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融合视角下杭州美丽乡村建设策略研究

作者: 张霞

  “三美”融合视角下杭州美丽乡村建设策略研究0

摘要  自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以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久久为功,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为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美丽中国带来了经验启示。在不断探索乡村振兴模式的同时,“三美”(生态美、经济美、生活美)融合的美丽乡村构建,大大地提高了乡村面貌。然而在“三美”乡村的打造中,还存在盲目效仿城市景观或照搬优秀美丽乡村案例的现象,导致乡村特色的缺失、资源的浪费,与当地环境不符等现象。以杭州市建德市“三美”乡村建设为案例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出分别对应自然生态层面、经济方面和社会人文方面的“三美”融合的美丽乡村建设策略,为建德市“三美”乡村的设计与建造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  “三美”融合;乡村建设;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 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5-0254-03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23.05.05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 Hangzho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Beauties”—Taking Jiand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

ZHANG Xia

(Hangzhou Wanxiang  Polytechnic,Hangzhou, Zhejiang  310023)

Abstract  Since the “Thousand villages demonstration and ten thousand villages improvement”project was launched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2003, the long-term construction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has contributed to the creation of thousands of beautiful villages,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has brought experience inspiration. While constantly exploring the mod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ee beauties”(ecological beauty, economic beauty, beauty of life) integration of the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greatly improve the rural landscape. Howeve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beauties”countryside, there still exists the phenomenon of blindly imitating the urban landscape or copying the excellent and beautiful rural cases, which leads to the lack of r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waste of resources and the incompatibility with the lo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Three beauties”rural construction in Jiande City, Hangzhou C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of “Three beauties”in rural construction, which correspond to the integration of natural ecology, economy and social humanities respectively, to provid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beauties”villages in Jiande.

Key words  “Three beauties” fusion;Countryside construction;Strategy research

近年来,我国农业以惊人的速度在进步,乡村振兴取得了巨大成效,也显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让“乡村振兴”既接“天线”又接“地气”,解决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痛点”,将乡村的自然生态、产业协作、富裕生活有机结合,并转变成“三美”融合的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正逐渐成为各省、市乡村建设的重要方向,这些建设内容对助推“三农”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1.1 “美丽乡村”内涵

“乡村”指的是人类形成聚居属性且不属于城镇规划区以内的地区,它包含了空间和社会的两重属性[2],对于“美”的理解,其内涵是多变且深广的。“美丽乡村”具体所指的是形式上具有整洁的村容环境、科学的规划布局、优美的自然景观;内涵上包含优良的民风民俗、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经济上探索出符合自身特色产业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它所追求的是村民与自然和谐相处,村落历史文化得到保护、村庄产业联动、经济水平提升的自然美、生态美、社会美、经济美和人文美。

1.2 “三美”乡村内涵

该研究中的“三美”指的是“生态环境秀美(美丽生态)”“经济发展新美(美丽经济)”“百姓生活富美(美丽生活)”。“三美”分别对应着“美丽乡村”内涵中的3个层面:“美丽生态”对应着自然环境层面,指的是科学布局指导,营造良好自然景观形成一个村容整洁、风景秀丽 的乡村人居环境;“美丽经济”对应着经济发展层面,指的是充分发挥乡村自身资源特色,挖掘资源潜力,产业联动,使乡村经济水平得到提升[3];“美丽生活”对应着社会人文层面,指的是民风民俗、历史古迹在保留其精华与特色的基础上进行革新,给乡风民情带来文化富裕的全新面貌(图1)。

2 杭州市建德市“三美”乡村建设现状调研

2.1 建德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近年来,建德市以打造宜居之城为目标,曾荣获浙江省美丽乡村先进县、浙江最具魅力新水乡、省级生态市、省示范文明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2.1.1    全域治理,生态宜居(生态美)。

建设“美丽建德”,应和了建德人的乡村振兴之梦。推进美丽乡村“村貌悦目协调美”和“村容整洁环境美”,将小城镇环境整治、“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工作有机结合,注重农村原生态风味的传承,打造以生态宜居为特点的美丽乡村品牌[4]。

调查中发现,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建德特色乡村发展中的点睛之笔。围绕全域景区化推进的构想,深入挖掘村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建筑遗存、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和特色产品等,全面推进了精品线路打造、杭派民居建设、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等工程,共建省级示范乡镇6个,3A级景区村11个,杭州市精品村61个,风情小镇6个,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5个,杭派民居5个,串起了杨村桥草莓小镇、大慈岩荷美小镇、大同稻香小镇、大洋“红色印象”等乡村风景线。一村一景串珠成链,全域美丽步步可观。

2.1.2    产乡融合,经济振兴(经济美)。

《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浙江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为68.8%,居全国第一。美丽生态撬动美丽经济,依托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借助“美”所赋予的风景线打造,建德“村景”变“风景”的步伐不断加快,建德市已成为望得见的“绿富美”。在做优、做美环境基础上,建德以“旅游+”为路径,不断加大产业融合力度,休闲度假小镇、创意主题公园等建设稳步推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形成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5],为建德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活力。

2.1.3    乡风文明,建功立德(生活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以“建功立德”的精神引领乡村文化的“建德”在推动乡风文明、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优良人文环境方面,激发出了“乡村振兴”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有钱存银行,可以生息;道德“存”银行,可以繁荣文明。以“德文化”为魂,以“党建+”为根,涌现出钦堂乡葛塘村、大洋镇高垣村、乾潭镇沛市村等一批先进“三美”乡村典型。“三美”融合的美丽建德,农民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农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逐步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明显提升,“三美”融合,让村民们满怀获得感与幸福感。

2.2 “三美”融合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1    理论方面。

(1)缺少针对性较强的规划设计指导。

基于“三美”融合的美丽乡村建设,所走访和调研的几个乡村(新叶古村、三江口、下涯、幸福、莲花、葛塘村、高垣村、沛市村),均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策略,其建设方向及整体建设效果基本与其乡村定位相匹配,但也存在着盲目地借用其他村的规划设计理念现象,这不仅会导致同质化的产生,更重要的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美丽乡村的定位发展[6],因此需要针对性强的规划来引导不同类型的“三美”乡村建设内容良性有效发展。

(2)缺少具有针对性的“三美”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三美”乡村的评价方法虽可参考借鉴前人,但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定位“三美”乡村建设的评价体系尚未完全构建。结合建德市“三美”乡村建设来看,基础及发展目标同为“三美”内涵所涉及的方面,但有不同的乡村建设方向和目标;建设过程中的侧重点及建设后最终呈现的形态不尽相同[7]。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三美”乡村建设,建立因素权重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使“三美”乡村建设的评价体系更为科学、客观及更具有针对性值得探讨。

2.2.2    实践方面。

(1)缺少长期持续的有力监管。

在“三美”融合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部分乡村对于基础性建设这一类具有外观呈现性较好的工作,盲目追求效率和短期效果,导致乡村基础性建设重表象、轻内在,差异性和特色性不明显,不利于乡村的长远发展。

(2)缺少持续性的资金支持。

美丽乡村的持续发展涉及面广,如基础设施的改建、民居建筑的改造、景观环境的持续改善等,每一个方面都需要长期且大量的资金投入。以村级为单位往往无法提供如此庞大的资金数量,建议采用“农户自筹+政府配套+资源置换”“农民先众筹+资本接着投”“乡贤公益定向乐捐”“耕者有其股”等多种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

3 “三美”融合美丽乡村建设策略

3.1 “三美”融合美丽乡村内涵表达

3.1.1    “三美”乡村“美丽生态”内涵表达。

保护好生态资源,就是保住“饭碗”。建德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是农田的依托,成为农耕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规划设计时须强化水资源保护意识,无论是天然形成的湖、溪还是人为建成的沟渠、池塘、水库等,都应避免盲目地填埋侵占,要尊重水系分布、流向所形成的农田肌理,从自然景观和农耕两方面进行合理规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