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吴亚榕 刘阳 唐家豪 田甜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农业人才的支撑,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关键。剖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存在的培育政策不完善,全育体系尚未形成;培育模式和培育对象单一;培育内容与实际需求匹配度低的现实困境,系统提出优化路径,通过完善培育政策,优化培育体系;创新培育模式,科学选择培育对象;拓展培育内容,厚植“三农”情怀对当前的培育体系进行优化,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2-0274-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2.067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Path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 Cultivation System under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U Ya-rong1,LIU Yang2,TANG Jia-hao3 et al

(1. Zhongk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cubation Park,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Guangzhou,Guangdong 510225;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Guangzhou,Guangdong 510225;3. School of Management,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Guangzhou,Guangdong 510225)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upport of agricultural talents.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alent system of rural revitalization,and the cultivation of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farm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ivation policy of the new professional farmer cultivation system,and the whole cultivation system has not been formed;single cultivation mode and cultivation object;for the realistic dilemma of low matching degree between the cultivation content and the actual demand,the optimization path is systematically proposed,and the cultivation system is optimized by improving the cultivation policy;innovating cultivation mode and scientifically selecting cultivation object;expanding the cultivation content,strengthening the “three rural” feelings to optimize the current cultivation system,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New professional farmers;Cultivating system

基金项目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GD17XGL47)。

作者简介 吴亚榕(1982—),女,湖南常德人,副研究员,硕士,从事农业大数据处理、农业工程、农业计算机应用研究。通信作者,副教授,硕士,从事乡村规划设计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1-14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农要持续发展既要能够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就业,也要注重挖掘和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本地人才。2021年颁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就提出要加快制度建设,深化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机制。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懂科学技术、爱农业农村、善经营管理的人才队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早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之后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均给出了鼓励发展的指示,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要面向农民的创业就业需求,以涉农高校为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发展力度。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如何培育和输出高质量的农民成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深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所在[1]。

国家统计局在2019年对全国1 103个村进行调研发现,52.3%的受访农民表示,人才是乡村振兴最关键的因素和最急需的资源。而截至2020年,我国的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85亿,青壮年农村劳动人口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持续向非农领域集中,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趋势显现,农业人才的缺失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能够让人才回流,从根源上解决乡村振兴人才匮乏的问题,因此急需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创新路径等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发现,现有研究从产业、组织、专业化等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出了制度建设、财政扶持、产业支持、组织系统化等方面的政策建议[2-5]。国内各省份各地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了校村合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区域协作等具有代表性的培训模式[6-9]。也有学者从现有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出发,研究和讨论培训路径的优化[10-12]。总体来看,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理论分析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缺乏对多种培育模式的比较研究下,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发展困境的梳理等问题。该研究将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着重分析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困境,进一步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优化路径。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现实困境

农业部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已经达到了2 000万人,在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参与培训的农民人数已形成一定规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还需要大批具备高素质的职业农民为这一进程提供人才支撑,现有的2 000万新型职业农民也需要继续接受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然而目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还存在诸多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

1.1 培育政策不完善,全育体系尚未形成

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以来,多年间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发展。通过整理现行政策以及培育的效果发现,当前的培育政策缺乏规范性、针对性强的条款,政策的执行效果达不到要求。地方促进政策中对职业农民培育的准入门槛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从长期发展角度来看,模糊的准入制度不利于全育体系的形成。政策的精准度也会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效,进而影响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经营。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全育体系也还未形成,培育过程还存在碎片化、要素间协同性缺失等问题,碎片化主要体现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全周期培育内容设计不足,现有的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习得专业技能以及提升综合能力上,忽视了职前和职后的培育环节,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培育体系闭环。要素间协同性不足主要体现在各类培育主体,如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农业社会化组织之间缺乏联系性,各行其是,进而出现培育课程标准不一、课程内容重复导致的课程资源浪费、教学效率较低等问题。

1.2 培育模式和培育对象单一

许多专家学者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和定义,但是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在培育对象的选择中,人们往往将需要进行培训的农民狭隘的定义为与市民相对的一种身份,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范围缩小到在农村的劳动力和返乡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群体。而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退伍军人等群体选择回到农村就业创业,当前的培育大多忽视了这类志愿服务“三农”的人员参与职业农民培训的需求和必要性。对狭义新型职业农民的集中培育,造成了培育对象受教育内容的趋同性明显,不利于多元化农业人才的培养,对广义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分级分类的培育才能建立起立体化的人才支持体系。在培育模式上,近年间各个地区各类培育机构根据发展实际结合理论知识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多种培育模式,但是主要还是以课堂教授为主,缺少实践环节,农民作为接受培育的主体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不高。受到自身知识水平的影响,线上教学等网络教学模式得不到推广和普及。再者,职业农民接受培育的程度会受到生产时间、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单一的授课模式会影响职业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因此需要探索更多融合了课堂教授、分类指导、实操实训、观摩学习等内容的培训模式。

1.3 培育内容与实际需求匹配度低

参与和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机构和部门数量众多,但是各主体间沟通合作的协调机制并不完善,存在要素间协同性不足的缺陷,进而出现培训内容重复度高,培育内容与实际需求匹配度低等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中缺少创新创业以及高层次培训内容,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脱节。而培训教师多来自高校以及科研院所,自身缺乏实际的农业生产经营经验,反映在授课过程中会出现理论内容占比过高,缺乏田间地头的实际指导的问题,脱离了职业农民对培训的实际需求。由于缺乏全体系的指导,会出现农民在经过培训后生产的农产品得不到好的市场表现,销售价格偏低的情况,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削弱了职业农民参与培育的积极性。在对培育内容的解读上,培育主体着重于农业技术、种植技能的传授,对国家提出的培育要求的解读不够深入,没有真正的“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缺乏对职业情怀和爱农意识的培育和引导。培育的内容工具化特征明显,缺少育人理念,不利于提升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也不利于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

2 优化路径

针对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现实困境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要求,需要完善和优化当前的培训模式和体系。

2.1 完善培育政策,优化培育体系

要形成闭环的新型职业农民全育体系,实现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完善培育政策,优化培育体系是前提。从培育政策上首先要规定培育的课程体系,完善培育的管理措施,明确培育的准入制度,确定培训机构作为培育主体的责任义务。完善政策细则后,各地政府应根据自身实际进一步制定具有地方特色培育制度,强化政策的执行效果。在准入制度的完善上,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加强培训后的考核,颁发资格证书进行职业农民的认定。一方面能够提升职业农民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资格认定能够提高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可程度。在培育体系的完善上,要科学布局,形成结构完整,具有梯次,内外协同,层次明晰的培育体系。除了宏观的培育内容还要注重从微观上做终身学习、爱岗爱农理念的引导,强化农民在职业萌芽期的教育,帮助做好职业生涯的整体规划,建立纵向的低、中、高3级进阶路径,形成横向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模式,帮助职业农民打通成长渠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