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林高校课程思政知农爱农教育路径探析
作者: 李玲 李月娥 蔡威熙摘要 人才振兴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全国农林高校肩负着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人才的历史使命。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知农爱农教育、厚植学生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意义重大。从时空维度、主体维度、学科维度和教学维度探讨农林高校课程思政知农爱农教育的实施路径,以期建构农林高校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知农爱农教育体系。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林高校;课程思政;知农爱农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5-0274-02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23.05.06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On Education of Knowing and Loving Agricultur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LI Ling1, LI Yue-e1, CAI Wei-xi2
(1.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Shandong 271018; 2.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Shandong 271018)
Abstract Talent revitalization is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 National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cultivating talents for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who “understand agriculture, love rural areas and love farmers”.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knowing and loving agriculture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and prosper agricultur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from the dimensions of time and space, subject, discipline and teaching, in order to construct an all-round, multi-level and three-dimensional knowing and loving agriculture education system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Knowing and loving agriculture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目标要求。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农林类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农林高校是培养农业人才的主力军,为乡村振兴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是其责任与使命。然而,我国目前农业人才供需矛盾凸显,乡村振兴急需大批新型农林专业大学生,但农林高校毕业生学农不爱农不务农现象非常普遍。基于此背景,探索农林高校知农爱农人才的培养路径,对于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紧缺困境、提高我国人才兴农的整体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在于课程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要有机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农林高校课程思政中突出知农爱农教育,应在时空维度、主体维度、学科维度和教学维度上强调二者融合的全面性、系统性、协调性及灵活性,建构农林高校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知农爱农教育体系。
1 农林高校课程思政研究动态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农林院校课程思政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和改进方法进行了分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农林类人才的摇篮,应着力转变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1]。但当前涉农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乡村对涉农人才缺乏吸引力,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相脱节[2-3]。农林高校肩负着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在精心培养大量“一懂两爱”一流创新创业人才的过程中,课程思政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4]。农业院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突破单科性办学模式,强化文化素质教育[5],把握好“立德、固本、重品、融通、强特” 等方面,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6]。现有研究为该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该研究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林高校知农爱农人才的培养路径,对于农林高校建立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机制、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性。
2 农林高校课程思政中知农爱农教育的实现路径
2.1 全息时空维度
从时间维度上在农林高校课程思政中体现知农爱农教育有两方面含义。第一,在大学生入学教育、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毕业实习等整个培养阶段,将知农爱农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过程的“全生命周期”。课程思政不仅限于课堂教学,知农爱农教育应当从学生入学伊始持续到学生毕业,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体现高校立德树人的一贯性。第二,注重把握课程思政中知农爱农元素的时效性。通过展现新农村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成就,介绍典型的社会主义新农人的创业经历与成功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农业的广阔发展前景,改变对农村的刻板印象,用贴近大学生生活体验的具体案例,赋予知农爱农教育内容时代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空间维度上,从大学文化及校园文化建设、课堂环境浸润、实践平台搭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等方面在农林高校课程思政中全域渗透知农爱农教育。如农林高校可以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及区域历史文明,在校徽校训中体现知农爱农元素,从学校文化方面“以文化人”;通过校园整体规划、园林绿化、农业人物雕塑、农业故事展板、农业文化体验、农业博物馆、校史馆等建设农业文化主题校园,引导学生了解农业文化、农业人物、农业故事、农业文明等,创建知农爱农的校园环境;教学环境上,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自由、科学、思辨的课堂氛围环境;利用暑期“三下乡”等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农村调查,增加学生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的信念和能力;线上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认识三农,了解三农。总之,利用各个空间维度发现和运用社会、校园、课程等物理环境对学生进行知农爱农教育,增强知农爱农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知农爱农情怀。
2.2 协同主体维度
高校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学院、教师等主体共同参与,相互协作,加强交流与融合。农林高校开展知农爱农教育,应从培养知农爱农型人才的主客体要素出发,建立农林高校统一领导、多元参与、多位一体、齐抓共管的协同工作机制,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范畴与责任。①围绕“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学校党委从意识形态指导、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制度规范,从根本上为农林高校课程思政知农爱农教育提供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②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各二级教学学院根据学科性质和专业特色,在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大纲修订、教材选择、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具体制定课程思政知农爱农教育的体现形式。③围绕“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专业教师从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研究如何在课程思政过程中体现知农爱农元素,达到知农爱农教育目标。④农林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如教务处、教师工作部、党委宣传部、人事处、学生工作部(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切实发挥课程思政知农爱农教育协同责任,农林高校各部门联动合力,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知农爱农教育。⑤充分发挥知名校友、涉农企业等在知农爱农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展示知名校友在农业领域的成功经验,带动在校大学生的知农爱农、学农务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涉农企事业单位在学生知农爱农教育中的辅助作用,涉农单位一方面可以进行现代农业示范,让农林高校学生了解涉农工作的多样性和时代性,同时可以为农林高校学生提供实训平台,给学生接触三农的工作机会,另外在农林高校人才培养评价中,涉农企事业单位也应作为重要主体对于农林高校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进行评价。
2.3 学科分类维度
由于农林高校多是以农业学科作为优势和特色,同时融理、工、管、经、文、法、艺术学等多学科于一体,各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在21世纪,农业的概念早已超出了第一产业的范畴,其多功能性日益凸显。随着机械化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和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才也越发丰富多元。因此农林高校人才培养应立足大农林理念,面向新农林,重塑农业教育链、拓展农业产业链,适应一二三产业融合趋势[6],重视农业领域各类人才的培养,既有农技专门人才、农业生态建设者、文化创新及创业人才,又有综合管理和服务类等人才[7],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将“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根据不同学科的专业特质建设合乎专业育人要求的“资料包”,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建立“知农爱农思政资料库”,农学、林学、园艺、植保、动科等传统涉农专业学生要懂农强农兴农,而人文、经济、管理、法律等非农专业学生要知农爱农支农,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和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建立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2.4 立体教学维度
教学层面要以课程为依托,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发掘可以转换利用的知农爱农价值元素,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建立“知农爱农教育资料库”,并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将思政资源与课堂教学的具体知识点相结合,全面推开知农爱农教育。
(1)首先,农林高校应厘清高素质知农爱农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教学大纲等方式统筹规划各类课程知农爱农教育的落脚点,达到知识传授、技能提高和价值引领等综合目标的融合。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设计课程,总体规划专业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发挥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协同效应,把知农爱农教育融合到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从而将知农爱农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教学中。
(2)农林高校应同时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搭建教师合作平台、教师培训等手段转变教师理念,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知农爱农和强农兴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厚植教师爱农情怀。
(3)教学手段上,设置多维课堂,将课堂教学、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知农爱农情怀。综合运用网络技术,线上、线下混合教育等教学手段,研究学情,灵活采用农业案例教学、参与合作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开放型教学等多样化方法,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知农爱农教学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增强学生对三农发展的直观感受、专业自信和思想认同,提高农林高校课程思政知农爱农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