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农村科普机制

作者: 赵文杰 田舒宁 林启恒 金茂璐 许艺琳

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农村科普机制0

摘要 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农村科普机制,可以有效回应农村地区科普资源分散、科普效益不足等问题。基于协同理论,提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农村科普机制3层互动关系。通过对安徽省明光市农村科普工作开展调查与分析,探究明光市“抱团科普”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农村科普机制创新案例。研究发现,科普领导主体内部抱团协调了各部门工作,有力推进了农村科普工作进程;科普实践主体抱团形成了各方合力,发挥了多元资源优势;领导主体与实践主体交叉抱团,有益于集中回应农村农民科普需求。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农村科普机制搭建需依托地方资源条件,以党政领导为统领,建立组织保障,充分激发各主体参与科普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明确农民科普诉求,发挥科普赋能地方产业、农民生活、农村治理、环境生态的作用。

关键词 农村科普;多元协同;抱团科普

中图分类号 G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4-0233-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4.056

The Rur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Mechanism with the Collaborativ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Taking the Practice of “Holding Group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Mingguang City,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O Wen-jie, TIAN Shu-ning, LIN Qi-heng et al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ur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mechanism with the coordinated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can effectively respond to the problems of scattered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ources and insufficient science popularization benefits in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 synergy theory,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three-layer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of the collaborative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of multiple subject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ur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ork in Mingguang City, Anhui Provin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novative case of the multi-subject collabora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rur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mechanism in Mingguang City.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leading bodies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o-ordinated the work of various departments, which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process of rural popular science work; the body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ractice formed a joint force of all parties and ga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multiple resources; the leading bodies and the practice bodies were cross-teamed, which was beneficial to centralized respon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ur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mechanism with the collaborativ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needs to rely on local resource condition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leaders, establish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s, fully stimulate the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of all subjects to participate in popular science work, clarify farmers’ popular science demands, and give full play to science popularization to empower local industries,farmers’ life, rural governance,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ecology.

Key words Rur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Diversified synergy;Group science popularization

农村科普工作的推进有益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助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促进产业兴旺;推广生态建设的科学思想,促进乡村实现生态宜居;培育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助推乡村治理有效。通过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是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的必要之路。

近年来,我国农村科普工作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呈现飞跃进步的崭新局面,农村科普的内容逐步脱离单纯的科学知识范畴,转向实用性、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搭建,但仍然存在行政管理部门投入分散、社会化程度不足等问题[1]。为了回应农村科普工作的现实难题,亟待构建以多元主体协同为内在逻辑的农村科普机制。

现有研究对农村科普模式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现实问题、运行机制等方面,如陈振权等[2]从组织机制、活动机制、运作机制3个层面梳理了广东社区科普工作的“大联合、大协作”模式。王贵彦等[3]认为应当通过加强农村科普公益性事业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科普活动,并把科普事业融入产业、整合社会资源以促进中西部农村地区科普发展长效机制的优化。胡文雪等[4]以墨雨彝族村为案例,认为当地科普工作存在宣传方式单一、设施缺乏、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已有研究指出了推行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农村科普机制的可行性,但主要是对主体行为进行描述与提出建议,未能解释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农村科普机制的内在互动形式,缺乏理论提炼与实践案例的相互关照。因此,有必要在阐释多元主体协同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地区的创新实践案例,探究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农村科普机制。这不仅与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参与机制的要求相契合[5],也是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的“坚持协同推进”原则及“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的积极响应[6]。

1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1.1 理论基础

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制的理论根源为“协同学”。“协同学”由赫尔曼·哈肯[7]提出,该理论指出客观世界中存在多类复杂系统中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各子系统可以通过合作、竞争等方式,实现协调发展,进而带动系统整体从无序转变为有序的发展状态。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演变,“协同学”被引入具体的公共治理领域并引发讨论,延伸出协同治理、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多中心协同治理等相关概念。这些概念的表达形态不同,但都主张治理过程中主体身份的多元性、主体关系的协作性、主体目标的一致性。

农村科普工作本质是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部分,从属于公共服务范畴。作为社会治理的微观场域,农村地区的科普主体、科普任务、科普内容、科普对象、科普目标等都与城市地区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科普功能逐渐渗透至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等层面,过于依赖基层科协、农村技术协会、乡镇科普社团的农村科普工作模式已经难以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发展需要。多元主体协同的核心思想倡导各主体之间利益诉求的调和,旨在打破隔阂,促成关系认同,将其引入农村科普机制的建设中,有益于解决农村科普主体分散化、工作成效不足等问题,为优化工作路径、构建高效动态的农村科普机制带来突破。

将农村建设与科学普及视为有机整体,结合协同治理的相关理论,可将多元协同参与的农村科普机制定义为:基于农村的经济、文化、政治条件,通过组织管理、活动开展等方式,激发具有潜在科普功能的主体能动性并助其释放价值,促使地方政府、基层科协、非政府公共部门、企业、村民等各参与主体之间形成同频共振的“合力”,促进科普资源在不同主体充分流动与共享,以实现农村科普工作高效推进的科普模式。

1.2 分析框架

在多元主体协同的农村科普机制构建过程中,受制度、环境、经济等影响,不同主体之间将形成特定的关系网络,并依托网络实现具体互动与作用的发挥。

根据多元主体在农村科普工作中所处的圈层以及角色的特征,可将多元主体协同的农村科普机制细分为3层互动关系:领导主体的协同、实践主体的协同以及领导主体及实践主体的交叉协同。

领导主体协同指政府机构通过组建科普领导工作小组等方式形成政府部门的内部协同,打破政府各部门藩篱,统一目标,共同推进农村科普工作。

实践主体的协同指农村科普工作的多方实践主体形成一定的合作关系,包括科协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等,各主体通过发挥行政职能、经济优势、技术条件,为农村科普工作提供具体的服务与支持。

领导主体及实践主体的交叉协同指领导主体与实践主体深入互动,领导主体统筹科普资源,通过政策等手段对实践主体产生影响,激发实践主体参与农村科普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农村科普工作的可持续推进与不断优化。

2 案例选择与研究方法

2.1 案例选择

选取安徽省明光市所创设的“抱团科普”模式为个案进行深描,探究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农村科普机制的内在肌理与地方特征,将地方经验提炼为可供其他地区参考的基本路径。

以明光市的农村科普工作实践为该研究分析对象的原因基于理论契合度与现实完成度两方面。

其一,明光市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摸索出各类科普主体聚合科普供给资源,针对性满足科普受众需求的“抱团科普”模式,该模式成为农村地区探究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农村科普机制的实践样本:通过领导主体内部抱团、实践主体抱团、领导主体及实践主体交叉抱团,激发了当地政府、市场、社会的多方力量,推动了科普主体在农村科普工作中发挥效能。

其二,明光市是安徽省滁州市代管县级市,其经济实力在安徽省61个县(市)中排名第48位左右,常住人口组成以农民为主,具有典型的农村区域特征。2016年之前,明光市农村地区因病致贫、因意外伤害致贫、因诈骗致贫占贫困发生率约为57%[来源于访谈资料(20211104-1)]。经过政府机构调查发现,这主要源于农民科学素质水平较低,基层科普建设薄弱等原因:各个单位开展的科普活动分散化、单一化,且内容难以满足群众对卫生健康、农业生产等方面的科普需求,导致村民参与意愿低,科普效果欠佳[来源于访谈资料(20211204-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