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平原乡村广场布局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王梦杰 刘申 黄向球

豫北平原乡村广场布局及其优化策略研究0

摘要 乡村广场在豫北平原地区的公共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促进邻里交往、丰富村民日常生活、创新基层治理的途径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梳理现有的有关乡村广场的规范、标准,发现其对于豫北平原地区乡村广场建设的指导的限制性,再通过研究人口、建设用地规模、广场尺度与功能性需求之间的联系,发现它们之间的内生联系,最后根据村民的使用评价,提出豫北平原乡村广场宜具有一定规模、合适的服务半径、结合公服设置、考虑适老建设和幼儿关怀等策略,为乡村振兴的公共空间和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豫北平原;乡村广场布局;优化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4-0215-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4.052

Study on the Layout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Rural Squares in Northern Henan Plain—Take Fangli Town,Changyuan City as an Example

WANG Meng-jie1,LIU Shen2,HUANG Xiang-qiu2

(1.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Art,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Henan 450002;2.Hena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Zhengzhou,Henan 450044)

Abstract The village squa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ublic life of the North Henan Plain.It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promoting 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enriching the villagers’ daily life and innovating the ways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This paper combs the existing norms and standards related to rural squares and finds their limitations on the guidance of rural square construction in the North Henan Plain.Then,by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construction land scale,square scale and functional needs,it finds the endogen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Finally,according to the use evaluation of villagers,it is proposed that rural squares in the North Henan Plain should have a certain scale,appropriate service radius,combined with public service settings,consider building for the elderly and caring for children,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pace and living environmen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North Henan Plain;Village square layout;Optimization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乡村广场是乡村公共空间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对于传承乡风文明,创新社会治理,改善人居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设高质量、实用性强的乡村广场,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快速城镇化的浪潮下,平原农区广场逐渐从传统的晾晒农作物,发展成为集交流、宣传、健身和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场所。作为村民日常公共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推动乡村振兴,创新乡村治理的路径,对适应新时代乡村生活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综述

广场起源古代人类庆典和祭祀一类的集体活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就曾把广场称之为“Agora”,有人群集聚之意;古罗马称之为“Forum”,其有论坛含义[3]。总的来说,古代西方的广场强调对于公众的开放性。在中国古代则主要代表着皇权和秩序,是统治阶级彰显地位的产物。“广”“场”两字的连用,在中国至少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所著《西京赋》中就有“临逈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的语句。

随着社会的进步,广场作为文明进步的象征,乡村地区居民渴望像市民一样享有使用广场的权利,有规划的广场逐渐进入乡村居民的生活中。乡村广场是人们的日常活动和心灵交流的生活空间,为日常人际交往提供了场所。除此功能外,乡村广场还是乡村居民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承载着交通、集会、休憩、商业、防灾等功能,具有独特的景观综合性和良好的功能兼容性,可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双方面的需求[4]。乡村广场的核心是开放性和公共性,一般配置有一定数量的健身、演出和宣传设施,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开敞型户外空间。

随着乡村广场在乡村生活中的作用愈发重要,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开展研究。张建等[5]

认为乡村广场建设存在尺度过大、实用性差、缺乏可识别性和文化特色3个误区。杨雯雯等[6]探讨了农村文化广场建设中存在的误区,提出了建设原则和措施。刘名涛[7]认为乡村文化广场是国家在乡村进行治理的一种资源,也是乡村治理的一项手段。白云志等[8]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乡村广场用地的困境,并围绕建设用地来源路径、征收补偿和乡村公共广场公众共用物属性3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已有研究主要从设计视角、空间治理视角以及法律的视角进行探讨,对于乡村广场建设和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研究多采用定性分析,缺乏数据化的支撑,对于乡村广场布局和优化策略的研究深度不足。该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现有的乡村广场的规范标准,力求发现目前其建设布局和使用存在的局限性。并基于实地调研和问卷访谈的结果,通过对河南省长垣市方里镇28个村庄广场使用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乡村广场建设优化的对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乡村人口、广场尺度和功能之间的联系

乡村广场尺度对于其空间布局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资金限制和实用性等方面。科学实用的乡村广场布局也大都由一系列尺度适宜的广场群组成。此外,功能与空间布局也紧密联系,功能决定了空间布局。有什么样的功能就会有什么样的布局,反之布局也会体现特定的功能。

乡村人口对乡村广场尺度和功能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需要一定人口规模才能支撑乡村广场的活力和经济性。依据现有人口规模,建设尺度适宜和功能齐全的乡村广场无疑是丰富村民日常公共生活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与时俱进地保障村民像城市市民一般,平等享有基本开敞公共空间的权利。

2.1 现有标准的局限性

目前对于乡村人口和广场尺度、功能性需求有关的标准较少,现有规范主要是引导性的,在标准体系中乡村广场并未引起重视(表1)。国家级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指标》《美丽乡村建设评价 (GB/T 37072—2018)》结合乡村公共空间、生活服务设施和文化设施对广场进行引导,没有对广场进行直接约束。省级的《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标准》《河南省文明村镇测评体系》《河南省村庄规划导则(2021修订版)》都从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和公共场所的角度涉及乡村广场,仅有《河南省村庄规划导则(2021修订版)》明确提出广场建设事项,但对于乡村广场建设的适宜性标准并无准确规定。新乡市市级的规章从乡村环境整治和综合文化中心角度对乡村广场做出了指引,但是也并未直接涉及乡村广场,对于指导乡村广场的建设作用也十分有限。

乡村公共中心的服务半径一般是300 m左右[9],与城市居住区的相对应服务距离的“五分钟生活圈”相比较,河南省内的乡村广场的服务内容、建设标准以及建设原则均未明确。“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配套设施规划建设要求:①设施名称为室外综合健场地(含老年户外活动场地);②用地面积为150~750 m2;③服务内容为健身场所(含广场舞场地);④设置要求为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300 m2,用地面积不宜小于 150 m2;老年人户外活动场地应设置休憩设施,附近宜设置公共厕所;广场舞等活动场地的设置应避免噪声扰民。

总体来说,河南省内法规和政策规标准对于乡村广场关注较少,大多为指引性,缺乏刚性控制。对于指导乡村公共空间建设,落实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观念十分有限,成为了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的短板。因此,对乡村广场深入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原则和建议已经迫在眉睫。

2.2 发达地区乡村广场的标准

(1)2021年末上海市发布首个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导则对乡村广场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服务范围和配置要求进行了规范,虽然系统地形成了一套建设标准体系,但对于指导豫北平原地区乡村广场建设仍有许多局限。上海市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内容:①设施名称为多功能运动场;②基本内容为广场舞等室外的健身场地,如篮球场、羽毛球场等;③设置要求为建议与行政便民服务中心设置在同一处;④最小规模为用地面积400 m2,建筑面积无要求;⑤服务人口/范围为每个行政村设置一处;⑥服务半径和配置要求为自然村无要求,行政村必配。

(2)江苏省在2017年出台了《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指导标准》,该标准对于乡村广场的建设条件、规模和材料进行了约束,对于豫北平原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因江苏省地处江南水乡,深受吴越文化的影响,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对于指导豫北平原地区乡村广场建设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指导标准》内容为公共活动及健身场地;设置条件为可与绿地或公共服务中心结合设置;建设规模为总用地面积不超过0.5 m2/人;要求少用硬质铺地,选用材料应简朴、经济。

3 研究对象

3.1 方里镇乡村广场

方里镇地势平坦,镇域内村庄的产业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是豫北地区比较典型的平原乡村。镇域内一共28个村庄,根据实地调研和问卷访谈,一共有35个乡村级活动广场,1个镇级活动广场。该研究主要探讨乡村级活动广场,寻找人口、广场尺度和功能性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方里镇乡村广场布局见图1。

3.2 方里镇乡村广场形成

方里镇目前的乡村广场主要是在新农村建设、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的国家大浪潮中逐渐形成的[10],绝大多数乡村广场和村委相邻而设。在走访中发现乡村公共广场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财政拨款,也有小部分村庄自己集资建设。拨款建设广场经过有目的选址和建设,设施质量多数较好;自发形成的广场选址十分具有随机性,在村庄的某片空地的大树下,村民经常进行社会性的交往活动(如打牌、下棋),久而久之形成了广场。这类乡村广场设施大多不如有意建设质量高,但却比经过刻意选址建设的更具有活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