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经济林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
作者: 栾好安 刘强 张珂宇 刘盈茹 董庆龙 贾鹏 张雪梅 郭素萍 齐国辉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的经济林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经济林专业人才的需求。针对目前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经济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经济林专业的特色及未来发展趋势,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重构、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等方面探讨并优化现行经济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保障并提升经济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 乡村振兴;经济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9-0275-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9.065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he traditional under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the nonwood forest specialty couldn’t meet the needs of today’s society for the talents in the nonwood forest specialty.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of nonwood forest specialty in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nonwood forest specialty ,this paper explored and optimized the current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of nonwood forest specialt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revis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and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in order to ensure and improve th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of nonwood forest specialty,and provide talent security for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Nonwood forest specialty;Talent training program;Curriculum system
作者简介 栾好安(1990—),男,山东烟台人,讲师,博士,从事经济林专业教学研究。
经济林产业作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绿色产业。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经济林产业在我国山区精准扶贫工作及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1]。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计,2021年我国经济林面积逾4 000万hm2,产值达2.2万亿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提供理论依据[2]。人才支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全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农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摇篮”,加强其涉农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农业院校肩负的重要使命[3]。经济林产业相关人才对于实现我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培养方案作为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集中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关键内容。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经济林专业(本科)成立于1995年,以培养立足河北、面向全国的经济林专业应用型/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共招收4届(1995—1998届);此后,依照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意见,将经济林专业变为林学专业的一个方向(经济林方向),至2020年共10届(2002—2013年经济林方向取消)。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高校,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在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借鉴国内其他农林高校有关专业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围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战略,探索新的经济林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4个方面积极探索改革和创新途径。
1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保障。以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农林类专业认证(第三级)标准》(简称《专业认证标准》)为基准,发现河北农业大学目前实施的《林学专业(经济林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简称《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以下问题。
1.1 培养目标急需再定位
培养目标作为高校本科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本科专业建设的出发点与归宿[4]。《专业认证标准》指出,培养目标定位需要符合学校办学宗旨,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具有国际视野,体现前瞻性和引领性。此外,培养目标应反映毕业生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从目前河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层次不够分明,缺乏必要的分解指标。
河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培养目标的描述如下: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林业发展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经济林栽培、经济林品种培育、经济林病虫害防治与检疫、经济林产品贮藏与加工以及经济林产业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林业、农业等事业单位或相关企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开发应用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综合来看,目标定位从职业道德操守、专业素质、培养方向与类型等方面做出一些说明,基本符合《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但某些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明晰与细化。比如,从“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表述来看,“区域”的地方特色定位不清楚;“林业、农业等事业单位或相关企业”中林业、农业的专业特色不明显,与经济林专业不相符;此外,分解目标的缺失导致无法具体反映学生毕业5年左右的职业发展预期。
1.2 毕业要求需要全面细化
毕业要求作为培养目标的具体支撑,首先要与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定位相符,其次要符合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预期[5]。因此,毕业要求需要分解成可落实、可衡量的明确指标,并在学生培养全过程中可分解落实。
河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方案》共计8项毕业要求,具体包括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创新精神、专业知识、专业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体能与心理素质,基本涵盖了素质要求、能力要求和知识要求3个维度,一定程度上符合专业认证理念的要求。总体而言,毕业要求过于重视专业技能与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专业认证标准》规定的“三农情怀”“交流协作”“全球视野”等能力要求。此外,毕业要求的某些叙述过于笼统、不够细化。比如,“具有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中“一定的”一词用法模糊,不够具体细化;“具有创新的基本能力”中“创新”一词过于笼统,未体现出具体“创新”点。综合来看,这样的毕业要求不够全面、不够细化、过于笼统,不利于提升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3 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重构
课程体系作为培养目标实现的载体和依托,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保障并提高本科人才教育质量的核心任务[6]。河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学科平台、专业教育、拓展教育4个模块构成。整体来看,课程结构较为合理,但相关课程的设置仍集中在基础课、专业课等的机械“加减”,尚未结合经济林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进行深入解析。比如,学科平台模块中部分课程(比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针对本专业本科生而言,存在难度较高、专业性过强的问题;专业教育模块某些课程相对传统,未体现出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特点;拓展教育模块中,课程设置(多为林学类课程)偏向于林业专业,无法体现经济林专业课程的广度与深度。此外,经济林专业课程建设中仍存在其他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课程体系无法体现经济林专业特色,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学时分配不合理,某些课程设置中理论知识过多、应用型知识不足等问题。
1.4 实践教学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
实践教学是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巩固、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7]。河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相对完整、目标较为明确,能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参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农林类专业认证(第三级)标准》中相关要求,目前实践教学环节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理论教学课程的学分与学时较多,使得实践教学相关课程被缩减、弱化;由于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实践教学基地不稳定以及有效管理和评价手段的缺乏,造成实践教学内容不完善、实践教学手段不完备、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
2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主要措施
作为一个新兴本科专业,经济林专业在我国高校开设时间较晚(2019年)。笔者在深入调研目前国内开设经济林专业的3所高校(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对国内外经济林产业发展和未来经济林专业人才供需变化的预测,参照《专业认证标准》,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体系等做出修订,以适应现阶段国家与社会对经济林专业人才培养实际的需求。
2.1 结合未来经济林产业发展趋势,改革人才培养目标
农林类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分为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3个层次[8]。经济林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属于复合应用型,其人才培养模式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从而提升人才的行业适配性。笔者参考现今经济林相关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及未来发展趋势,征求本专业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农/林业企业、经济林专业师生及校友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结合河北农业大学的办学条件与自身培养特色,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将社会需求、高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经济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在前期调研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发现目前高校/企事业单位对经济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下:①经济林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式是升学(读研)与企事业单位(图1);②人才需求国际化逐步显现,对具有一定英语能力,且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需求加剧;③知识结构上,要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④本科生要重视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将“国际视野”“团队精神”等加入《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合理定位培养目标。此外,对定位不清的术语(如“区域”“实践能力”)进行修正,以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2 根据培养目标,明确并制定毕业要求
为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方案中需要制定毕业要求,并且毕业要求的制定要涵盖《专业认证标准》规定的十条毕业要求(理想信念、三农情怀、人文素养、理学素质、专业综合、审辩思维、创新创业、交流协作、全球视野、学习发展)[9]。目前,大多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也设置了十条毕业要求,力求与《专业认证标准》一一对应。
目前河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中仅有7条毕业要求,缺乏《专业认证标准》中“三农情怀”“交流协作”“全球视野”等能力要求。首先,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补充这3条毕业要求,以完善毕业要求体系。其次,为使毕业要求更加明晰,笔者对修订后的10条毕业要求进行了分解/细化,共分解出28个可量化、可评价的细化指标,且各指标间逻辑关系紧密(递进或并列),贴合人才培养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素养形成要求。最后,由于《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存在某一指标被多门课程(5门以上)支撑或某一门课程支撑过多指标(5个以上)等问题,笔者通过课程调研、调查问卷等形式,对《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关联度对照表》做进一步优化,并运用高(H)、中(M)、低(L)和不支持4个等级标准量化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指标的支撑度。此外,应去除《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要求中某些笼统性的描述词(比如“一定的”),尽量使用明确术语去量化描述,以使毕业要求可具体支撑和阐述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