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农村人力资源有效开发与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陈丽 林静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农村人力资源有效开发与培养路径研究0

摘要 农村人力资源有效开发与培养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它有利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壮大农村人才队伍。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培养仍存在农村人力资源外流、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且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民自身发展能力的提升及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当前条件下,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尤其是从建立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完善农村优质人力资源引进体系、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等方面入手进行解决,最大限度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F 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2-0260-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2.064

Research on Effective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ion Path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HEN Li, LIN J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Zhejiang  316000)

Abstract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 is the key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hich is conducive to accelerating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promoting the adjustment of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trengthening the rural talent team.At present,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ion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such as outflow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 low cultural quality and unreasonable structure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which seriously restrict the improvement of farmers own development abilit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rural revitaliza tion.Therefore, under the current conditions,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especially from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mechanism, improve the rural high-quality human resources introduction system, increase rural education investment and other aspects to solve,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o the maximum extent.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human resources;Development and cultivation;Path

作者简介 陈丽(1999—),女,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农村发展。

收稿日期 2022-03-2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必须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其中最首要的就是人才振兴,人才是乡村振兴最稀缺的资源,也是最关键的因素。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自提出之日起就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具体部署,是指导各地区各部门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表决通过,为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法治保障;2022年2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在乡村振兴伟大征途中必须多措并举,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笔者通过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培养的要求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以此更好地建设和振兴乡村。

1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人力资源

1.1 农村人力资源的内涵

农村人力资源是指在农村区域内能够从事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人数的总和,主要包括劳动力质量和数量两个内容。质量反映了劳动力从事生产活动的能力和水平,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技能水平4个方面[1];数量是指能够运用智力、体力、技能等要素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人口数量。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在分析农村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等因素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村人口生育、医疗保健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资,努力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发挥农村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农村人力资源培养是指在一系列政策体系的支持下,通过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形式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知识与技能,使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逐步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步伐,促进农村人力资源价值的实现。

1.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关系

1.2.1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如何高效转化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不经过任何技能培训,劳动技能就难以匹配市场需求,即使从事其他行业也往往以体力劳动为主,经济收入依旧受限。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第二、三产业人力资源不足的现实问题。

1.2.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保证。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高素质劳动力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可以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传统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衍生出新的产业形态[3],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强大推动力量。

1.2.3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壮大农村人才队伍的必要条件。

由于农村内部人才大量流出和外部人才难以引进,致使农村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匮乏,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吸引优质人力资源来到农村,相关专业人才能为农村发展建设作出积极贡献。通过不断壮大农村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人力保障。

2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1 农村人力资源外流,难以吸引优质人力资源

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9 251万,比上年增加691万,增长2.4%,增速比上年加快4.2百分点(图1)。由于农村资源不足,收入水平低下,近年来农村青壮年人力资源纷纷涌向城市务工,致使农村人力资源不断减少,难以满足农村自身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薪酬待遇低、城乡差距明显等原因,难以吸引大学毕业生、技术人才前来就业,致使农村优质人力资源极其匮乏。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是导致农村人才稀缺和劳动力流失的根本原因。一些大学生村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农村,希望用自己所学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带领农民走上致富道路,但他们获取的收入与付出却不成正比,时间一长,也会因生活所迫和缺乏动力而不得不选择离开。由此可见,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无法制定优越的人才奖励政策,难以吸引有志之士投身乡村振兴队伍。

2.2 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从技能结构来看,虽然农村人力资源基数大,但真正掌握实用技术的优质人力资源只占1.5%,无法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导致1/3的农村人力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利用而被闲置,相反技能型、知识型人力资源却十分稀缺,造成农村人力资源呈现剩余与稀缺并存的局面。从性别和年龄结构来看,虽然2020年农村人口数量为50 979万,但超过50%的农村青壮年劳动选择去城市务工,留在农村的大多为妇女、老人和儿童,农村人力资源呈现女性化、老龄化倾向,他们文化程度偏低、体力不足,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大影响了农村产业发展。从产业结构来看,2020年我国第一产业产值77 754.1亿元,第二产业产值384 255.3亿元,第三产业产值553 679.8亿元,第一产业产值排名末尾,但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数量却远远超过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数量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同时从第一产业结构构成来看,种植业占比52.1%,而林业、牧业和渔业占比分别为4.3%、29.3%和9.3%,可以看出人力资源都集中在种植业,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源多元化发展。

2.3 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教育机制尚未健全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中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的6类人群分别占比3.4%、32.3%、51.3%、11.2%、1.6%、0.2%,以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严重反映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现状。首先,与城市相比,农村在教学设备、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仅靠农村自身力量发展农村教育,培养高技术、高素质人才不现实。其次,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导致农村居民思想观念的落后,农村居民对待教育的思想观念存在偏差,导致农村63%的学生上学困难、提早辍学,只能选择进城打工。最后,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教育经费投入受限。农村受教育人口占全国受教育人口的58%,而农村教育经费仅占全国教育经费的5%,受教育人口与教育经费投入不成正比,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教育发展。

当前在农村教育中,教师和父母总会灌输“好好学习,才能走出农村,才会有出息”的思想观念,导致超过80%的农村大学生都不愿回到农村发展。而且目前我国中小学阶段几乎没有涉农教育,小学阶段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乡土文化宣传、农业知识教育,导致学生对乡村未形成全面的认识;高中阶段没有做到合理分流,未能给农村培养输送大量高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大学阶段涉农专业培养方面存在缺陷,既缺乏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理论知识,又缺乏实践经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