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升机制研究

作者: 何小敏

摘要  作为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最新载体,产业学院是提升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华南农业大学-温氏集团产业学院结合校企实际,创新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在提升动物生产类本科生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旨在为新农科建设卓越农林人才提供支撑,为其他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建设产业学院提供参考。

关键词  动物生产类;产业学院;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5-0271-03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23.05.06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and Promotion Mechanism of Animal Production Professiona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A Case Study of Industrial College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Wen Group

HE Xiao-min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As the latest carrier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chain, industrial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 industrial colleg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of animal production professional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enterprise, Industrial College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en Group has innovated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talent in animal production speciality.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have  achieved in improv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animal production undergraduates, so as to provide supports for the outstandi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colleges in other application-oriented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Key words  Animal production;Industrial college;Talent training

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欣欣向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育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受我国国情、历史文化、科技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人才培养体系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供给侧和社会需求侧不匹配、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链与产业链未能有机衔接等问题。“安吉共识”引领了我国农业教育的新篇章,开创了我国高等农林教育的新时代。“安吉共识”提出:必须扎根中国这片沃土,探索高等农林教育质量改革,寻求协同发展的道路,创建产学研合作办学、共同发展、联合就业、协同育人的“旋转门”,推进农林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的融合[1]。深化产教融合,创建产学研的“旋转门”,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农林人才,是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林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笔者以华南农业大学-温氏集团产业学院为例,结合新农科建设背景,探索产业学院对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尤其是实践能力方面,以期为农林高校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和产业学院建设提供参考。

1 产业学院的发展历程

产业学院作为新时代产学研合作的新形式,是地方本科院校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产业学院最早可追溯到高职院校的“订单班”“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班”“冠名班”和“实习实训基地”等模式[2],随着实践的不断探索和演变,逐渐发展成一种更高级的形式——行业学院或产业学院。2015年,国家鼓励地方本科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向应用型高校转型。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产教融合的相关建议,并首次正式提出产业学院的概念,鼓励地方院校设立产业学院[3]。不同类型高校作出了不同的尝试,成立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学院。初期很多产业学院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做到产教深度融合,对人才培养起到的作用也很小。2020年7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4],有力推动了产业学院的进一步发展,产业学院建设由省级示范提升到国家层面。

华南农业大学与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氏集团)精诚合作近30年,基于“深基础、强实践、重能力、宽口径”的育人理念,创新合作模式,创新办学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的办学思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2012年,华南农业大学与温氏集团共建动物科学专业“温氏班”(以下简称温氏班)。2015年,温氏班单独列入广东省招生计划。2016年,以动物科学专业为主体,以温氏班为试点,共同组建华南农业大学-温氏集团产业学院,并于2019年获批广东省首批示范性产业学院。

2 产业学院的内涵及特征

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事物,目前学界对其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朱为鸿等[5]将产业学院定义为建立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在高校原有基础上建立健全的独立运行机制,以合作共赢为目标,致力于服务某个专业所在行业企业的新型办学机构。胡文龙[6]从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角度,提出产业学院是实现三链融合、汇聚多方育人优势资源的组织载体,通过将知识流、资源流、信息流紧密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造和行业发展等功能的综合应用。

目前,学者们对产业学院的特征已有一些研究。周步昆等[7]将产业学院的特征归纳为“六融六新”,其中“六融”为利益融合、制度融合、文化融合、科技融合、资源融合和人员融合,“六新”为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课程、新方法和新质量。朱为鸿等[5]将产业学院的特征归纳为以下方面:一是以双方资源共享、互惠共赢为目标。二是合作主体大多为办学机构和企业。办学机构是建立在高校专业或学科的基础上,另一方主体除企业外还可以是行业、产业协会甚至政府机构。三是以协议形式保障健全的独立运行机制,明晰双方的责任、权力、利益等。四是服务对象明确,主要是某一产业或企业。宣葵葵等[8]认为产业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特有的专业集群、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

3 新农科背景下产业学院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3.1 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畜禽生产减量提质,畜牧业加快转型升级,畜牧业已朝着标准化、智能化、节能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方向发展[9]。依靠科技进步的内涵式发展替代了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增长模式。国内畜牧业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得天独厚的畜禽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产业优势。

鉴于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而不强”的特点,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新农科建设是掀起我国高等农林教育质量革命的强有力手段。当前新农科建设不仅肩负着培育卓越农林人才的重任,而且肩负着乡村振兴的使命。中共中央“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省市“十四五”规划也对乡村振兴战略作了详细部署,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10]。畜牧业作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经济尤其是农牧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同时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广东省要实现乡村振兴新跨越,做好乡村振兴示范和表率,急需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急需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的支撑。服务好乡村振兴是农林院校和农林学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前大部分动物生产类专业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力度小,培养人才存在实践能力弱、创新意识不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专业实践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途径、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极其紧迫。华南农业大学-温氏集团产业学院经过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成效初显,动物生产类本科生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3.2 产业学院动物生产类本科生人才培养机制

结合新农科的时代背景,华南农业大学-温氏集团产业学院按照“学校课程+企业课程+企业实习”三位一体,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采用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管理和培养双轨制,突出分类指导和个性化发展,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实践教学与升学就业对接、课程教学与生产实际匹配、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相适应,打造动物生产类专业高素质创新型领军人才。

3.2.1    产业学院运行管理机制。

产业学院配有独立运行机制,实行独立招生、独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独立运行的管理机制。在招生方面,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家论证并纳入高考招生计划,实行独立招生、独立运行管理体系、独立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于同年9月正式开班,开启校企协同育人新篇章。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上,由产业学院所在学院教学副院长牵头,学院专业主任、集团资深技术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等组成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小组,共同参与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尤其要注重从企业的角度综合考虑专业课程、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置。按照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类型、工作领域、所需能力等,制定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3.2.2    产业学院建设目标。

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以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校企优质教学资源为抓手,力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产业学院建设主要有以下目标:第一,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和全产业链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第二,构建“学校-基地-企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第三,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育和建设;第四,培养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高素质行业领军人才。

3.2.3    产业学院运行基础。

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主要依托“12345五维策略”,即1个平台、2家单位、3个对接、4个协同、5项措施。“1个平台”指的是华南农业大学-温氏集团产业学院;“2家单位”指的是华南农业大学和温氏集团;“3个对接”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对接、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对接、实践教学与升学就业对接;“4个协同”是指协同党建与课程育人、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实施专业课程教学、协同评价人才培养成效;“5项措施”指的是共建教学科研平台、互聘教师计划、共建实习基地、提升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