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涉农专业群升级改造和结构优化研究

作者: 胡长效 杨震

摘要 以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群建设为例,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涉农专业群在专业布局、专业建设投入、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产教融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业院校要肩负起新时代农业教育的使命、科学规划专业布局、改造升级传统涉农专业、量身设计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三农”情怀与专业教育双融合、构筑产教资源双支撑6项破解对策。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涉农专业群;升级改造;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4-0263-03

基金项目 江苏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2021 年“乡村振兴”专项研究课题(nyhzwy202102);202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2021JSJG535);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XSRW202106)。

作者简介 胡长效(1968—),男,河南商丘人,教授,硕士,从事农业高职教育研究。

作为与乡村振兴联系最密切的农业院校,涉农专业群建设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能否顺利完成。该研究结合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群的建设情况,探讨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涉农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1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涉农专业群建设存在问题

1.1 服务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管理的急需专业设置滞后

随着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迅猛发展,亟需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充实到家庭农场生产经营、农民合作社生产组织与经营、农业经济组织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农产品及农资营销等工作的人才队伍当中[1-2]。作为直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院校,设置农村新型经济与组织管理、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等专业势在必行。但目前尚未提到议事日程,究其原因主要是愿意报考此类专业的高中生占比和愿意到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业的涉农专业在校生占比,近2年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分别不到0.8%和2.3%。

1.2 种植类专业建设陷“生源少—投入少”恶性循环怪圈

近年来,现代农业技术、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园艺技术等种植类专业严重萎缩,很多高职院校此类专业处在停办状态[3-4]。徐州生物工程技术学院虽然一直坚持开办此类专业,但近5年来涉农专业在校生数占比仅维持在5%~10%,且生源素质也相对偏低。基于办学成本考虑,涉农专业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及教学资源建设一直无法引起学校足够重视,种植类专业设施设备匮乏与老化、师资转行转课及退休自然减员、教材建设滞后等现象均较为突出,培养的人才已难以满足新经济带来的市场需求变化和新技术带来的行业升级挑战。

1.3 素质、知识和能力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存在偏差

对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部门领导进行问卷调研,发现认为毕业生在校期间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与岗位任职要求符合度达90%、80%、70%、<70%的用人单位(部门领导)比例分别为3.2%、11.0%、43.2%和42.6%。知识和能力的供给侧与需求侧间偏差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岗位任职要求脱节、教学设备先进性差、教学资源不充足、教师本身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不足、生源素质差难以掌握供给的知识等。

1.4 教育教学内容缺失“三农”性

培养面向农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农技人才是农业院校应具有的使命担当,但是“三农”情怀教育并未引起农业院校的足够重视,主要表现在:①涉农专业受到挤压,“弃农”趋“综合”现象显现,制药、医护类专业数和招生数比重逐年加大,办学定位亦调整为 “大生物、大健康”;②主观上并不太愿意强化“三农”情怀教育,基于办学吸引力提升等方面的考量,在招生、就业指导、环境文化、日常教学中都在规避“三农”的宣传引导;③“三农”情怀教育有效路径缺失,如何让从小接受来自家庭、亲朋、学校跳出“农门”教育影响的学生再回基层,“农门”施才是一项系统教育工程,目前学校尚缺乏成熟的路径和研究成果,也缺乏来自家庭、社会的有效支持。

1.5 产教融合深度广度不足

近年来,学校虽然积极联合企业开展协同育人、学生实习就业、人员互聘互兼、联合技术攻关、教学资源开发、产教融合平台共建等多路径的合作探索。但由于约束性法律和政策缺失、相关主体利益诉求差异、运行机制不畅等问题,使得产教融合具有明显的浅层次、形式化、不稳定性、随意性特征[5-6],主要问题有:①横向技术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薄弱,教师科研主要是为了职称晋升,真正为解决“三农”问题潜心科研工作的教师极少,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极低,能用到农业生产上的科技成果乏善可陈;②“校中厂、厂中校”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不畅,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目的性差异导致问题不断;③教学资源开发合作往往停留在表层,企业人员实质性参与的少,挂名的多;④学生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进入企业核心技术岗位的少。

2 对策

2.1 对接强农兴农,肩负起新时代农业教育使命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徐州地区唯一一所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农业高职院校,理应肩负起新时代农业职业教育的使命担当,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大需求,主动走进农村拓展办学空间,主动推进服务乡村振兴急需专业建设,主动贴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事务管理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目标、方式、内容、方法改革创新,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提升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和人才支撑。

2.2 对接农村三产产业融合发展,科学规划专业布局

学校应按照“需求导向、集群发展、改造升级、循序渐进”的专业建设思路,重点打造“4(重点专业群)+3(支撑专业群)+X(专业)”的现代农业专业集群,优化形成以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子商务为重点,以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管理、生态保护、物联网为支撑,三产产业专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技术专业集群,着重培养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突出增强专业结构的社会适应性[7]。

具体措施:①重点打造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子商务四大重点专业群,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增设种子生产与经营、生态保护技术、设施农业与装备、无人机应用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农村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等专业,满足徐州地区优质粮食、蔬菜园艺、高效林果、生态畜牧四大农业主导产业集群对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种业振兴人才的需求及“数商兴农”工程实施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②建构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管理、生态保护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三大支撑专业群,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增设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管理、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生态保护技术等专业,满足徐州地区新型农业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休闲农业园区管理、乡村休闲旅游管理、农业物联网应用与维护、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③突出“农”字特色,扩大现代农业专业集群的办学规模,逐步压缩学校现有制药类、医护类专业的招生计划和专业数量。

2.3 对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改造升级传统涉农专业

现代生物技术、先进装备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新技术新装备与现代农业加速融合,引领现代种植业转型升级,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对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和乡村村务管理等技能的跨领域、跨行业和跨学科的复合型农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8],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方法改造现有涉农专业势在必行。

具体措施:①优化课程体系,嵌入相关课程,如在种植类专业中开设农村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智慧农业装备等必修课或选修课,在养殖类专业中开设动物疾病远程诊断技术、养殖场装备使用与维护等必修课或选修课。②重构课程内容,嵌入相关内容,如在果树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课程中植入智慧果园、菜园的建园技术及土肥水智能化管理。③强化课程融通,拆解重组课程,如将植物病害防治技术、植物害虫防治技术等课程以作物单一病、虫防治为中心的内容组合方式,把课程调整为按作物或作物生育期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中心的内容组合方式,将课程设置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园艺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2.4 对接行业和专业自身特点,量身设计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种植业、养殖业、经营管理类专业特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建构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措施:①现代农业技术、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等种植类专业宜实施与农村生产匹配的“耕读结合、学岗直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耕读为基础,依托合作企业,实现“三个对接”,一是对接农忙农闲,实施耕读交替模块化项目教学;二是对接农时农事,开展情境式任务驱动教学;三是对接生产活动,融合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教育。②畜牧兽医、动物医学等养殖类专业宜建构与实施“校企双主体合育,三阶递进开展企业见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岗位职业技能、课程标准、技能竞赛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评价标准或职业资格标准四方融通育人机制”的“234”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③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管理、农村电子商务等经营管理专业宜建构与实施“四阶递进开展基础学习、技能培养、跟岗演练和顶岗实践,综合培养认知能力、职业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的 “四阶四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2.5 对接“三农”人才“引、留”困境,推进“三农”情怀培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培育富有学农、知农、事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三农”情怀,是破解当前涉农专业学生不安心学农、事农、兴农困局的有效措施。

具体措施为:①构建思政教育与“三农”情怀教育相结合的“大思政”观,将“三农”情怀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三农”情怀教育的有机统一。②建构“三农”情怀教育课程体系,将农业劳动教育、大国“三农”、耕读文化等课程作为农业院校的必修课或选修课。③实施课程渗透,以各学科课程为载体,将“三农”情怀教育渗透到各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的教学过程中,融合到校内外实践教学中。④实施活动渗透和环境渗透,将“三农”情怀教育有机渗透到班级、系及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中,呈现于校园、教室、实践场所、生活区等环境文化中。⑤实施“三农”情怀教育与强化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有机结合,确保学生在乡村基层具有创出一番事业的能力。

2.6 对接专业与产业协同发展,构筑专业建设产教资源双支撑

进一步健全由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的淮海现代农林职教集团内成员单位间多元共赢利益均衡机制和科学有效的约束机制[9-10],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吸引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设备设施、场地、技术、奖(助)学金、行业导师等深度参与专业建设,不断提升专业与产业发展合度[11-12]。利用学校现有畜禽安全生产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植物种苗生产中心2个省级产教融合平台和徐州市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实训中心、淮海经济区智慧农业实训中心等6个市级产教融合实训平台,探索建立人财物资源共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多方共建共管共享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实现技术、设备、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同步发展。利用学校拥有的花卉、草莓、梨、肉羊等江苏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徐州)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推进专业建设与徐州地区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3 结语

作为徐州地区唯一一所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办学60多年来,为徐州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事务管理输送了大批人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学校应继续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方向,肩负起新时代农业教育的使命,优化专业布局,提高涉农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水平,实现农业职业教育新跨越,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婷.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以宿州市埇桥区为例[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22.

[2] 吴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乡村治理结构优化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21.

[3] 刘东.农业类专业与社会需求的调查与分析:以10所院校为例[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8.

[4] 刘举.高职农业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广西农业机械化,2020(1):66.

[5] 郭苗苗.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构建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6] 施维.广西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广西X学院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7] 牟少岩,刘焕奇,李敬锁.‘新农科”专业建设的内涵、思路及其对策:基于青岛农业大学实践探索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20(1):7-11.

[8] 徐小霞,刘辉,王平祥.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交叉融合的探索与启示: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21,22(6):53-59.

[9] 戴世明,方一鸣.“共建”走向“共生”:职教集团治理机制探讨[J].教育与职业,2021(10):34-37.

[10] 强承魁,秦越华,赵虎,等.徐州现代农林职教集团发展现状与展望[J].现代农业科技,2017(6):287-288,290.

[11] 张挺.基于多元跨界属性的职教集团生态耦合与功能治理[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8(2):11-14.

[12] 史娜,张茂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价值、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5):12-1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