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作者: 刘媛摘要 乡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精神之源,乡村文化振兴是促进乡村文化繁荣、推动乡村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涉农高职院校要平衡办学定位,加强内涵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涉农高职院校要面向农村,培养文化人才,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涉农高职院校要创新所属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建设模式,以发挥高职院校文化阵地的作用。
关键词 涉农高职院校;乡村文化建设;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2-0251-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2.061
A Probe into the Path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elated to Agriculture—Taking Hunan Polytechnic of Environment and Biology as an Example
LIU Yuan
(Hunan Polytechnic of Environment and Biology,Hengyang,Hunan 421005)
Abstract Rural culture is the source of rural social spirit, and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is a powerful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rural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ser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alance the orientation of running schools, strengthe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face the countryside, train backbone cultural talents, and provide talent support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innovate the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library serving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so a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cultural posi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Path exploration
基金项目 2021年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2021B(I)008]。
作者简介 刘媛(1979—),女,湖南衡阳人,副研究员,从事高职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2-22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要求,也是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还存在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受乡土人才外流和物质利益至上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乡村村民文化意识淡薄,乡村文化日渐衰败,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制约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1]。教育兴则文化兴,教育强则文化强。如何加快直接服务于乡村社会的涉农高职教育发展并提高其服务于乡村文化建设的水平,是当前摆在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涉农高职教育在促进乡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建设和谐乡村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如服务乡村文化建设“意愿薄弱、能力有限,对乡村文化振兴贡献不多”等现实问题[2]。因此分析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并探索解决途径,对涉农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对高职教育自身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1 当前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乡村文化观念落后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进入
广大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他们与外界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他们的思想,限制了他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文化素质偏低的现实不仅会影响农民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也会成为他们接受外界新鲜事物的障碍。如受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许多农民至今还停留在职业教育“不是正统教育”的观念。他们中即使有人把孩子送入职业院校也是无奈之举;甚至有人宁可将孩子送出去打工,也不想让他们在职业院校学习以寻求进一步发展。落后的观点必将影响职业教育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影响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成效[3]。
1.2 部分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乡村面向偏位、定位不准
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优先的背景影响下,部分涉农高职院校转而面向城市培养人才并追捧“短、平、快”有经济效益的办学思路,导致涉农院校办学“离农”倾向明显;部分院校不注重农业专业是否契合区域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个别院校甚至出现了农业专业设而不建、专业课程设而不教的形式主义现象;部分院校偏重于人的“经济建设”的能力培养,忽略“文化建设”的能力培养。因此在涉农高职教育中存在教师队伍本身缺乏乡村知识、专业设置缺乏乡村特点、课程内容缺乏乡村技能、文化教育缺乏乡村内涵、人才培养缺乏乡村情怀,导致涉农高职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中面临着严重的“去乡村化”现象。虽然涉农高职院校均提出“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的宏观性目标,但培养“什么样的乡土专业人才”“如何培养乡土专业人才”的问题却并未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因此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面向偏位、定位不准,使得高职教育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中处在能力不强、效果欠佳的窘境中[4]。
1.3 乡村对本土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不够
在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光环之下,很多农民向往城市的文化生活,对于原生态的乡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脱贫致富被当地政府当作头等大事并引起高度重视,而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却未被纳入大多数地方政府议事范畴。从事农村工作的干部对农村文化需求缺乏详细调查,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艰巨性缺乏足够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目前仍停留在形式上的会议、讲话、口号中,政府开展文化建设过程中未与农民群众进行有效互动。
目前来看,广大农村地区除了在家看电视,文化生活的组织基本上无安排、无行动、无声音。广大农民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仍旧突出。电影等文化产业在农村日渐萧条,很多电影的放映内容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情感需求或者陈旧乏味。综上所述,由于过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略农村的文化建设,相当多的农民在观念和思想意识落后,长此以往必将难以提高农民素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将受到制约[5]。
2 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任重而道远。既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涉农高职院校更新观念,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同时又需要广大农民群众踊跃参加。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构建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新格局。
2.1 涉农高职院校应平衡办学定位,优化农业专业布局
①涉农高职院校以“农”起家,在办学过程中应根据区域乡村产业发展特色和乡村文化振兴的要求,适时增设具有区域乡村特色的专业,尤其是加强乡村特色产业技能传承、民间表演艺术等相关专业的建设,形成对乡村文化的人才与技术支持。②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涉农高职院校必须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绿色农业转型的趋势。如随着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强,绿色食品备受推崇,高职院校可开设生态农业相关专业,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培养人才。随着城市居民到农村休闲、度假、观光趋势增强,涉农院校可增设相关专业,为农业休闲旅游、农业生态观光培养服务管理人才。涉农高职院校在此过程中还可协助乡村深入挖掘、巧妙利用、合理开发,将此类特色农业生产进行进一步产业化升级,将乡村文化转化成现实生产力。③涉农高职教育不仅是对学生农业技术的教育,更包含农业技术在内的农业科技、法律道德和乡土文化的全面教育。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融入乡村文化、凸显文化特色,要有意识地将乡村文化传统渗透到培养学生的全过程中,获得乡村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内化。
2.2 涉农高职院校为乡村建设培养文化人才
①师资队伍建设是涉农高职教育为乡村培养文化人才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应坚持“请进来、送出去”的策略将当地的优秀民间艺人、技术大师请进校园内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将学校骨干教师送到文化培训基地提高其文化素养。②涉农高职院校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以试点的方式探索“专业+产业”“学院+区域”的文化人才培养方式,也就是说将农业专业的细化方向和乡村文化产业结合起来。或者涉农高职院校与本地域的乡村文化产业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而后采取“双师制”的方法来实现文化人才培养。如“森林康养+旅游开发”“园林设计+文创开发”,让涉农院校的文化人才培养更加贴近乡村未来发展方向。③高职院校开展文化“三下乡”是服务“三农”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涉农高职文化服务能力的重要渠道,能潜移默化增强村民的文化素质、价值认可、文化观念,为乡村文化建设添砖加瓦[6]。2021年7月,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生态宜居学院开展“不负鎏金岁月、展示青春风采”的“文化三下乡”实践活动。在衡阳县太原镇东湖寺村同学们兵分两路,一路为当地学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一路在当地村委帮助下开始了党史知识宣讲、乡村文化振兴的调研与宣传并开展“防溺水”宣传活动。最后同学们和当地农村文艺队伍共同举办了一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活动。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三下乡”活动,他们真正体验到乡村的生活,了解到村民对文化迫切需求,他们愿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社会服务能力和意识,为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2.3 创新高职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模式
乡村文明是美丽乡村的灵魂。高职院校作为文化教育和精神价值引领的重要阵地,高职图书馆有义务、有责任通过拓展服务体系,打造广大农民的精神家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高职图书馆服务于乡村文化的方向主要包括高职图书馆自身发展、帮助乡村图书馆发展、高职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等。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发挥好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确保农村“文化口粮”的有效供给。①高职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数字资源,收集大量关于高职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相关文献,了解前沿理论及最新发展状况,为实现高职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建设奠定基础。②高职图书馆要重视各乡村现有文化底蕴培育,整合县、乡、村图书馆资源,注重各级图书管理员的专业素质提升,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并帮助各级图书馆不断增强和丰富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水平。③高职图书馆应针对不同乡村的文化特色,分别为他们制定合理有序的文化振兴规划,从而建立以高职图书馆为主导的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管理体系,构建高职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平台[7]。
图书馆是培养文化人才的地方,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积极发挥其图书馆的文化引领作用,使其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知识中心、学习中心、交流中心、服务中心和文化中心[8]。
3 结语
美丽乡村离不开和谐的人文环境。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全面实现小康的重大举措[9]。广大农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能否顺利完成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关键因素是农民文化素质能否提高。涉农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为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服务,为广大农民服务,以促进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最核心的人才因素[10]。
参考文献
[1] 魏俊桃.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5(4):75-78.
[2] 何博.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6):268-271,275.
[3] 陈寒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J].中阿科技论坛,2021(5):10-12.
[4] 丁辉.现阶段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4):43-45.
[5] 马俊哲,王怡宁,武忠池,等.北京郊区农村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7,31(3):48-56.
[6] 刘娜,及风云,郭慧娟,等.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19):14-15.
[7] 戴碧兰.高职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思路[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3(3):12-14,23.
[8] 薛晓阳.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政策隔离及问题:以农村教育的文化责任和乡村义务为起点[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9(2):52-59.
[9] 王昱,黄恒荣,许金友.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1(13):116-117.
[10] 罗玉英.乡村振兴实施中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农业,2020(6):1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