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发展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方文红 张耀兰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作出实施大数据战略和数字乡村战略的部署,安徽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各项部署要求,全力推进“数字安徽”建设,并将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农业产业互联网发展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有效路径,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和问题,阻碍了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农业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通过总结近年来安徽省的实践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为下一步安徽省更好更快地发展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农业产业互联网提供借鉴指导。

关键词 数字乡村;智慧农业;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S-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9-022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9.052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ountryside and made the deployment of implementing the big data strategy and digital countryside strategy. The CPC Anhui Provincial Committee and the Peoples’s Government of Anhui Province have conscientiously implemented the deployment requirements and made every effort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Anhui’, and made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ountryside, smart 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 Internet of agriculture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They actively carried out pilot demonstrations, innovate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explored effective paths, and achieved phased results. However, there were many constraints and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We summarized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the problems, which provided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develop digital countryside, smart 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 internet of agriculture soundly and rapidly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 Digital countryside;Smart agriculture;Problems;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作者简介 方文红(1970—),女,安徽休宁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农村信息化研究。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数字经济、数字乡村的重要部署[1-2],安徽省委省政府全力推进“数字安徽”建设,并将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农业产业互联网发展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2021年省政府决定在全省组织实施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5+8”试点,即在砀山、长丰、金寨、歙县、桐城5个县(市)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在种业、生猪、稻米、水产、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8个农业主导产业的头部企业开展农业产业互联网建设试点[3],通过试点示范,集聚资源要素,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有效路径,引领带动全省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发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鉴于此,笔者总结近年来安徽省的实践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为下一步安徽省更好更快地发展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农业产业互联网提供借鉴指导。

1 实践及成效

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度安徽省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达4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1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其中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达到41.6%,高于全国19.1百分点,与浙江并列全国第2;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销售总额的比重为19.9%,高于全国6.1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县域政务服务在线办事率为 94.83%,位居全国第1位[4]。

1.1 建立5项机制,坚持高起点推进

围绕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坚持高水平谋划、高起点推动,推进引领性项目落地见效。一是建立行政推动机制。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5],明确要求实施数字赋农行动,到2025年建成数字农业工厂400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1 500个;出台《加快“数字皖农”建设若干措施》[3],支持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发展。2022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将“5+8”试点作为重点内容进行部署[6]。二是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成立全省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种业、生猪、稻米、水产、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8个数字化工作专班。三是建立跟踪调度机制。分管省长多次主持召开全省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建设汇报会、调度会、咨询会,邀请国内权威信息化专家对“5+8”单位建设方案把脉问诊。四是建立合作机制。分管省长亲自带队赴北京、上海开展“双招双引”,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神州数码、阿里等国内头部企业进行深度沟通和合作。五是建立资金保障机制。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全省数字农业和农业产业互联网建设,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资金近20亿元。

1.2 依托五大企业,主攻产业互联网

交易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是必然趋势[7],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形成降维打击新优势,成为企业必由之路[8]。安徽省坚持政府引导,主导产业头部企业带动,工业互联理念和方式推进,以企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为抓手,以数据协作协同和利益为纽带,培育农业产业互联网新生态和新业态,推进农业产业由交易网向产业互联网跨越。

1.2.1 从种粮行业突破。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借助工业互联网思维打造荃银“种粮一体化”互联网平台,通过科技赋能,数据驱动,深入链接种植端、加工端、销售端、服务端等多方资源,打造了广泛的应用场景,实现粮食收储、农资销售、授信还款、农田管理全程数字化。目前,平台已上线20余家大型加工企业,10余家金融保险机构,2021年平台累计交易资金达9亿元。

1.2.2 从种植业3个千亿级行业突破。芜湖中联农机围绕水稻生产到销售的13个环节,49个决策点,搭建工厂育秧物联网—全生育期管理物联网—农事作业车联网—水稻烘干智能监控网—品牌销售电商网,“五网合一”打造芜湖数字大米[9],实现节本1 620元/hm2,增产10%~15%,极大提升了大米品质。2022年中联智慧农业公司在芜湖全域推广智慧“芜湖大米”示范基地100个,总面积1万hm2。和县新源农业科技公司围绕蔬菜工厂化育苗积极推进种苗全程自动化智能化管理与生产,极大提高了种苗成活率和生产效率,育苗产量由4.47万株/hm2增加到7.33万株/hm2,节省人工及化肥、农药、灌溉用水均在20%以上。亳州兴禾农业公司积极推进中药材种苗繁育、标准化种植、初加工等环节的数字化改造,实现互联网设备自动炼苗、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初加工智能化控制,促进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最终实现中药材“源头可追溯,标准可规范,质量可保证,数据可互通”。

1.2.3 从养殖业突破。天邦股份和县公司打造集数字生产、加工、交易、服务、溯源于一体的生猪产业互联网,实现农牧产业全生命周期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管控及全程追溯,重塑农牧产业要素,提升农牧产业效率、降低成本。据测算,通过数字化改造,每头生猪生长周期降低成本150元,劳动生产率提高35%。

1.3 创新5类模式,推动可持续发展

各地在推进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坚持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大胆探索多元化多形式运营模式,建立产业生态合作伙伴关系和政企合作关系,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双赢和多赢。

1.3.1 政府激励模式。芜湖市出台激励机制将“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作为智慧农业发展主抓手,引进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安徽中科智能感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德邦大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中科阡陌科技有限公司等互联网企业进军数字乡村建设。

1.3.2 政企合作模式。桐城市政府与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投资1.5亿元,建设桐城市现代农业智慧农业产业园,先由政府出资建设,再由中建材回购市场化经营。

1.3.3 市场化运营模式。砀山县成立砀山梨源农业产业互联网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推进梨园现代化改造、策划品牌打造等工作。歙县由国有企业歙县徽投集团参与数字乡村建设中,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实施“新安山居图”产业振兴项目。

1.3.4 产业生态伙伴模式。荃银高科与信息化开发公司建立互利共生合作关系,荃银提供市场需求逻辑,信息化公司开发系统,荃银使用已开发的产品开展业务后,根据业务量,以购买服务方式支付信息化公司费用。

1.3.5 “揭榜挂帅”模式。金寨县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了30多家企业申报数字乡村建设方案,通过“揭榜挂帅”方式确定由4家企业自行出资在4个乡镇先行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待4个示范点建成运行后,进行总结分析,找出适合的模式和机制再由政府出资向全县推广。

1.4 紧扣5县特色,数字赋能兴乡村

砀山、长丰、金寨、歙县、桐城5个县(市)围绕数字乡村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推进数字治理、数字服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党建等建设的同时,各县还因地制宜,从当地特色产业着手,打造数字乡村应用场景,探索数字乡村有效路径。砀山县是中国酥梨之乡,为做大做强酥梨产业,该县积极推进酥梨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10],围绕酥梨产业基地建设、机种机收、仓储保鲜、初精加工、品牌培育、营销体系等建设砀山酥梨全产业链互联网平台,延长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安徽酥梨产业。长丰县是全国著名的优质草莓生产基地,按照数字赋能草莓产业思路,建设了“数字草莓”大数据中心,实现草莓生产温、光、气、土、肥、药可视化和联动控制,通过数字化实现了节本增效,草莓平均产量提高15%,均节本12 000元/hm2,平均增产增收54 000元。歙县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山区县,位于新安江畔,该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围绕“闲置资源资产盘活、茶叶和菊花产业发展、文旅产业提升”打造新时代的“新安山居图”,搭建生态价值转化平台服务体系,通过产品化打造和数字化运营,实现农民增收。金寨县属于大别山革命老区,又是国家级首批贫困县,该县在接续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征程上,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11]。在全省率先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试点,推出18款“信易贷”类金融产品。在红色旅游基地花石乡大湾村开发建设数字大湾公众号,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大湾村追寻红色记忆。桐城市是一个水稻主产市,该县整合资金435万元,建设7家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全自动智能化水稻育秧工厂,统一安装智能化监测控制设备及物联网管理平台,提升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有效解决“育秧难”问题[12]。

1.5 建立5个体系,提供要素保障

1.5.1 建立数字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体系下设农业产业互联网、数字乡村、农业知识图谱与数字建模、农产品品控与供应链优化、农业智能控制与装备、农业大数据与知识工程6个专业组和11个综合试验站,为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