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融入高职思政课的生成式教学研究

作者: 姚丽丽

乡村振兴融入高职思政课的生成式教学研究0

摘要 生成式教学无论从教学哲学或教学技术理解,均强调教学各要素的动态生成。生成式教学有助于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乡村振兴作为生成中的重要社会进程和高职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机遇,其融入高职思政课运用生成式教学较为适切。基于当下高职生关于乡村振兴的兴趣、认知、认同及参与四维度表现,以乡村振兴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选择五方面具体融入点。针对所选择的具体融入内容,在生成式教学过程对应地探索融入路径以助力师生互动,帮助高职生提升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和能力。

关键词 生成式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乡村振兴;融入路径;高职生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9-027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9.066

Abstract The generative teaching emphasizes the dynamic generation of teaching elements no mat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philosophy or teaching technology. Generative teaching is helpful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ocial process in the generation and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t is appropriate to apply generative teaching of integra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of vocational college. Based on the current performance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terest, awareness, recogni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integra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to the course of Ideology,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hen the five integration points a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integration, several integration paths have been explored correspondingly in the generative teaching process. This helps to facilit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n helps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 their willingness and ability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Generative teaching;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Rural vitalization;Integration path;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基金项目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科研一般课题“乡村振兴融入高职思政课生成式教学研究”(HKYDJSZYB-2022-5)。

作者简介 姚丽丽(1991—),女,浙江湖州人,经济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农村政治研究。

生成式教学注重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反对过度强调知识传递的教学物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致力于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因此思政课教学实践与生成式教学理念颇为契合。生成式教学不仅是从技术主义解读的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其不囿于指向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而是师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均体现“生成式”。该研究基于认同生成式教学更是一种教学哲学思维的视角,以乡村振兴融入高职思政课为例,探讨生成式教学实践。

1 生成式教学与高职思政课的适切性

生成式教学,亦称为生成性教学,是近年兴起的课堂教学改革方向之一。目前,主要有教学哲学与教学方法两大视角阐释这一概念。基于思政课相比专业课的特点与定位,高职思政课与生成式教学较为适切。

1.1 教学哲学视角的生成式教学

教学哲学视角下,生成式教学强调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性思维。如郭元祥[1]提出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观点。杨洋等[2]呼吁课堂教学提升人性向度而非理性至上,通过重构课堂教学而减少知识解读偏差。程良宏[3]则进一步鲜明反对生成式教学日趋走向技术主义的倾向,认为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并非二元对立,在批判预成性思维和控制性教学文化基础上,从教学哲学理解生成式教学,试图建构一种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程良宏[3]明确提出生成式教学哲学的机理结构和内在理据。其提出的机理结构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在共构的教学主体结构、学科知识和生活联结融通的教学内容结构以及探究对话与有意义讲授补充转化的教学方法结构”等三维框架。而内在理据则从师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教学构成要素特点阐明。故作为教学哲学的生成式教学,是一种教学观念,主张的教学目的不限于知识获取,更是扩展人的视野与智慧。

1.2 教学方法论视角的生成式教学

从教学方法论视角看待生成式教学,在当下学界仍颇为流行。朱文辉[4]认为“生成式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多种方法并用的教学方法论”。章木林等[5]以中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探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构建“生成式翻转学习”教学模式。针对高职学生特点,范平[6]提出了构建课中学生动眼、动口、动情、动手等“四动”生成式教学模式。至于如何衡量生成式教学的应用实效,周序等[7]认为量化比较并不妥当,反而课堂观察、师生访谈以及行动研究更为合适。

1.3 生成式教学适用于高职思政课课堂

该研究在认同生成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哲学思维的基础上,探讨其在实际高职思政课教学实践的运用。侯红霞[8]认为德育内在地蕴含着生成性,从“知识论”转向“生成论”,要将德育“知识教学”转向“生成教学”。 李颖姣[9]提出生成式教学为思政课构建了生存论路向,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唤醒,亦让思政课获得历史性权威;且大学生接受了过往十几年较传统的“应试教育”,再加上资本逻辑侵蚀、网络世界诱惑、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等,其精神世界的自我建构较为缺乏,而思政课在生成式教学模式下,以自由平等的教学过程更能帮助学生建构自我“内在灯塔”。可见,生成式教学与思政课有较好适切性。而高职生相较于本科生学科知识基础更薄弱、政治理论素养不高、缺乏理论思辨能力,运用生成式教学在高职院校讲好一堂思政课更具需求空间。

2 生成式教学中乡村振兴融入高职思政课的现实需求

生成式教学语境下,教学内容不仅限于既定教材知识,而是教材知识与教学主体的真实生活经验、真实体悟关切相结合。而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堪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亦需与时俱进,把握教材重点内容的同时,宣贯最新国家方针政策,将当前最新社会发展成就纳入教学内容。因此,将乡村振兴有关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是高职思政课的应有之义。

2.1 乡村振兴是生成中的重要社会进程

“乡村振兴”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之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涉及乡村振兴内容。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出台,2022年是收官之年。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重心转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天专门负责乡村振兴事务的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2021年4月《乡村振兴促进法》通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入有法可依的阶段[10]。可见乡村振兴是继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后的国家战略,事关实现共同富裕,是生成中的重要社会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1]探索乡村振兴有效融入高职思政课,是建设“大思政课”的应有之义,就乡村振兴展开精彩叙事是思政课必要的嵌入内容。同时,乡村振兴是动态推进过程,融入高职思政课非常适合生成式教学。

2.2 乡村振兴是高职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机遇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乃至大国工匠,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需支撑人才的契合度较高,是输送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来源地。故高职生是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之一,乡村振兴融入高职思政课,宏观上有助于让德育在我国广大乡村落地生根,助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提升乡村文化自信等[12]。高职生成长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离不开德育的滋润,离不开政治、文化、职业、道德、法治素质等“软实力”的提升。而思政课正是提升高职生这些“软实力”的重要平台,激励更多高职生有动力、有能力、有毅力走向广袤的中华乡村大地书写奋斗人生,是将乡村振兴融入高职思政课的重要价值所在。

在微观个体层面,乡村振兴融入高职思政课有助于提升高职生综合素养,增强其对于我国乡土实情的了解,促进其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意识觉醒。笔者面向杭州、宁波、温州、绍兴、金华、舟山等6地市共17所高职院校部分在校生开展了乡村振兴主题在线问卷调研。其中,就“毕业后,是否乐意到农村创业就业?”这一问题,受调研的高职生24.43%选择“非常乐意”,56.20%选择“比较乐意”,仅18.50%选择“不太乐意”,而“完全不乐意”则只占0.87%,可见绝大多数高职生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作为自我成长发展的广阔舞台。至于进一步调研“影响选择是否到农村创业就业的首要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参与调研的高职生15.01%选择“农村发展潜力大”,26.88%选择“所学专业对口”,29.32%选择“城市就业生存压力大,农村竞争小且生活成本低”,三者相加合计超过七成。由此可见,高职生选择到农村就业创业的首要考量,正是乡村有着比城市更利于其自身发展的相对优势,能够为高职生个人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更丰富的机遇。

2.3 高职生关于乡村振兴“四维表现”急需提升

该研究的在线问卷调研,就高职生关于乡村振兴的兴趣度、认知度、认同度以及参与度等“四维表现”进行了调查。每一维度变量分设有多道量表题,每道量表题均采用Liker4级计分,4选项分值由高到低分别赋值为“9、6、3、0”。对量表题进行信效度检验后,以变量数据的平均值加以比较高职生关于乡村振兴的“四维表现”。如图1所示,高职生的认同度最高,兴趣度次之,认知度再次,参与度最低。可见,高认同度并不一定能带来高参与度。但就现实需求而言,乡村振兴融入高职思政课最关切的恰是平均值最低的参与度。故提升高职生参与度是探讨生成式教学中如何融入的重要考量。

为探究高职生其他三维表现是否对于其参与度有所影响,运用路径分析,建立如图2所示的路径模型图。可见,高职生关于乡村振兴的认知度与认同度直接对参与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兴趣度则对于参与度没有直接的显著正向影响,只能通过认知度或认同度间接对参与度形成正向影响。故高职生“四维表现”之间关系结构较为复杂,在实践中思考乡村振兴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内容选择及融入路径,由此路径模型图可见并不一定局限于关注参与度,有益于其他3个维度表现提升则亦可纳入考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