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西部地区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现状和路径
作者: 张继芳 孙军 张禹石 王煦 邓楚涵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我国西部地区城乡发展的差异化矛盾为研究对象,通过介绍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厘清了西部农村产业布局不足、乡村人才质量水平不高、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城乡文化融合存在差距等现状和问题。通过对问题成因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推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拓宽乡村人才培育方式、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协同推进城乡文化融合的新策略,以促进资源的互通共享,最终推动城乡共同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 F 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24-0266-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4.05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ory,Current Situation, and Path of Promoting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Western Reg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ZHANG Ji-fang1,SUN Jun1,ZHANG Yu-shi2 et al
(1. School of Management, 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Dalian,Liaoning 116034;2. School of Marxism, China Criminal Police University, Shenyang,Liaoning 110854)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differentiated contradictions in urban-rural development in western China. By introducing the relevant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t clarif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industrial layout, low quality of rural talents, low level of public services, and gaps in urban-rural cultural integration in western rural areas.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 new strategi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promot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in rural areas, broaden rural talent cultivation methods, improve basic public servi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synergistically promote cultural integr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order to promote resource sharing and ultimately promote shared development betweenurban and rural area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Western region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而在我国城市得到快速、充分发展的同时,由于历史条件及多种制约因素的存在,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发展差异性拉大,农村地区的建设缓慢、经济滞后,农业生产基础不稳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居民收入偏低等矛盾逐渐显现。城乡差距的加大,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一号文件,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要改变极少数落后地区农村相对落后的面貌,推进农民、农村的一体化共同富裕,不能仅在农村内部寻求发展动力,还要从城乡关系视角探索城乡互动影响的农村发展路径。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是在城乡平等发展的基础上以加强城乡内在联系为根本,重点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由此出发,笔者通过介绍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分析了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现状及问题内因,提出了对应性的路径策略,进一步阐明了西部地区处理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的努力方向。
1 城乡融合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厘清城乡融合、城乡融合发展等相关概念,有利于更加精准地理解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化的含义,更加科学合理地综合运用各种社会治理方式,明确其内涵,避免概念模糊混乱而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案,更好地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深刻的理论基础和概念阐述。
1.1 城乡融合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与外延
作为两种不同的属性,城乡融合是一种过程性属性,而城乡融合发展则有着状态性和过程性两种属性。从一种动态的“城乡生命共同体”的形成到一种更为长期的阶段性提升的动态过程,“发展”二字从根本上说,即意味着始终以人为本、止于至善。
1.1.1 城乡融合。
所谓融合,即2个或2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物质或事物连接为一体的过程。城乡融合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城乡融合可以被定义为城市和乡村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在发挥各自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城乡之间物质、资金、信息的交流,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优化配置,实现城市与农村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这一过程由制度变革、技术进步、需求增长、文化创新等共同引致,形成城乡之间良性发展态势。 城乡融合意味着城市和乡村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平等的地位,二者只是功能不同,而无地位差别。城乡融合表现为城市和乡村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共同繁荣、在社会发展方面的共享、在生态发展方面的共存等。
1.1.2 城乡融合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重要议题。城乡融合发展既是一种“融合”的状态,也是一种“发展”的过程,发展是目的,融合是发展的手段。城乡融合发展是以畅通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拓宽乡村人才培育方式,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城乡文化融合等为重点,由这一概念展开,城乡产业融合对促进人口流动、打破市场壁垒、助力乡村产业等有重要作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拓宽乡村人才培育方式对提升乡村发展有引领作用,是城乡融合的重要手段;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乡村农民直接享受发展成果带来的便利,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城乡文化融合能够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撑,是城乡文化融合的重要支撑。概言之,城乡融合发展旨在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1.2 城乡融合发展相关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等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内在联系、有机统一。
1.2.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乡关系问题,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关于城乡关系、城乡融合的重要论述可以分为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城市和农村如何融合两个方面。首先,重塑了城乡、工农平等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从国情出发,“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1]。这说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越来越重视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问题,将乡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城乡发展不平衡,这说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乡发展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因此要坚持推进以城乡融合发展促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理论和现实基础。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和我国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演变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做出了调整,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优先发展工业化目标和重工业战略。与城市相比,农村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合作社。城市生产方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乡村生产方式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一优势推动了城市的工业化发展,形成了城市先于农村发展的局面。这段时期内,工业化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为乡村建设后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并采取了相应措施以推动城乡生产力的发展。在这段时期内,农业在工业技术的反哺下得到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解放了更多劳动力,同时农民可以进城务工也促进了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彰显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成就。在城市中,各类工业体系得到了发展,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城市中的生产效率也在不断提高,但农村发展相对落后、生产效率较低制约整体发展,因此在此背景下,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工业带动农业,使城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变化。
1.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为共同富裕做出不懈努力。毛泽东指出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2]。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3],并提出了“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理念[3]。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扬了“先富带动后富”的共同富裕思想,丰富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4]。胡锦涛同志基于新的历史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了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5]。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习近平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6]”在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