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探索

作者: 唐俊妮 朱成林 刀筱芳 周珊

民族院校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探索0

摘要  为了进一步加快专业课程建设,对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开展教学模式创新改革与实践,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性改进的理念,设计完整课程体系,增设课程思政元素;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实效性;重视实验教学质量,加强能力培养;搭建科研创新平台,注重实践实训;增加考核考查方式,注重效果评价过程化等。通过这些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课程人才培养要求。

关键词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5-0264-04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23.05.06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Innov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Food Microbiology Course for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NG Jun-ni, ZHU Cheng-lin, DAO Xiao-fang et al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225)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we carried out the innovativ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food microbiology course. Following the philosophy of student-centered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 complete curriculum system was designed,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was added. We innovated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and focused on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We emphasized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quality and strengthened the ability training. We buil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platform, and emphasized the practice and training. We increased the assessment methods and paid more attentions to the effect evaluation process. A good teaching effect has been achieved though the teaching reform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personnel training have been met.

Key words  Food microbiology course;Teaching mode reform;Innovation and improvement

食品微生物学是研究与食品有关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微生物与食品相互关系的一门课程[1]。该课程融合了工业微生物学、普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与食品有关的部分,同时又渗透了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和机械学等有关的内容[2]。该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微生物一般生物学特性及其与食品有关特性方面的知识外,还应具备运用微生物学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食品生产中出现问题的能力[3],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该课程是西南民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以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新的教育背景下,课程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4]。 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针对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不断尝试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树立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全面提升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西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综合性民族大学。为了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等文件要求[5],笔者结合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少数民族地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对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开展了教学模式创新改革与实践探索。

1 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满堂灌”式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以听讲为主、以记笔记为辅,课堂互动较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学生们只能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很难有充足时间思考分析,也无法对课堂授课内容很好地消化吸收,导致部分同学产生厌学情绪,人在课堂、心不在课堂的现象普遍存在[6]。因此,课程改革需要教与学有机结合,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教,而且要关心学生的主动学[7]。

2 学情分析

西南民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食品微生物学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其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在食品和发酵等行业应用十分广泛。

西南民族大学食品类专业学生生源大多来自西部偏远地区(图1A),学生基础较差。以前的课程教学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偏重知识讲授,课堂互动性不强,知识探索性较差,能力训练性不足。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避免“满堂灌”式教学,加强学习效果的输出。

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学情分析,针对学生提出的多方面需求(图1B),对微生物学课程进行改革。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知识,注重实践实训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改革

针对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充分激发课堂生机与活力。因此,通过重构课程目标,融入课程思政,重构教学路径,创新教学模式,重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优化考核评价方式,实现多维度教学评价,对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具体见图2。

3.1 重构课程目标,融入课程思政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在研究微生物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

上,发掘和利用有益微生物,控制和消除有害菌对食品品质和安全的影响,从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8-9]。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内容与食品工业息息相关。该课程的课程目标是要求学

生在系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熟练掌握食品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微生物检测与鉴定技术、发酵食品的制作技术以及食品加工与保鲜技术等,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元素,比如显微镜之父安东尼·列文虎克、微生物学奠基人路易斯·巴斯德、病原细菌学的奠基人罗伯特·科赫、青霉素之父亚历山大·弗莱明、衣原体之父汤飞凡、中国真菌学开创者戴芳澜、鼠疫斗士伍连德。因此,应对课程进行重新设置。一方面,在课程中引入思政内容,坚持价值引领,对老一代微生物学家所作的贡献进行传承教育,增加学生对老一代微生物学家的深入了解,塑造学生的爱国奉献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对教材和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促进课程专业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的统一。通过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案例分析、科学人物解读、重大社会事件讨论等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学生的爱国奉献精神、勇于创新精神、求实和探索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

3.2 重构教学路径,创新教学模式

针对以往课程课堂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线上教学平台,依托数字化教学平台(如雨课堂、慕课平台、学堂在线等),对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有效结合线下、线上教学,实现师生零距离线上交流、无缝线下互动,最大程度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构建并梳理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调整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端正学习态度,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效掌握所学知识,实现“以本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每次上课之前,利用中国大学MOOC平台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以及学堂在线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提前进行基础知识点的预习,通过课前了解、课中讨论、课后测试的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在线学习的特点,这样可以有效打破校园教室的围墙壁垒,打破传统教与学的时间束缚,打破师生必须同时间活动的约束[10],从而构建师生在线互动平台,延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为了使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内容能够跟上当今科学发展的变化,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将相关知识点与科学发展前沿热点实例结合起来讲解。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鉴于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为了使教学内容既能吸引学生又能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掌握新知识,将食品微生物学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共同探讨。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生活中与食品微生物相关的常见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通过让学生调查自己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微生物,在开展课堂教学数周后,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与兴趣,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兴趣小组。然后,布置探索性学习任务,让每组学生寻找一种或几种食品微生物,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小组内容讨论交流、提交题目、制作PPT,在不同章节穿插介绍各组所选食品微生物相关的知识点,通过知识分享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加,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不断增加。授课教师除了要对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入广泛了解外,还要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和科研成果,以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进行分享与讲解,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能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学习热情。

3.3 重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将微生物学课程按层次划分成若干模块,以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干,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构成完整的学习单元。不同模块既灵活独立,又能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真正实现“活模块、夯基础、重能力”的课程内容组织模式。打破重知识、轻能力的学科知识体系束缚,彰显课程特色。

另外,对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科学选择,通过精简掉一些重复、陈旧的教学内容,对与当前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加以精心选择。在知识体系的优化上,及时补充新的知识,结合当前相关领域研究热点,对现有知识体系加以补充,例如针对噬菌体的研究、新冠病毒知识介绍、食品杀菌新技术讲解等。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收集和整理教学资料,如课程教学设计、PPT、习题集、图片、视频以及微生物检验相关的国家标准,微生物学相关的毕业论文以及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课程竞赛、实践操作视频和创新创业项目等,并逐年丰富和更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