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无土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 张更 黄思杰 王媛花 闫征南 郭正兵 颜志明摘要 无土栽培学是园艺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从课程教学大纲修订、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改进4个方面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不仅对园艺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为同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高职农学类;无土栽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2-0269-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2.061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Soilless Culti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ZHANG Geng1, HUANG Si-jie2, WANG Yuan-hua1 et al
(1. 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Jurong, Jiangsu 212400;2. 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Nanjing, Jiangsu 210042)
Abstract Soilless culture is one of the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of horticultural technology major, which has strong practicality and applicatio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are carried out from four aspects: revision of curriculum syllabus, mi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curriculum,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It not only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orticultural technology major, but also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similar cours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agronomy;Soilless cultivation;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Teaching reform
基金项目 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ZH2021100201);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资助项目;青岛农业大学实验技术研究课题(SYJS202117)。
作者简介 张更(1989—),女,黑龙江大庆人,讲师,博士,从事园艺作物生理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7-19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院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2]。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要求高等院校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3]。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无土栽培学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A 档)建设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对学生专业知识传授和综合素质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本课程教学团队从课程教学大纲修订、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改进4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期为同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1 明确思政教育目标,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体现课程对毕业要求的关键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评价开展及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依据[4]。根据教学需求制定、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是完善与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思政教育目标,进而对现有教学大纲进行全面修订,开发出思政化的新大纲。
无土栽培学是综合了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和工程科学等多种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无土栽培基本理论、植物生理基础,掌握无土栽培生产设施建造和管理方法,熟悉无土栽培技术的新成果、新模式和新动态。在进行课程教学大纲修订时需要依据具体教学内容和育人目标,深挖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地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温度[5-6]。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大国工匠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整个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有效结合,践行新发展阶段下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将课程教学大纲变成课程育人大纲,润物无声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达到培养担负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农人的目标。
2 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提升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设计的关键和核心在于找准契合点,通过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方式,建立起内在契合关系[7]。无土栽培学是一门传授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课程,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课程内容中蕴含了许多思政元素,这些元素有些是显性存在的,有些是隐形存在的,有些是蕴含在知识体系本身中的,有些则是体现在专业知识背后的一段历史、一则故事或一种文化。因此,我们需要以学生为本,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找准契合点,用思政教育赋予专业课“灵魂”,使专业课变的“有知有味”,自然而有情怀。
2.1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历史悠久而灿烂。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任何一个章节都可以挖掘出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思政元素。例如,在“认识无土栽培”这一章,讲到无土栽培技术的起源时,可以介绍芽苗菜生产从古代传统手工作坊到现代工厂化生产模式的发展历程。首先,通过引入《农政全书》《禹贡》《本草纲目》等古书中关于芽苗菜的种植生产历史,使学生们了解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勤劳,对我国先民在无土栽培领域的贡献和地位有正确的认识。其次,通过介绍现代工厂化生产芽苗菜技术,以及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坚定学生科技强国的信念,增强勤奋学习、励志成才的决心。
再比如,2021年脱贫攻坚剧《山海情》的热播,让大家了解了20世纪90年代黄河岸边那段种植菌草、固沙防风的历史。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下,影视可以使一些久远的历史知识形象化、情景化、细节化,让学生在感受故事情节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构建历史意识,接受影片中传达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可以将这段历史故事引入课堂,通过历史回溯和现实分析,结合影视中的农业栽培知识,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党在脱贫攻坚战工作中的“创新路上敢为先、攻坚克难勇向前”精神、决心和智慧,充分认识扶贫脱贫工作所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2 用新时代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8]。教师不仅是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更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讲好无土栽培学课程,才能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联动。例如,在讲“无土栽培固体基质”这一章时,对岩棉这种难以分解的无机基质要重点强调其无害化处理方式,通过引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学生了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种在学生的心田。
又如,在“无土栽培生长实例”一章,可以通过播放央视《科技苑》栏目的科教视频介绍“长在水里的韭菜”。讲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如何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启发下,反复摸索试验,通过技术攻关,发明了一种韭菜水培生长系统,从源头上解决了韭蛆问题,实现了“安心韭菜”的生产梦想。通过这一典型案例启发同学,人的潜力无限,只要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不断耕耘,定能绽放出成功的花朵。
2.3 培养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
任何一门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内容均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无土栽培学所涉及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自然也不例外[9]。例如,“植物根系与环境微生物”中在讲述根际微生物时可以从“谈菌色变”这一名词讲起,阐述细菌并不是不洁净的代名词,作为微生物的一种,许多细菌其实对人类和植物是有益的,譬如人体肠道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接着引申到植物,并不是所有的“菌”都会危害植物生长,在植物根系生长环境中也有许多有益菌,例如与豆科作物互助互利、共存共荣的根瘤菌,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和起到生物防治作用的植物根际促生细菌等。引导学生一定要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客观事物,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再比如,在讲解“水培类型”时,通过比较营养液膜技术、深液流水培技术和浮板毛管水培技术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水气矛盾”这一哲学问题,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理解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掌握“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分析要点,理解任何生产过程,都需要依据植株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营养液液位;依据植株生长特性和栽培目标,要选择不同的水培方式。另外,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布置探究任务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阳台蔬菜的水培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3 结合多元化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和能力的重要保证[10-11]。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采用演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并在授课过程中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以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1 融合多种教学方法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通过演示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例如,在“无土育苗技术”这一章中讲到嫁接育苗,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演示黄瓜嫁接技术使学生能够直观的观看嫁接过程,理解并掌握嫁接技术要点。结合黄瓜嫁接育苗技术规程内容的融入,使学生了解行业规章、行业现状和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通过案例教学法将抽象的知识变得通俗易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例如,通过“江苏句容万亩葡萄废枝变废为宝”的成功案例,一方面向学生传递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引导学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白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地位,只有大力发展科技农业,才能给农业生产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只有手握科技创新“金钥匙”,才能为百姓开启致富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