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作者: 陈晨 曹际娟 于基成 刘程惠 姜爱丽

食品安全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0

摘要 为加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发挥食品安全学课程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育人育才功能,首先,结合课程特点,确立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三重课程教学目标;其次,从课程专业知识内容和框架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形成了课程思政教育知识图谱;再次,采用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和线上教学等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并行的讲解和传授;最后,确定了新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从而达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为其他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食品安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2-0264-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2.065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Food Safety

CHEN Chen,CAO Ji-juan,YU Ji-cheng et al

(College of Life Science,Dalian Minzu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600)

Abstrac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of the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and give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knowledge teaching and value guidance of food safety courses.Firstly,three teaching goal of knowledge teaching,ability training and value guidance were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course characteristics.Secondly,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map were formed through explo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depth from the curriculum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ontent and framework.Thirdly,the diversified blended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case teaching,flipped classrooms,on-line teaching were used to achieve the parallel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Fourthly,new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odels were establishment.Finally,the course achieves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and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other courses.

Key words Food safe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Teaching practice;Teaching method

基金项目 辽宁省食品科学与工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大连民族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实践项目(YB2021070,ZB202101);大连民族大学一流本科课程(YLKC21009)。

作者简介 陈晨(1986—),女,吉林辉南人,副教授,博士,从事采后生物学研究。通信作者,教授,博士,从事采后生物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3-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教育部于2020年5月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高校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其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全面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因此,如何根据课程所属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课程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进一步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事物发展规律,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前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探索的重点方向。作为一种全新改革化的教育观、课程观和知识观,课程思政要求人们重新审视各学科的课程建设[1-2]。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发挥育人职能,围绕食品相关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福建农林大学梁鹏等[3]围绕食品工艺学的课程目标,将隐形思政元素与食品工艺学显性课程内容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学,实现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的同向同行;南昌大学以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课程知识内容为基础,开展了以工匠精神为内涵的课程思政的设计及实践[4];浙江工业大学通过修订教学大纲、梳理知识点、建设在线教学资源等手段,围绕课程专业点深入挖掘提炼出多方面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5]。大连民族大学是国家唯一设在东北和沿海开放地区、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6],学校采取科研立项支持、教师能力提升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建设工作。自2004年和2008年分别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来,笔者所在课程教学团队坚持“立德树人”的思政原则,不断改革创新,前期对食品营养学、食品标准与法规等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7]。该研究以食品安全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了融入“思政教育”的改革探索,以期更好地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食品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1 食品安全学课程简介及特色

食品安全学是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类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以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保护民众饮食安全的科学,是食品科学专业教学体系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的研究对象是食物和人,即研究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在理论层面全面、系统地介绍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类健康的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性质作用、含量、水平、预防措施,以及食品在生产、加工和贮运等过程中的监督管理方法,是食品工业相关从业者必备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既是全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是关系和谐稳定的重大政治问题。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8],是食品工业相关从业者的基本要务,较高的专业能力和道德水准是食品产业相关从业者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因此相较于其他课程,食品安全学课程内容具有影响民生、关乎发展质量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其课程思政教育具有较强的迫切性;同时食品安全问题具有较强的社会关注度,在课程思政的教育过程中,结合身边或新闻中的食品安全案例,分析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影响,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比其他课程更易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通过思政元素的情感共情,能有效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和正义感,提升学生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对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参与度也有一定的正面意义[9]。

2 改革与探索

笔者在前期的课程改革中,尝试在教学中引入法治和德育内容,依托具体的案例教学讲解食品安全污染事件所涉及的违法事实以及法律对应的处罚条款,借助情感冲击力强、触目惊心的数据、图片和网络视频等资料内容辅助讲解违法违信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对社会大众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和诚信意识,初步形成了课程思政的雏形[10]。该研究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了融入“思政教育”的改革探索,以期形成从碎片化到系统化的课程思政体系,实现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课程目标,发挥课程思政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专业基础和思想基础。

2.1 提高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和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责任意识和专业素养,还应具备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创新意识[11-12]。受学习经历和学科特点所限,理工科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是教学水平的短板。为此,该课程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党支部组织生活、学习强国APP和党史学习活动等途径加强学习,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提高认识和把握事物存在发展的普遍规律与本质特性的能力,坚定自身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做到欲正人先正己;通过参加思政学术会议、现场教学观摩和教学竞赛等活动,主动与思想政治课的专业教师建立联系,学习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和整合能力,掌握课程思政实践的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学能力提升活动,授课教师做到了“明道、信道,可传道”,实现教师团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及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图1)。

2.2 课程教学目标的优化 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提供方向,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基础[13]。按照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从课程思政广度和深度上探索,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特色,对食品安全学课程目标和教学设计进行了优化补充调整,从知识、能力和价值三层次出发,制定出该课程多维度教学目标(图2),在教学中融入价值引领的要素是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价值塑造成为该课程施教的一项重要初衷和使命。

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将各部分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和分解,针对支撑不同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以绪论部分为例(表1),根据教学内容与其支撑课程目标关联程度,将教学内容及对应的教学要求分为两部分,对于需要理解记忆的概念性知识点采取课堂讲授方法进行,而针对涉及品行塑造的内容,则通过案例教学和讨论教学并行的方式开展,实现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的有机统一。

2.3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设计

思政元素及其映射点和载体的挖掘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石,根据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目标和专业知识内容,主要围绕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诚信守法意识、树立职业理想和道德5个方面内容,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角度进行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与融合,确立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重点,形成了课程特有的结构化思政知识脉络(表2)。

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过程,就是重构课程的过程[11]。以挖掘的课程思政映射和融入点为抓手,按照前期重构形成的教学方案,得以在授课过程中进行高契合度的隐性嵌入式教学。如讲授绪论部分时,通过讲解国内外的食品安全案例,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食品工业取得的长足进步,感受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得到保障带来的自豪感,既向学生传输食品安全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也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关注党情民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内容教学时,通过讲解目前一些非洲国家因粮食短缺而被迫种植转基因水稻的事例,将学生的思路引导至我国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等内容,一方面通过袁隆平院士怀揣梦想、躬身科研的先进事迹向学生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从讲述我国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各项措施,实现中国人已将自己饭碗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入手,增强学生对党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同时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引导学生认清转基因食品的优势和潜在危害并存的客观事实,不能盲目推崇或一味排斥,呼吁学生正视食品安全问题,鼓励学生正确运用先进技术为人类社会造福,培养学生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解决和看待问题能力。经过深度挖掘和科学的梳理布局,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隐匿于课程教学中,形成课程思政要点,为后续教学提供素材基础[1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