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危言》农业科技思想内容和特点探析
作者: 田成英 宋超摘要 《盛世危言》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科技思想,内容包括勤于农事、提高农技、参仿西法、兴农劝功、预防农灾5个方面。主要特点包括《盛世危言》中心思想是“救国”“富强”,借鉴西方经验发展农业技术;注重农事发展的综合性;调动人的积极性发展农业;因地制宜地引进农业科技,注重科普。郑观应能够在国家内忧外患的困境中打破传统,凸显了他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应创新性地汲取其中对“三农”事业、乡村振兴的有益营养。
关键词 《盛世危言》;农业科技思想;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 S-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4-022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4.055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ought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Warning in the Times of Peace and Prosperity
TIAN Cheng-ying,SONG Chao
(Institute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Nanjing,Jiangsu 210044)
Abstract The Warning in the Times of Peace and Prosperity contains rich thought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which including five aspects of diligent in farming, improv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pply western law, promote agriculture and prevent agricultural disasters. The central idea of The Warning in the Times of Peace and Prosperity is to ‘save the country’ and ‘prosperity’. It learns from western experience to develop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focuses on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bilizes people’s enthusiasm to develop agriculture, introduce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focuses 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Zheng Guanying was able to break the tradition in the plight of the country’s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oubles, highlighted his innovative spirit, but also had certain limitations. Thus, we need to creatively draw on the beneficial nutrition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create a prosperous time.
Key words The Warning in the Times of Peace and Prosperity;Though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contemporary value
《盛世危言》是清朝郑观应的代表作,其中的新思想为“国富民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改造方案。郑观应作为启蒙运动的前驱,其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农事、垦荒、旱涝、治河等篇章蕴含丰富的农业技术思想,对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建设有重大的启发意义。鉴于此,笔者介绍了《盛世危言》蕴含的农业科技思想、农业科技思想特点、局限性和当代价值。
1 《盛世危言》蕴含的农业科技思想
1.1 勤于农事——“使一亩之田变为数亩之用”
郑观应认为技艺精湛的农民,土地能够丰收,获得的产量高,可以养活的人数更多,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同此土田,同此树艺,而收获之多寡迥乎不同者,农功之勤惰为之也”[1]。 可见勤于农事带来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提高农业产量,使一亩农田的产量大大增加,是以往的多倍。勤于农事可以从多方面着手:
1.1.1
重视人力。王祯《农书》中说:“风行地上,各有方位,土性所宜,因随气化,所以彼此之间风土各有别也”[2]。中国自古以来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形成了各地区环境、土壤不同,作物有不同的风土观。传统的风土观认识到了气候对作物的影响,但是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物种植和引进受限。《盛世危言》指出,水旱等自然灾害出自“天”;土壤肥沃与否取决于“地”,而人对于土地的利用和改造可以改变土地所处恶劣环境“补天地之缺陷而使之平”[3]。可见,郑观应突出了人力的作用,勤于施粪、抽水可使土地肥沃。当然天时、地利是获得百谷丰收的前提条件,而人力突出体现人改造田地和自然的过程,使得人本质力量和主观能动性得以彰显,是获得百谷丰收的必要保证。土地并非恒久肥沃或者贫瘠,人的懒惰可致使土地贫瘠,而农夫勤于耕作可以改善恶劣的自然环境。发展农业产业要学习古人的屯田法,在沙漠地区开挖河道种植树木,发展种植业,在山谷地区养殖家禽家畜,以使农不失其时,地能尽其力。
1.1.2
广开阡陌。我国自古以农桑为本,广开阡陌。然而,近代以来,西北干旱,农事不勤;一些地区的当地居民不懂耕作之法;加之人多地少的现状致使土地不足以养民,于是沿海地区的民众多到西方国家谋求生计。这一方面造成北方大量土地被撂荒,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内地人粮食得不到供应;另一方面,土地荒凉,赤地千里,人烟稀少,以至邻邦觊觎,边陲不安,无以言军事、练兵、粮饷等,边疆岌岌可危。因此,郑观应建议丈量边疆土地,配置给百姓,鼓励内地居民举家前往,充实边塞。可见移民垦荒不仅可以满足粮食需求,解决内地人因没有生产资料而偷盗、漂泊的问题,还可以维护边疆稳定。“除此移民实边,更无善策。而功非旦夕所能竟,事非晷刻所可成”[4]。垦荒守疆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上下同心,持之以恒,可见郑观应的农业思想中体现了军事思想。
1.2 提高农技——“使犁云锄雨之农夫知晓农事精要”
古代有诸多农学专著,如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元代初年司农司编纂的《农桑辑要》、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等,记录了前人关于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知识:论及作物栽培、家畜家禽养殖;保墒技术;在不同天时、地利情况下的耕作方法;不同品种的特性、如何选种;如何保持地力、用地养地技术;轮作方法;嫁接技术等,这些都是符合科学的经验总结。如果能使犁云锄雨之农夫知晓农事精要,则可以大大提高农业产量。但古代很多精要之说,大体上是为文人学士博览所用,犁云锄雨的农夫并不知晓,官民之隔相距甚远,理论不能用于指导真正从事农耕的农夫进行农事活动,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而郑观应提倡政府总揽农事,以使土地各尽其力,百姓人尽其工。提高农业技术的具体办法如下:
1.2.1
研究农业理论。派专门的官吏对农业技术进行研究,到西方学习种植、农桑、养蚕、牧畜、机器、耕种等。设立专门的农政部门,总体规划,集中了解各个地方的物产,了解花果树木、牛羊牲畜的优劣,研究病虫草害如何防治,牲畜生病之后如何治疗,探索浇灌施肥、深耕细作的具体办法。由专门学者对农业进行考察、对农事规律进行研究,使得感性的直观所获得的个别、具体、形象的认识转化为具有普遍经验的农业认识规律,形成农业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做到“—切善法泐为专书,必简必赅,使人易晓”[5]。
1.2.2 推广农业技术。借鉴世界农业的先进经验。郑观应自己为农业技术的推广做出了尝试,他印刷了美国如何种植棉花的书籍,发放给乡村里的农夫,帮助村民购置美国的棉花种子,试验之后确实比当地的土棉花效果更佳。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要解民惑民忧。民众有质疑,政府要予以指导;有农事不清的,可以由农技专家进行技术普及;有民众之力不足以发展农业的,政府应当给予资金上的支持、政策上的资助;有推广农事困难的,政府应当为其扫除障碍。郑观应指出,教会农夫使用“电气”之法,高寒地区的作物能够提高耐寒性,温带地区的作物可以一年多熟。只有“农部有专官,农功有专学”[6]才能实现“朝得一法,暮已遍行于民间”[7],大大提高农业科学转化为农技实践的效率。
1.3 参仿西法——“穷究其所以然,效法于人,蕲胜于人”
1.3.1 考察农事。
首先,考察种植环境。设立专门的农业机构集中了解各地方的风土人情、水文环境、地方特产,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适合的农业作物。委派精通化学、种植技术、测量技术的人亲自到田间地头,考察了解村镇的数量、河流港口的数量、山林树木的数量、高田和低田的数量、已经开垦和没有开垦的土地数量,了解当地的天气、土壤环境,确定是否适合发展种植业或者养殖业,了解作物的耐水性和耐旱性,哪些适合在北方种植、哪些适合在南方种植,如果发现有矿藏的要进行标注;了解当地士、农、工、商、客籍、游民等登记在册,只有这样当地官员才能做到“一县情形如指诸掌”[8]。当然,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不可能一成不变,因而当地官员也要定期进行走访,对农事情况有变更的进行登记和上报。这种对种植环境进行详细考察的做法不仅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也是从事农业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能够做到因地制宜的基础。其次,进行科学研究。对农作物生长所需元素以及其元素来源进行考察,“西方人考察植物所必需者,曰磷,曰钙,曰钾。[9]”西方对农事考察、确定农业种植方向以及对农作物的生物属性、化学性质做了充分研究,中国要实现国富民强,就需要“以农为经,以商为纬”[10]。只有本末备具,才能做到强兵富国。最后,考察养殖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如牛、羊、犬、豕之属,皆当因地制宜,教以牧畜,庶使地无遗利,人有盖藏。”教农民学会放牧,利用土地资源以使百姓获得一定的积蓄。
1.3.2 引进技术。 中国自古有劝课农桑,令民众富裕的做法,然而近代很少有人留心农事。康必达提倡西学引进机器,改善养蚕之法,受到反对而不了了之。一些仁人志士想要学习西方之法因为担心阻碍重重而踌躇不前。对此郑观应提出,西方有“用电”的方法,农作物无论草木、果实、蔬菜,还是庄稼通过“电气”之法可以使其快速发芽、生长,同时避免了寒地的农作物受到寒冷、霜冻的摧残,温带地区也可以提高种植效率,提高庄稼产量,郑观应称其为“巧夺天工”。引进西方农业技术、农业工具可以使人类在从事农作物生产的过程中改变靠天吃饭的状态,突破农作物种植的空间障碍,也有利于新品种的培养,减少自然条件对作物的限制以及自然灾害对庄稼产量的影响。
1.3.3 引进良种。
“佳种尤不可不拣[1]。”种子的优劣事关农业产品的产量、质量、抗自然灾害能力等,因此要学习考察西方的优良种苗,结合本土的实际情况,引进产量高、质量好的种子。郑观应主张效仿西法,重视引进和推广良种优种,建议在东南各省适宜种棉花的地区引进美国的种子,鼓励考察天气环境和水土环境考虑能否在上海种植。
1.4 兴农劝功——“重赏严罚,使天下之民有其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