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涵·要求与路径研究

作者: 刘红峰 刘惠良

摘要 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设置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作为系统性调适与转换过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探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本质,辨析二者有效衔接的必然要求与路径选择,研究得出乡村振兴战略在协调城乡要素融合、资源优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帕累托最优的过程中,强化了有效衔接的现实要求、过渡时期的首要任务;从而识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内生动力,弥补了乡村振兴的短板;构筑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时序前提和空间基础,为探索乡村振兴赓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政策演化、产业发展、生态文明、乡村治理、吸引人才等方面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根本保障和路径选择依据。

关键词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本质内涵;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9-0254-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9.059

Abstract Effectively connec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during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period.Setting up an effective fiveyear transition period as a systematic adjustment and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nvolves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ecological, and other aspects.To explore the inherent logical essence of consolidating and expand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ffectively connecting with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analyze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s and path choices for their effective connection, and study and conclude that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strengthen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effective connection and the primary task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in the process of coordinat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factors, optimizing resources, and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Pareto optimization;In order to identify and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ffectively connect with the endogenous impetu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making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It has construct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basis for consolidating and expand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o become a strategic advance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viding a fundamental guarantee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path selection for exploring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continuously consolidate and expand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erms of policy evolut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ural governance, and attracting talents.

Key words Effective connection;Rural vitalization;Essential connotation;Realistic path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20C0772);韶关学院博士科研项目(9900064601/139);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重大项目(XSP22ZDA003);湖南省社科基金智库专项重点项目(21ZWB01)。

作者简介 刘红峰(1975—),男,湖南湘乡人,博士,从事农村发展、农业经济研究。*通信作者,博士,从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十三五”时期,我国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这一伟大成就的取得既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启创造了良好条件。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脱贫人群、地区重新返贫和新增贫困人群、地区,并失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二者有效衔接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学理上辨析何谓衔接、如何衔接、衔接什么内容、衔接的效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在有关学者研究基础进行了阐释[1]。任何意义上的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衔接首先都取决于厘清衔接的本质内涵,其次才能翼图所需,接着探究路径,等等。因此,笔者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社会基础角度进行阐释。2020年10月,党和国家基于我国“国情”“农情”“三农”问题的战略判断,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性命题。表明我国贫困治理,特别是农村贫困治理、“三农”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因此,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是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的历史任务与目标。“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大战略汇聚的历史时期,探析和研究二者有效衔接的本质内涵、现实要求与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 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内涵

1.1 有效衔接的基本内涵 党和国家从2015年11开始正式提出“脱贫攻坚”战略,到2020年底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历时5年。其间,在2018年,党中央在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国家发展战略,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处于叠加同轨推进。从党和国家提出两大战略的本质目的和根本任务来看,都是侧重于破解“三农”领域难题,在农村地区、农村人群中消除绝对贫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但是,两者的阶段性任务、侧重的对象差异明显。我国的脱贫攻坚阶段在2015—2020年的5年时间,集中社会力量突击完成了紧迫性、局部性和阶段性任务,自2018年开始,党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有时空持久性、任务渐进性、对象整体性的特征。二者虽然有差异,但是在内在逻辑机理具有一致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永续动力[2-3]。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4-5]。可见,“有效衔接”的历史性命题缘起于党和国家对国情、农情基本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全局性选择。

1.2 有效衔接的基本范畴

1.2.1 “有效衔接”的概念界定。

“衔接”本义指联结或连接。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二者的有机衔接应着重4个方面的无缝联结,即两大战略的机制、产业、政策、规划等方面的无缝联结[6]。这些“衔接”涉及内容、时间、空间、对象、制度等多个维度和层次,具有突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两大战略的有机衔接,即是有形的、具体的,也是无形的、抽象的。

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基本前提。“巩固”的核心内容是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两不愁、三保障”,确保脱贫地区、脱贫人群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增脱贫地区与人群,同时要巩固脱贫攻坚期过程中的持续性帮扶的保障机制。“拓展”首先是要对帮扶对象的拓展, 一部分从帮扶政策中退出 ,对于致贫风险较大的另一部分边缘群体应进一步采取拓展措施[7],最大限度地防止返贫发生[8]。由于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两大战略的重要性、复杂性、系统性,所以在时空衔接上设置与“十四五”相重合的过渡期。设立5年过渡期,是遵循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讲究循序渐进的总体原则,不冒进,不脱离实际[9]。确保政策总体稳定延续,科学合理把握发展的速度、力度与节奏,逐步实现平稳过渡。

1.2.2 “有效衔接”社会基础的构建。

“有效衔接”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上,“社会基础”是人们生产生活客观存在的总称,由基础性的社会关系、组织联结、秩序结构组成。“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二者的对象都是农民、农业、农村,乡村空间的社会基础有着深厚的人类文明积淀,乡村社会基础因此有着与城市社会基础、现代化社会基础不同的复杂内涵。

乡村社会基础的制度建设是由村民自治、村规民约、法律法规相结合的系统,一方面强调基层社会基础制度的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乡村基层社会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强调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相互融合[10]。 因此,基层政府派出机构的能力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水平是“有效衔接”的社会治理基础,他们不是单一的向度,而是二者相互融合共同构建有效衔接的社会基础。

首先,乡村社会的“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现代化、从脱贫迈向振兴的基础条件。党建引领有效衔接的乡村治理是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的关键,为两大战略有效衔接保驾护航。将党建从组织建设领域扩展到经济社会各个环节和领域,能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积极示范作用,能带动农民及多主体协同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探索实践,实现“治理有效”目标。

其次,乡村社会基础的经济形态富有创造性,集体经济形态兼具“公有性”“民营性”的特征,并且表现出“传统型”与“现代型”的发展趋势,“传统型”集体经济集中在传统农业、工业领域,“现代型”集体经济则重于多元开放领域、租赁型经济[11]。乡村社会的集体经济既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所有制形式,同时也具有极强的社会性特征。何伟威[12]研究认为,乡村社会的集体经济组织一方面是生产组织、另一方面是乡村社会管理组织,既具有营利性和服务性的双重使命,又具有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性质。

第三,乡村是一个熟人关系社会,这种社会基础是一种由血缘和地缘相结合的特殊社会关系。乡村社会的行政村是一个“半熟人社会”,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且相当一部分非常熟悉,共享公众人物。传统的自然村落是一个完全熟人社会[13],随着大量青壮年长期异地生活,导致乡村生产生活熟人社会的特征越来越势微,日渐出现“无主体熟人社会”现象[14]。“无主体熟人社会”的典型特征就是社会资本匮乏,从而影响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降低了风险防范能力,阻滞了市场交易水平,因而与贫困之间有着密切关联[15]。

第四,乡村社会组织在“有效衔接”中扮演重要角色。乡村人口往城市迁徙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必然,但是,这种迁徙并非永恒不变,在城乡融合中“逆城市化”同样可以出现,因此,新兴乡村社会组织由传统完全熟人社会的自然村落向无主体熟人社会变迁中发展起来,采用“助力”而“不替代”的方式,从“助力”视角分析,一方面起到弥合政群关系,另一方面引入社会资源;从“不替代”视角分析,一方面激活乡村沉睡的闲置资源,另一方面增强乡村原有资源的效用价值,发挥着“涓滴效应”。这种乡村社会组织的角色不再是采用传统扶贫方式对贫困人群、贫困地区短时期的特殊政策支持,而是着眼长期、持续性破解贫困约束,通过政策、产业、创业、就业、教育、消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惠及贫困人群和贫困地区,带动均衡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总体而言,脱贫人口、脱贫地区、中西部地区是有效衔接的重点、难点领域。这些乡村大多偏远、分散,点多、线长、面广,乡村社会组织作为“有效衔接”的杠杆,通过多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项目式撬动,盘活存量、做大增量,充分发挥各个主体之间能量及实现他们的价值诉求,对于激活乡村内部“日见枯竭萎缩资源”生长力、增强其活力、实现“有效衔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