的影响,并研究职业农民的农业收入水平、土地利用方式、市场机会等经济因素,探讨这些因素对职业农民的决策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张梦玲等[19-20]研究农业政策对职业农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包括农业补贴、农业保险、农田保护和农产品市场等;黄天弘等[21-22]还探讨农村人口流动对职业农民的影响,如农业劳动力流失、农村劳动力红利等。吴兆明等[23-24]关注教育和培训对职业农民的意愿和动机的影响,并分析了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农业技术培训、农民专业化培养等因素,探讨这些因素对职业农民选择和发展的影响。翁贞林等[25-26]探讨环境和社会价值观对职业农民意愿和动机的影响。例如,环境保护意识、农村社会文化价值观、农村社会认同等因素,可能会影响农民选择农业职业的意愿和动机。在讨论农民职业化意愿的影响因素方面虽有一些初步的工作,但仍面临许多挑战和未解决的问题。正如该研究基于职业认知视角下探究农民职业化选择的影响机理的方面仍然存在空白,需要更多研究人员和专家的投入,开展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探索,以填补现有的知识空缺。深入研究该领域不仅可以促进学术进步,还可以产生实际应用和社会影响,为该领域的发展带来新的突破和进展。此外,还需建立更全面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以得到更准确和可靠的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