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文化视角下羊生产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

作者: 王玉琴 吴秋珏 刘玉梅 马岩

摘要  为挖掘中国羊文化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探讨了将羊文化的思政育人功能融入羊生产学课程教学和实践中的有效途径,利用羊文化深刻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自信心以及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为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新农科背景下“三全育人”格局奠定基础。

关键词  羊文化;羊生产学;课程思政;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5-0261-03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23.05.06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Mining and Appl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 of Sheep & Goat Prod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heep Culture

WANG Yu-qin,WU Qiu-jue,LIU Yu-mei et al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Henan 471023)

Abstract  In order to min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permeated in Chinese sheep culture,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effective ways of  integr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s of sheep culture into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sheep & goat production, cultivate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of “knowing agriculture”, “loving agriculture”,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e” , “prospering agriculture” and noble patriotism, with profound education function of sheep culture, so as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a higher-level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pattern of “three-wide education”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Key words  Sheep culture;Sheep﹠goat produc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ourse;Three-wide education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铸魂育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同时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为新时期高等学校开展思政课程建设和创新、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1]。习近平总书记在涉农高校育人方面强调:通过创造更多的科技成果来完成立德树人、强农兴农的根本任务,塑造当代知农、爱农新型人才[2] 。涉农专业高校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懂农业、爱农村、 爱农民”的“大国三农”情怀为己任,培养学生扎根农村、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在这些背景下,若要推进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完善“三全育人”体系,就要积极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元素在课堂内外的精神引领作用。

1 羊生产学课程教学现状和思政元素挖掘的必要性

羊生产学是全国涉农类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课,也是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传统的教学主要在教室和实验室进行,以教材内容为核心,并以向学生讲述基本理论知识为主,教学模式单一。羊文化从字面上看属于文学领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从事畜牧专业课程教学的很多高校教师还没有将羊文化蕴含的巨大教育价值充分体现在育人环节中,忽视了羊文化思政元素的挖掘。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4]。在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全新形势和高校加强思政育人的背景下,要充分发挥专业课的育人功能,把羊生产学课程思政元素与立德树人结合起来,把羊文化的思政元素运用到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是涉农高等院校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不仅能加快羊生产学课程的教改建设,而且能让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羊文化的思政育人价值

自夏、商以来,我国在牧羊、食羊、崇拜羊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羊文化。羊文化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之根以及华夏文明、文化之源。现代社会生产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羊肉、皮、毛、奶等畜产品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人类的意识形态中,羊文化对人类的影响十分深刻,把“美”“善”“孝”“仁”“义”“礼”等羊的特质内化为人的品德,融入人类血脉中,更成为一代代养羊、识羊、知羊人不忘初心、兢兢业业地从事养羊生产、养羊研究、继承和弘扬羊文化的精神食粮,其巨大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而言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对羊文化中“羊”字的溯源,介绍“羊”字形、字意等内涵和羊自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历史发展进程中相关的人物事迹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开展羊生产学课程教学和实践等活动,体现羊文化蕴含的积极因素。思政元素的挖掘不仅对当代大学生起到教育、引导和启迪的作用,而且是构建新时代思政育人“金课”,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知农爱农型农林人才的有效手段。

3 羊文化元素在羊生产学课程思政中的应用

3.1 汉字“羊”的文化精髓

3.1.1    “羊”之源——读懂养羊业蕴含的羊文化精髓。

羊生产学课程第一节课不仅让学生认识了现实生活中的羊,而且要让学生了解“羊”字的起源。“羊”字的写法为一点、一撇、三横一竖。“羊”字头,一点为圆点,其纹形像太阳。一撇其纹形像弯月;中国书法,圆点中空,露白为日——阳。一撇中空见白为月——阴, 因此“羊”字头有日有月,纹形为明。“羊”字字身为三横、一竖的王者之身。《说文解字注》记载: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以上解释意为“三”字上面一横为天,下面一横为地,中间一横为人。在上古能通天通地通鬼神的人为 “王”。“羊”头:日月生辉是文明的产物。“羊”身:王者风范,天人合一,天地人和。“羊”尾:“十”全实尾,扎实于地,是厚德载物之地的生命产物。文化文明之“羊”的代表人物是华夏民族文明的符号——伏羲。人文始祖伏羲的名字由人、犬、羊、禾、兮、戈6字组成[5],蕴含着与上古先民生活最密切的食物、器具,也进一步印证了先民感念犬、羊、禾、兮、戈的意识。

通过介绍 “羊”字的起源,让学生认识到羊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将羊文化融入羊生产学课程思政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华羊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羊文化的深刻内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阅历,而且能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感召力,对于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1.2    “羊”之义——阐释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礼仪法则。

讲到羊生产学课程中绵羊、山羊的生物学特性、解释“斗羊”时,引出“義”字,思政点为羊不仅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道德楷模,而且是中国传统礼仪法则。《说文解字》云:己之威仪也。因此,“義”实际上是仪则、法度的意思。就字形分析,義是由“羊”和“我”组成的会意字,解释为一个人把羊放在头顶上,形成人羊一体之势,这样羊所具有的品质就内化成人的品质,因此人就有了羊所具有仪则、法度的品格。“法”字是会意字,原为“灋”。《说文解字》记载: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灋”字“廌”旁是指獬豸,在神话中是指一种能明辨是非的神羊。《尔雅翼·廌》记载,这种神羊在人们发生争斗时,总是用一只角去抵触理亏的一方,所以在古代法制文化中羊(廌)是法度的象征,是公平、公正执法和避除邪恶的象征。獬豸(神羊)公正执法,因此羊是有“义”之物。羊文化是多元的,是世界性的。“羊”字在基督教中是顺服、圣洁、公义、慈爱的象征,是基督信仰在社会文化领域的体现,同时羊也是神圣、荣耀、有权柄的象征。另外,“羊”“我”一体为“義”,中华文化人羊一体也进一步佐证“中国人也是羊的传人”的说法[6-8]。

3.1.3    “羊”之品——引领文明人类,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品质。

“羊”之品要从“善”字、“美”字和“羔”字说起。羊是美好的象征,是祥瑞、祥和之物。“羊大为美 ”之说最早由东汉许慎提出: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说文解字》[9]一书中有“美与善同义”之说。“善”(古与膳相通)是口中有羊,“用膳”就是吃羊饱肚子,“月”字旁表明当时是以肉食为主食。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羊被认为是善的象征,这种善源于自古以来它就是人类重要的膳食之源,因此人类认同并敬仰羊的品格,并将其融入人类向善向美的价值观中。养羊业主要产品有羊肉、羊奶、羊皮及其副产品等,在讲到羊肉这一章内容时,问学生:“为什么羔羊肉好吃?”,引出羔羊肉味道鲜美的话题。古有记载:“羔:羊子也。”徐灏注笺:“疑羔之本义为羊炙,故从火,小羊味美,为炙尤宜,因之羊子谓之羔。”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吃烤全羊的食材大多来源于羔羊,其味嫩而美,吃羔羊肉与羊之德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说人德如羔羊?《诗经·召南·羔羊》[10]记载: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在古代,人们用羔羊比喻品德高尚的卿大夫,今天人类也十分推崇羊温顺、仁义、知礼有仪的美德并把羊具备的一些特性内化为人的道德标准。当代大学生学习专业课时,要领悟专业课蕴含的至善至美元素,用羔羊之美、羔羊之德感染年轻人,培养学生向善向美的道德品质。

3.2 牧羊人的爱国情操

3.2.1    卜氏捐金——位卑未敢忘忧国。

在讲授羊生产学课程中养羊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时,引入这样一段历史: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由于实施了适合当时的政策,巩固了朝廷统治,汉武帝时期国力已经非常强盛,但当时仍有与匈奴的边患问题,大规模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当时,有一个叫卜式的商人常年放羊,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在当地济困救贫,面对当前的国情,他把自己一半的家产捐给了国家。古代社会发展水平落后、经济不发达,卜式无私捐献家财救国,这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精神流传至今。当今国家富强兴旺,产业振兴是让全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让农民脱贫走上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当代大学生应学好专业知识、发挥特长,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贡献。当国家有难、疫情暴发、洪水肆虐、暴雪致灾、地震发生的时候,每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应伸出援助之手,出钱出力、上灾情一线,无数个“卜式”一样的人物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帮助国家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卜氏捐金”的故事从古至今一直都在发生,卜氏精神不断弘扬和发展。这是非常好的思政切入点,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2.2    苏武牧羊——臣心一片磁针石。

《羊生产学》教材[11]中,讲到古代养羊业发展史时,引入著名的历史故事——苏武牧羊。西汉时期,苏武作为汉武帝派出的使者出使西域,肩负促使匈奴与大汉和好的外交使命。由于汉朝降将鍭侯王的叛变,匈奴单于扣押了苏武一行人,匈奴人劝苏武效忠单于,苏武坚决不降、宁死不屈,因此被迫成为奴隶到条件十分恶劣的草原上放羊,19年后才回归家园。通过苏武牧羊的故事让学生学习苏武为了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学习和发扬苏武在艰苦年代的爱国之心。习近平同志曾勉励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到基层一线和艰苦的地方去,把人生的道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而不是好高骛远。农业、农村需要又红又专的大学生,当前的农业、农村不再有寒冷的北海冰冻、猛烈的西域寒风,也不再有嗜雪吞毡的苦境,当今社会发达、交通便利,走在乡村振兴之路上的农民需要巩固脱贫成果,不断学习科学技术,号召懂专业、懂技术、有情怀的莘莘学子走到基层去服务社会,因此学好羊生产学课程、掌握养羊技术,更好地服务“三农”。这就是苏武牧羊在羊生产学课程教学中的思政育人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