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粮食安全观视角下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相关分析
作者: 殷三 林丽华 马卉 李浩摘要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粮食安全取得历史性成就。但我国粮食安全也面临新挑战、新问题,需要全面贯彻落实新粮食安全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从政治、科技、人才、产业、法律、文化和生态等方面,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从而为农业强国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粮食安全;新粮食安全观;农业科技;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F 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24-0256-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4.05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of Food Security in an All-round Wa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Food Security Concept
YIN San1,LIN Li-hua2,MA Hui3 et al
(1.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Press and Publishing,Hefei,Anhui 230601;2.Party School,Working Committee of Direct Government Offices of Anhui Province,Hefei,Anhui 230091;3.Rice Research Institute,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efei,Anhui 230031)
Abstract Food security is a national priority.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has always taken food security as a top priority in governance and put forward a new food security concept of ensuring basic self-sufficiency in grains and absolute food security.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China has made historic achievements in food security.However,China’s food security is also facing new challenges and problems.We need to fully implement the new concept of food security,thoroughly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storing grain in the ground and storing grain in technology,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ood security in all aspects of politics,science and technology,human resources,industry,law,culture and ecology,so a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an agricultural power and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Key words Food security;New food security concept;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为新时代牢牢端稳“中国饭碗”、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奠定了思想基础、指明了战略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保障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连年丰收,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6.5亿t,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6.1 kg[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在我国粮食安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世情、国情、农情的深刻变化,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新问题:水土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堪重负,如耕地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衡进一步加剧,水土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种粮效益整体下滑,粮食生产成本增加,粮食生产利润空间进一步变小,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降低,导致国内外粮价倒挂,粮食国际竞争力不足,易受国外粮食进口冲击;粮食供需区域格局失衡,粮食生产重心持续向东北三省转移,“北粮南运”格局进一步强化,主产区省份特别是北方省份的粮食供给压力剧增,粮食净调出省区由2003年的13个降为5个(河南、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安徽);“两个市场”供给体系建设存在不足,农业对外投资、合作的全球布局力度有待加强,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企业集团,应对国际市场风险的保障能力建设滞后[3-5]。
面对新挑战新问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党对粮食安全事业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落实新粮食安全观,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夯实粮食安全的政治、科技、人才、法律、文化、生态根基,全方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 夯实粮食安全的政治根基
要更加自觉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刻认识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粮食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要求,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是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坚持”是做好新时代粮食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始终把握好“六个坚持”,夯实粮食安全的政治根基。
1.1 坚持人民至上
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始终牢记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中国最大的民生、是中国最大的国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最直接、最根本的体现。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顺应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潮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的新需求。
1.2 坚持自信自立
坚持自信自立,就是要从世情国情农情出发,实现粮食安全事业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粮食安全新战略,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独立自主精神已融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独立自主、自信自立,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原则。要聚焦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不断提高防范和化解粮食安全领域风险挑战的能力和水平。
1.3 坚持守正创新
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扛稳粮食安全重大责任,以创新突破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守正创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守正是创新的根基,创新是守正的动力。守正就是要守初心、担使命,保持坚强动力,才能不迷航、不犯错,才能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创新就是要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保障粮食安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不能走固步自封、闭关锁国的“歪路”,不能走全盘西化、依赖进口的“邪路”,更不能走竭泽而渔、透支环境的“死路”,而要坚持走科技支撑、绿色发展的“新路”,不断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1.4 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粮食稳产增产,不断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问题是实践的起点,坚持问题导向,要从整体国家安全观出发,全方位审视粮食产供销储等方面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系统研究问题和挑战,创新理念、思路、办法、体制,构建坚强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特别要紧紧抓住“耕地”这一粮食生产的“牛鼻子”问题,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小田改大田”,提高土地利用和粮食生产综合效率。
1.5 坚持系统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从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的全局出发,统筹加强粮食生产、储备、运输、加工、流通、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推动粮食安全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农业是个有机整体,保障粮食安全也涉及诸多方面。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根据我国当时农村的现状和科学技术现状,亲自将农业增产的技术措施概括为“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坚持系统观念,要把握好粮食安全事业中整体和部分、国内和国际、全国和地方、宏观和微观、当前和长远等各方面的关系,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推进粮食安全事业的改革发展。打造创新力更强、附加值更高、保障力更足的粮食产业链,完善粮食储备模式,确保粮食安全有保障。
1.6 坚持胸怀天下
坚持胸怀天下,就是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最高社会理想、价值追求和逻辑起点。坚持胸怀天下,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推动世界粮食安全稳定中彰显大国责任担当。尤其要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努力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如在非洲国家积极开展节水抗旱水稻示范推广,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大豆生产合作,既为当地农业发展作出中国贡献,也可有效增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正如2019年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中指出的,“努力构建粮食对外开放新格局,与世界各国一道,加强合作,共同发展”[6]。
2 夯实粮食安全的科技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确保我国粮食安全,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优势,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不断突破核心技术,以大食物观为引领,加强原始创新,以农业科技的高质量发展,夯实粮食安全的科技根基。
2.1 加强种源攻关,从源头确保粮食安全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种源自主可控关乎国家核心利益,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种业作为粮食之本、农业之基,是保障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的根本所在[7]。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保存总量靠前(居世界第2),但精准鉴定不足。同时农作物种质资源同质化严重,优异种源创制上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一些高端蔬菜、大型牲畜等种源,对进口依赖程度较高[8]。需要进一步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及精准鉴定,尽快突破“卡脖子”种源,保障种源自主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